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是许多人迈入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起点。
在短短的几个月内,iGEMer们以极高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完成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为合成生物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想法(design)、洞见(Human Practice)、元件(Parts)以及社群活力(Community & Collaboration)。
那么,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夏天之后,iGEM比赛给你留下了什么?
这是【再创丨Regenesis】2019年在知乎发起的合成生物学系列提问第三问。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After iGEM、CCiC联合在知乎进行提问。
在知乎的这个问题下,我们一共收获了13个精彩的回答。今天我们选取了知乎ID@Mo.bius、知乎ID@燃溪、知乎ID@dhr9767的回答,与大家分享 (所有回答均已获得原作者转载授权)。其他精彩回答,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看所有关于此问题的讨论
作为参加上届iGEMer,抛砖引玉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开始是想做系统生物学才来参加这个比赛,因为了解到有很多igemer在igem之后都去做了系统生物方向,动机其实也比较单纯,认识更多这个方向的人。在与同辈,有共同学术兴趣的人交流是很有乐趣的事情,特别是ccic这个community,无论是seminar还是pre,我觉得很大程度上都做到了很多学术会议的规范,而这些activities几乎是靠学生推动的。
我所呆的那一届成绩并不好,中间也有很多波折让我很心塞,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也对后续招新造成了影响,这也让我觉得,倘若有能力,主动承担leadership的责任是有必要的事情。说起来真的很不甘心呢。
另外一方面,我也意识到生物系本科生在“系统”和对“工程”理解的极度匮乏,而这需要过往有经验的学生进行引领,我想,这种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远比拿一个金奖甚至finalists有意义的多得多,在今后学术生涯里也是大有裨益的。而随着整个igem拿实验室的成果越来越多(比如去年立陶宛等好几个队伍,以及前年很多队伍),学生可能无需自己进行多么深入的思考,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果,即便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累。同时igem最近评奖似乎逐渐倾向于有商业价值的课题。。。
我当然无权抨击这种现象,但还是希望国内能够少以唯结果论放在这个比赛上,这并不代表本科教育水平质量,又或者说,这个比赛本身就是elect和develop有学术潜力的学生,为合成和系统生物学培养更多人才的地方。我当然不希望太功利化,因为上一年成绩不好就砍funding,本身这个参加比赛,我觉得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很多益处的,希望能看到这个层面的价值。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鼓励后来生科的学生,甚至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在本科期间参加这个比赛,去体验一下自己从头设计,从中展示,到最后收获成功的喜悦。
2018年UCAS-China队长,现在在实验室中继续做合成生物学相
队员们搭的多米诺骨牌--学校l
个人来讲,我从iGEM收获了很多经验,不管是队伍管理还是为人处世上。刚入坑的时候是因为两个室友都是17年的iGEMer, 结果做到最后没有人愿意留下来带下一年的队伍,所以就被强行接盘。刚开始的时候带着十几个大一的同学很心累,实验和行政的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晚上就想项目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只能天天磕褪黑素)。后来通过大大小小的一些事情逐渐发现队员们都很靠谱,而且也想去分担一些事情,所以就开始任务分配,统筹各部分的工作。队长和队员之间还是要形成有效的沟通体系,如果队员只是盲目搬砖的话,不管是对队员本身还是项目进度都有弊无利。一年下来,有些人某些时候迸射出的光芒让人印象深刻,我也逐渐学会欣赏别人,与他们分享各种各样的乐趣,到现在核心队员们的关系仍然很融洽,今年iGEM有5个人留下来继续发光发热,大家一起在讨论新的项目。
<当时的团建活动之一,摇各种色蛋白然后凹造型拍照,哈哈
科研方面的经验大概就是戒急戒躁,做实验不要胡思乱想,做好实验规划。在队伍中把狂躁的情绪撩起来要比让团队冷静下来要容易的多。有时候实验做不出来不要盲目重复实验,学会debug和合理控制对照(当然有时候重复一遍可能更有效果)。做实验的时候想象自己是个robot,实验细节在办公室里就做好规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所有实验开始前就要规划好实验的schedule,什么时候要做到什么程度,用以把握项目的节奏,并且根据每周的实验进度及时调整。其他的一时半会想不起来了,以后可能会补充。
其他方面,在iGEM收获了爱情(话说本校iGEM脱单率真的蛮高),遇到了好老板,现在在实验室继续搬砖。之前也做过植物、生物材料之类的方向,还是觉得合成生物学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现在跟着师兄学习,阅读文献,也在再创上写一些文章。当年的比赛结果也挺不错的(best open project, 虽然数据很烂),也在继续做instructor想要今年冲击finalist,哈哈。
2018年UCAS-China 队伍合影
