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北京海淀凯文学校5.1班家委会为家长们组织了一场专题沙龙,探讨“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育”,该沙龙邀请了倍受学生们和家长们敬重和喜爱的五年级语文任课老师张铭格老师主讲。
从公共事件和拉丁文诗歌说起……
老师首先从近期发生的几个重大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和发酵说起,比如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比如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很多后续的舆论传播和发酵都大大背离了事实本身。
那么,孩子们在面对这样的一个复杂的世界,如何寻求到自己的定位?通过不断寻求在教育上的创新的理念,是否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通过专业系统的教育和浸润,成为一个更具思维能力,更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抛开应试教育,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时间应该如何规划?
在国际教育的背景下,孩子们没有传统教育环境下的应试的诉求。那么孩子的时间应该如何科学规划?语文教育能做什么?有人认为,语文是培养优良的品格和品德,学习数学则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情商培养、认知世界、德育培养,都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这些观点到底对不对?
语文,从字面上说,“语”是说、是一种沟通的工具;“文”代表文化和文学,是社会洞察、审美和文化素养。从“语”的角度来说,是表达和理解自己。从“文”的角度来说则是理解和欣赏世界。在应试教育中,可能我们会面对一些题目,比如某个字的第几笔是什么?为此,孩子们需要去记住成百上千的特殊汉字的笔顺,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从国际教育角度看,孩子可能不需要花费这样的时间来记忆笔顺,那节省下来的这些时间我们应该用来做什么?
再比如,拥有很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成年人,仍然会发现在生活中知识储备不足。是的,我们以前所学到的知识,可能20年、30年就过期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孩子现在所学到的知识可能5年到10年就过期了。那么,我们学习语文,到底在学习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们应该在学习某些能力。那么,这些能力又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张老师对这方面的思考以及在课堂上的一些实践心得。
汉字的由来
中文最小最基本的单位就是汉字。汉字怎么产生的?汉字的产生源自占卜。当时的祖先们认为应该把最重要的事情记下来。那么什么事情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呢?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就是占卜的结果。为什么占卜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这么的重要?那个时候的人们生产力是很低的,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很弱。因此,他们认为一定要遵循上天的旨意,那怎么知道神明什么时候是高兴的,什么时候是不高兴的?这就需要通过占卜的结果来了解吉或者凶,并把这些结果记录在龟甲上,于是产生了最早的文字。最早文字是刀刻的,笔画是尖锐的、很硬的,后期经过经文、小篆、隶书、楷书等,逐步演变成为今天的文字。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很多公立学校,孩子学习汉字的时候,都是按照部首偏旁把它一一剖解,再组词。当然,孩子们的记忆是很好的,给什么都记得住。但是,学习汉字是否单纯为了记忆?其实,对于汉字的思考过程,比如思考这个字是怎么来的,怎么构成了这个字的意思才是更重要的。但思考这个过程,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都是老师们来完成的。为此,老师的思考能力越来越强,而孩子则是记忆能力就越来越强。既然思考这件事情这么重要,是否应该把这件事交给孩子,让孩子来完成思考,而不单单是记忆。我们节省下来的时间,是否应该让孩子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们对汉字有更强更深的理解能力。
古文,是非常重要的学习
在国际教育中,我们的文言文,或者说是古文,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的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的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对孩子理解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按照古代文学史的顺序,从最早的诗经开始、学汉乐府、学建安文学、学习田园诗派、通过这一系列,这样的脉络,孩子们会发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世界和自己掌控事物的能力在增强。也会看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同的价值观。他们了解这些后,也会有助于他们理解,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世界的发展,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或者帮助孩子们确立自我的价值观,比如:我欣赏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在课堂上很鼓励孩子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比如,我们学习“火烧圆明园”这篇课文。学习这样的课文,是否有必要了解其历史背景,让孩子们去做研究?是否有必要回到当时的历史中,让孩子们去通过研究还原事件本身。圆明园作为当时的一个政治的副中心,“火烧圆明园”在政治上和历史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仅仅停留在此是否就够了?我仍然会鼓励孩子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到底是怎么回事?怎样就引起了这个事件?所以孩子们就带着答案来班上讨论了。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让孩子进行立体的理解和解读,这是我认为对思维方式的培养。虽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侵略行为。但不同国家、不不同立场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表达和态度,而我们无法强迫站在其他立场的人去接受我们的观点,这就是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书面表达和日常表达
说到表达,除了平时的说,还有就是写, 我手写我心。每一位老师都强调,每一位家长也都很重视。接下去,张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两篇孩子写的作文“当一个人在家,你会做些什么?”
第一篇是满分文章,结构很清晰。
第二篇,关注我。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叙述自己的小情绪。充分表述了自己感受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写作中,第一篇是非常工整的作文,第二篇就没有这些,就是叙述自己的小情绪。但是,张老师更喜欢第二篇,因为第二篇写出了“我很重要”。只有认为自己很重要,跟自己产生连接的这些人和事才是重要的。
当孩子还理解不了自己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硬要把文章提升到某个层次的话,会显得很生硬,和他所处的年龄并不协调。往往是大人希望他怎么想、做什么,他就该这么想,做什么。
我们的表达除了书面的表达,还有日常的表达。比如,来到凯文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办法推销自己。而怎么让大家关注到自己,怎么推销,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主动的表达。还有就是辩论,努力通过各种论据去说服对方,让对方去接受,我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我怎么论证它。
表达,需要强大的逻辑和同理心
如果单纯地去表达自我,不断地去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会遭遇很多抗拒。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以一种对方能理解、能听到、能接受的方式,效果会更好。常常,我们的表达是在寻求到对方的认同,需要强大的逻辑和同理心,需要引发对方的共鸣。这是语文非常重要的一点,语文绝对不能没有逻辑的。在学校里,很多人认为,语文学的好的人逻辑都差,数学学的好的逻辑都强。这是误解,其实数学是在构架,语文是在建立联系。为什么大家有这个误解,这是因为我们过去传统的语文教育可能把思考和表达过滤删除掉,仅仅留下知识性的内容去记忆,这会造成孩子可能知道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而我认为的国际教育就是去强化孩子们自主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而相对弱化单纯的背诵和记忆。
如何求同存异?
在求同的过程中,需要表达如何存异。我们最近在学习“抗美援朝”这堂课,我们就这个课文名字分享了一节课。中国叫做“抗美援朝”,那么其他国家如何称呼这场战争?孩子们去了解了这场战争后,从很多不同角度分析了各国参与这场战争的意图和目的。同学们从不同国家的立场知道了这场战争的利益诉求后,学会了如何“求同存异”,如何包容不同的观点。
如果孩子不断地在这样的课堂场景中获得训练,那么,这个孩子未来的思考能力思辨能力会变的很强大。
结语:去看去听去思考!
所谓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学会去包容,去看这个世界,未见世界之大,未见世界之深,如何学会包容?最后,我想以这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分享:去看去听去思考。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