点击查看“留学汇科创营”
本次考试没有用之前盛传的2017年9月北美补考卷或者2019年4月school day题,是一套新卷,对大家都很公平。
阅读部分
第一篇小说
文章分析:文章节选自Edith Wharton的 Mrs. Mastery’s view。
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通过背景描述介绍了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其中"but the view surrounded and shaped her life as the sea does a lonely island”, “rare callers” 以及 “Mrs. Manstey’s real friends were the denizens of the yards, the hyacinth, the magnolia, the green parrot, …the sunset.” 不难看出Mrs. Manstey是有一些与世隔绝,性格内向和有些孤僻的人。
第二自然段引出了小说的人物关系; Mrs. Sampson是Mrs. Manstey的房东(landlady),Mrs. Manstey对她的态度不喜欢(don’t care for),且保持礼貌性的顺从(ladylike resignation);第三自然段Manstey以木兰花开(magnolia)发起了聊天,但这其实是她很少做的事情。因为她几乎不会去提到能够吸引到她的话题(seldom alluded to the absorbing interest of her life)。小说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基本上是Mrs. Manstey和Mrs. Sampson的对话。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的不同,比如Mrs. Sampson根本不知道隔壁院子有木兰花的事。之后Mrs. Sampson提出了隔壁要房屋扩建(extension)的事以及描述了隔壁邻居非常热衷于房屋扩建的话题。对于房屋扩建的反应是这篇小说的高潮。 Mrs. Manstey脸色煞白;Mrs Sampson并没有注意到(heed)这些因为Mrs. Manstey一如即往地说话很慢。Mrs. Sampson对于房屋扩建的态度是“there is no law to prevent them”,勉强接受。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述了Mars Manstey对于她由于扩建无法欣赏自然的惆怅,“between her eyes and them a barrier of brick and mortar”和“lay sleepless all night”由此可以看出。
点评
这篇小说整体上较易理解,复杂句较少,结合语境考察了idle和absorbing的用法(第1题和第4题); 小说整体结构的把握(第2题focus shift)。细节理解需要通过仔细审题准确定位,并准确理解原文。比如第5题Mrs. Sampson宣布的消息, 以及第7和第9题Mrs. Sampson和Mrs. Manstey分别对房子装修的态度。阅读该类小说,考生需重点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对比,以及对事件冲突的态度。
第二篇历史
文章分析:本文选自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于1906年4月14发表的演讲The Man with the Muck-rake。
首段引用了英国作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小说《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中的一个人物(the Man with the Muck Rake),中译“耙粪者”,他总是手拿粪耙,埋头打扫地上的秽物。罗斯福引用此人,是和当时的美国时代背景有关: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的一股新闻报道浪潮,一些记者和报刊致力于深入调查报道黑幕,揭发丑闻,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揭示。在这篇演讲中,罗斯福将他们比作“耙粪者”。第二段作者先是肯定了“耙粪者”存在的意义,然后笔锋一转,说这些人是最为邪恶的力量之一(one of the most potent forces for evil)。第三段作者又开始让步,说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确实存在很多积弊亟待肃清,每一个在报章杂志曝光这些问题的人都在做有益之事,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报道基于绝对真实(it is absolutely truthful)。第四段作者顺着前段,指出撒谎者无异于小偷,诽谤中伤者更坏,进一步解释了前段所说的报道基于绝对真实。第五段作者有开始让步,说自己之前说的内容很可能被误解,甚至直言有些人无法理解不让揭发隐私(mud slinging)不等于支持粉饰太平(whitewashing)。第六段作者给出了一个略反常识的观点,说肆意攻击公众人物的记者反而会让小人得势,让真正应该被谴责的人逍遥法外。言下之意是记者不经验证就曝光丑闻本身才是更应该被严惩的罪行。第七段说不当报道会引发连锁反应,让无辜者蒙冤,或者让攻击者更加肆无忌惮。肆意攻击人品会导致公众产生病态情绪,震慑真正有能力的人,让他们不敢为公民服务。然后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媒体的对人品和能力的无端攻击让巴拿马运河工程招不到合适的工人。最后一段作者重申论点,说完全同意揭露违法乱纪的政客和商人,严惩不贷。但是如果是为了耸动的效果进行不真实的攻击,那造成的破坏比罪行本身还要大。
点评
本文整体难度较高,文中有很多高难生词,比如mud slinging、whitewashing、scoundrel等等,相关的历史背景(耙粪运动)学生也不一定了解。但是,文章核心论点和主要论证构架还是清晰可把握的,不能以有生词为借口说看不懂。我以第六段的一个长句为例:Gross and reckless assaults on character, whether on the stump or in newspaper, magazine, or book, create a morbid and vicious public senti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act as a profound deterrent to able men of normal sensitiveness and tend to prevent them from entering the public service at any price.
