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学生时代各阶段的经历,很容易达成一个共识:无论是对比初高中时代,还是本科之后的硕士博士阶段,本科四年都是对个人影响最深远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很有可能发生巨变,很容易接受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观点,在各种多样化思维的碰撞中,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
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在本科阶段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潜意识里一定是认可美国的教育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是标杆意义的存在。毕竟哈佛、硅谷、MIT、沃顿统统在美国,不胜枚举。毋庸置疑的是,好学校最多的国家,一定是美国,有得挑有得选,不同学校各具特色。
专才还是通才?
这几年不断有鸡汤提醒当下的年轻人,要多注意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提升认知,刷新认知,要活到老学到老。归根结底,当我们回顾大学时代,大学教育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学到的专业知识,因为那些再精深的知识,都难免失去时效性,不能够持续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伴随我们一生的,恰恰是大学时代所造就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现实社会里的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每个人在每件小事上所做出的选择,累积成形,从而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职业前景/人生成就等等。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英国等国家,整体上在本科教育阶段都比较偏重于专才教育,而美国教育体系,虽然本科阶段也开设不同专业,其实本质上还是很偏向于通才教育。到了研究生,才彻底转向专才教育。通才教育就决定着不仅仅重视对学生在所选专业领域的技能提升,同时也很重视对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
根据对通才的偏重程度,美国大学分成综合性大学,比如哈耶普等藤校,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都很看重,以及文理学院,比如宋氏三姐妹的本科毕业院校,卫斯理学院及卫斯理安学院。这类学校小而精,通常不到2000学生总数的规模,专注于本科教育,师生关系往往更加密切。且文理学院里绝大部分情况下只开设物理、数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少见就业热门的工程类/商科类专业。
一般的藤校中,无论学生选择什么专业,都需要完成特定的核心课程,就是强调通才教育的一种表现。即使不是藤校,也会对本科生提出通识教育类最低课程学分的毕业要求。而且这些看似“与所学专业无关”的杂七杂八的课程,反而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而入读文理学院的学生,往往在批判性思维及写作能力方面所接受的训练,远高于大U的学生。正是由于这些底层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得看似专业并不十分“对口”的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在申请美国顶级大U各研究生院的过程中,并未因为专业问题而受到限制,反而很多时候,能够比大U同专业申请的毕业生,有更多的优势。因为这些研究生院在招生审核的时候,考察的是学生入读后的潜力,以及未来长期发展的潜力。
学术自由度
正是出于对通才教育的偏向,美国本科并不会把学生限定在某个专业内,而是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兴趣,尝试广泛不同的专业领域,并提供这样的充足自由度。即使是在入学时选定了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就读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的专业兴趣,也可以自如转换。对多个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只要愿意,可以在本科阶段选择辅修,或者同时修读多个专业。
再者,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本科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只要满足校内高阶硕士课程所要求的先修课程,就能够自由修读其他课程。比如有的学生,由于成绩优异,在大三时已经开始修读学校对硕士学生设置的高阶课程了,到大四毕业时,实际上已经修读了4-5门硕士课程了。而美国的计算机类的硕士,两年制的居多,整体读下来,一般也只是10门课左右的毕业要求。这在国内大学是不可想象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所修读的课程,一定是严格区分开的。
专业技能训练
相比美国,很多人会感慨国内的本科教育很低效,并没有教会学生多少实用的东西。虽然如前文所述,美国本科教育重视通才教育,却不等同于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忽视。首先是课程的时效性,对比下两边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资料,美国教授上课,几乎不会只限定于一本教材,而是旁征博引,给学生布置很多拓展学习的资料。平时作业,课堂小测验,课内小研究等,都会计入最终的课程成绩。很多导论性质的基础专业课,可能是专业领域内最大牛的教授来讲,深入浅出,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一个学科的综合情况,从一开始构架起专业发展的路径。课堂氛围也比国内更活跃,强调师生互动。同时,在课堂时间之外,都会设置专门的课程内容答疑解惑的时间,称为office hour,以针对性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再比如,根据不同学科对学生能力素质的不同侧重要求,授课方式也会相应做调整。比如,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理工类课程,在高年级专业课阶段,通常有大量的课程设计项目任务。像计算机科学这种注重实践的专业,美本学生即使没有过任何实习经历,经过众多项目锻炼,编程及算法能力也都比国内相同专业的学生要强很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对美国本科了解不够的家长和学生,误以为只要顺利申请入学,就从此前途无忧了。殊不知,美国本科绝非国内严进宽出的情况,只要考进去就基本能毕业。美国本科实际上是严进严出的体制,国内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入读美国本科的学生,每年都有一部分被中途劝退的。很多是因为课业成绩过低,而被学校“淘汰”出来的,被强行转入到附近的社区大学等。能否再次转入到常规大学,就要看学生在社区大学里的表现了,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学业成绩。很多美本学生所熟知的“求生秘诀”是,成绩,社交,与睡觉,三者只能选其二。所以大家一定不要以为,重视通才教育的美国本科教育,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不够。
多样化
美国大学的校园精神及教学理念、风格非常多样化,不像国内大学那么明显的趋同发展。实际上在大U以及不同文理学院之间,也是有很大的风格差异的。有注重创新实践的,典型如斯坦福大学,有强调社区服务的,典型如杜克大学,有以艺术见长的,如纽约大学,等等,不同学校不仅在办学规模、师生比例、国际生占比、优势学科、专业设置等可量化的方面有差异,在校园氛围及精神传承的内在层面,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多样性,能够让不同性格特点及教育需求的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环境,从而让自己的留学价值和意义最大化。
总结
最后额外提醒的是,美国本科相较于国内自然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势。与此同时,也需要看到,要有能力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就需要自己有相应的能力素质。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出国,入读后各种不适应,反倒不如让自己在国内多过渡一段时间,准备好了以后筹划本科转学或者是研究生阶段再留学美国。
世界上并没有普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长与发展道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明智的。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