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就在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拿到银牌的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尤其是比赛的第3题,满分7分,参赛的6名中国选手几乎被“团灭”,只有一人拿了1分,其余全是0分。这次比赛,美国队获得了3块金牌,俄罗斯队拿到2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队各获得1块金牌。
对于曾经的“奥数大国”中国来说,这个成绩无疑可以称得上是惨败。
长期以来,中国选手在国际数学学术活动中的实力有目共睹,就如中国乒乓球队一样,逢战必胜。可最近几年的国际大赛,却鲜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是我们的数学尖子生水平下降了,还是别人的水平提高了?
【命题预测】
中国代表队在今年的数学大师赛中未获金牌,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满,甚至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的政策联系到一起,针对此次中国队在数学大赛中失利,你怎么看?
【热点解析】
中国队在数学大师赛中未获金牌,并不能说明“数学大国”的没落,的确我们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反思,然而将失利的原因与之前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的政策联系到一起是不恰当的。
从客观的方面来说,此次中国并未派出最强的战队,此次的6名队员是由上海派出的,相当于省队,与其他国家最优秀的选手比赛,获得了这种成绩也是属于“正常发挥”。加之语言方面的障碍,当场翻译过来的题目还没来得及消化就速速投入战斗,准备时间不充分也是导致失利的因素之一。当然客观归于客观,其他国家例如美国一直以来都保持有几枚金牌的较好成绩,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培训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首先相比于美国队的选拔机制和训练方式,我们没有与时俱进,中国的奥赛培训受教育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带有比较重的功利性。其次过度培训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虽然适当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然而学生的成长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是一种创造力的调动和激发,而不是拔苗助长,过度的培训违反孩子的成长规律,更不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最后,没有因材施教也是导致了很多从众形式的学习,导致好苗子被埋没,就像奥数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违背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去学的东西往往会有相反的效果。
因此我们的培训机制以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发掘人才,鼓励创新的方向发展,而非培养一批学术活动机器。而这需要我们教育部门,社会机构和家长的共同合力。
首先,要跳出过度培训的怪圈,就要将一些特殊才能如优秀的“奥数能力”与一些利益链条挂钩,让适度培训代替过度培训,让指导代替填充,让思考代替应试。其次各位家长在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的时候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变原先的强制为自选,让孩子的兴趣作为主导,这才是正确的培训机制。最后全社会应该鼓励创新之风,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不是计算机器,让创新和思考先行,才是我们的教育之道。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