上句中,核心结构reckless assaults on character in newspaper act as a profound deterrent to able men and tend to prevent them from entering the public service是很容易把握的,其核心含义是媒体胡乱攻击会吓到一些能人,让他们不敢为公民服务,也是很容易读懂的。在考场上,历史类文章本来也不需要/不可能全文100%读懂。所以请大家客观看待所谓的难度。
11道题目,有三题考全文和段落主旨,很容易把握,其余考文章细节。第6-7双询证题,表面上在问揭露丑闻需要注意什么,其实依然在考主旨,需要注意基于真实。第8-9双询证题,也是送分题,问作者预计自己的观点会被如何误解,对应文章第5段。
第三篇科学双篇
文章分析
Passage 1研究化石羽毛的古生物学家提出,羽毛内部某些微观结构的形状可以说明古代鸟类的颜色。但有最新研究表明,目前还不可能确定这些结构是黑素体(在细胞里给予羽毛颜色)还是古代细菌的残余物。因为在羽毛化石中,黑素体和某些微生物都是圆形或椭圆形结构。有位叫Alison Moyer科学家就想是否能确定这些结构到底是什么。她培育鸡(与恐龙和古代鸟类最有关系)的羽毛中的微生物,想用这些微生物和黑素体做结构对比,但结果还是无法确定,必须得有更多的数据。Passage 2许多化石的轮廓上或者表面有神秘的黑色沉积物。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们无法确定这种物质是什么,它来自哪里。在显微镜下,这种物质里有微小的蛋形结构体,看起来像黑素体,黑素体将色素分泌到动物的皮肤中。其他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结构可能是细菌。通过研究色素的分子构成,科学家们不仅确定了这些黑色沉积物是色素残留物,而且还确定了这些色素是什么。以前的研究只是看形状确定这些蛋形结构是黑素体,但Lindgren的科学家团队通过分析有黑色皮肤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分析结构和色素的化学成分,确定了叫eumelanin就是让古代动物呈现黑色的分子。eumelanin聚集最多的地方就是椭圆形结构,表明这个椭圆形结构就是黑素体。大多数对史前物种的色彩研究都用化石羽毛,因为羽毛更不容易腐烂且黑素体密度比在皮肤中的更高。而Lindgren的科学家团队研究则利用了更广泛的物种,包括了无羽毛的恐龙。文章分析:这次双篇的文章很好理解,passage1论点论证条理清晰,passage2首段还概括了passage1的观点,再进表述了自己反观点。除了一些不影响理解的学科领域词外,词汇也没有难度,非常好理解的双篇。点评
Q1和Q4是词汇题,分别考的drive=cause和determine=establish。这两个词汇题非常容易,考的都是常见词的常见意思 。
Q2细节和Q3关联寻证,考为什么用鸡来做实验(与古代物种关系最近)
这两个题也非常好做,因为题干非常好定位,且干扰信息很少。
因为两篇文章的观点鲜明,所以Q5,Q6,Q7,Q9涉及到文章主旨或者关系时应该比较好选。
Q8相对最难的,考的是两篇文章的细节共同点:microscope的作用。因为两篇文章主题非常突出,所以文章里的一些细节容易被忽略,这题尤其需要对passage2读的比较细致才能够选出来。
Q10 独立寻证,考的是Passage2对Passage1研究方法的态度。由于Passage2最后一段是明显的研究方法和价值的总结,所以寻证的位置比较一目了然。
2019年5月亚太SAT考题回顾,重点是没有重复旧题(中)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