我觉得如果当初报了一个科创项目或者直接进某个实验室打杂,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经历,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也没有办法收获现在这么多。iGEM这个比赛就在那里,每个人能从里面收获什么,结果是好是坏,除了部分机缘巧合,还是靠个人的能力和态度。虽然我也经常吐槽iGEM垃圾比赛,但是还是对这一段经历充满感激,以后也会尽自己所能支持中国的iGEM事业吧
2016 Tianjin iGEMer表示看到当年的队友在朋友圈转了他的答案赶完due准备睡觉的我立马从床上跳起来答题。
第一次接触iGEM是在大一刚入学不久,听学长学姐们纳新报告,觉得这tm太牛逼了,世界级的大赛,不过真当学长学姐递过来报名表的时候还是犹豫了,毕竟大一刚入学心思还没定,加上不够自信,毕竟真的没啥生物基础(我是化工院的,尽管我们队靠着这群搞化工的已经拿了不少好结果了)。后来那一年我们队(由于注册问题,2015年生科院的队叫Tianjin,化工院队叫TJU)拿了史上最好成绩,金奖加一个best energy单项。
所以在我大二的时候,我便很坚决地报了名,并且极其认真的完成了一份和项目并没什么卵关系的寒假作业。寒假在UCLA交换的时候听上一届一个队员说筛选很严,刷人很残酷之类的,吓得我一个寒假都在搞那篇paper,最后总算做完了,虽然今天看来简直一塌糊涂……不过最后还是过了初步筛选。大二下学期开始认真搞,从头学生物,专业课程压力也多很难,所以下学期压力非常大,三月份的时候被师兄钦定为student leader,怕是空前绝后的唯一一个新手直接当leader的栗子,也是因为上一届没有人留下来接着做的缘故。最后定下了课题是塑料降解,当时太naive见什么都新奇,觉得这破玩意绝壁可以搞出big news,结果在看文献阶段就被打脸。暑假前只有个初步的方案,实验部分需要去天大的武清前沿院做。这个地方偏远到需要做班车往返宿舍和实验室。在这个近乎封闭的环境里呆了两个月之久。住宿六人间上下铺,开始没空调,我们运气好后来装了空调。起初的半个月基本在疯狂看文献想idea,实验都是在学习如何操作。从PCR到跑胶,从灭菌锅到配培养基,从提质粒到纯化蛋白,从HPLC到uv-vis......各种疯狂的尝试,开始逐渐消磨所有人的热情。七月底的队伍实质上已经非常不和谐,不安的情绪此起彼伏,而实验并没有取得事实上的进展。
直到八月底要从武清回天大新校区的时候才算基本确定要做什么。最后两个月在天大新校区又是加班加点的实验,十月份开始做wiki,感谢几位大佬的carry,让我们这群连Java和JavaScript都分不清的人在短时间内把需要的文字和数据填充进wiki。实验一直进行到wiki freeze前夕,最关键的数据出自freeze前一周,后来去波士顿一问发现很多队伍都如此哈哈哈哈。最后的海报和pre的ppt都是美工大佬X同学做的,包括这个惊艳的logo。
作为leader去上台presentation那肯定跑不掉,最后我讲了我做的reporting-regulating system部分(别问这是啥了,真的做得不好...)。但是结果还是毕竟令人满意的,金奖和best environment提名。
答到现在发现跑题了哈哈哈,那么回答题主的问题。我现在在美国攻读老本行化工的PhD,学校就不提了,专排还行综排太差了比不上知乎留学党的人均哈耶麻普。做的东西和生物已经一点关系都没了,差不多是做完了iGEM之后就对生物不太喜欢了,也许是iGEM期间过度投入有点心理阴影了,当然生物实验也是真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像是一个小孩在玩弄一个黑箱子,也许有点趣味,但是玩多了还是感觉不喜欢。这么说希望题主不要失望哈,可能只是我不适合而已。
那半年多的时间的回忆,之后我并不想经常提起,因为毕竟算是一个弯路,这个奖的含金量现在也没有那么高,毕竟1/3的队伍可以拿到金奖,历年做的东西基本都是做完了就晾一边没有接着做,除了15年最后投了篇EES。事后诸葛亮地想,也许我利用那段时间在化工某个大牛组做科研可以做得更好,发发文章,到我申请的时候成果应该会更多一些。但是这话也只是说着玩玩,谁又知道当初没参加会怎么样呢。
尽管没有继续做生物,但是iGEM可以说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做科研,嗯没错,尽管项目很水,但我觉得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还是可以算是个科研项目的。从中锻炼的查文献读文献发邮件做展示之类的能力都或多或少影响到了现在。更重要的是遇到了一群大佬队友,在最难受的几个月里陪伴在身边,一起渡过困难。回首大学四年,iGEM期间遇到的朋友真的是非常不一样的。当初武清宿舍的五位室友,全部都在清华复旦天大攻读博士,有一位第一年就发了nature子刊,如今那个宿舍群依然活跃,水这个群是远在海外的我一个重要的娱乐活动。除此之外别的队友,有去斯坦福转码如今即将在硅谷工作的,有从化工本科直接申到哥大CS的,有在美国各大高校读研读博的......他们的故事都很精彩,很多时候给人意想不到的鼓励。比赛过程中和外校同学的交流也认识了很多很厉害的大佬,他们如今也基本都在世界各大名校深造。
所以终究还是不后悔参加了iGEM,穿上那件队服去比赛的时光回想起来永远是快乐的。要问究竟iGEM带来了什么,对我而言更多的是经历和回忆吧,是一种“我的大学做了一件值得回忆的事”的幸福感。对了题主你题目里的那张图虽然是2018年的,但是我其实也在里面哈哈哈哈,当时我专程飞去波士顿朝圣了一把,穿着当年的队服,就为了再感受一回当年的感觉。如今带队的研究生是当年我的队友,如今的leader是比我小两届的学妹。
如果要问有什么建议的话。首先,参加iGEM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你需要喜欢科研,喜欢探索,即便是不做实验,做modeling和wiki的也需要学习很多钻研很多,因此不乐此道的建议另寻别的活动参加吧。然后,如果你不是特别想做合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我个人觉得你去一个你想做的方向的老师课题组里做一点课题也许更好,暑假的时间可以找暑期科研,这样对你出国申请会更有利一点,一篇paper一封牛推肯定比iGEM金奖对出国有用。当然如果你真心喜欢这个领域,并且以后有意向继续做的话,在本科阶段参加一次iGEM肯定是一件好事。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