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闹的沸沸扬扬的美国高校招生舞弊案基本上已经成为过去时了。随着不断爆出的舞弊学生家长信息,我看到的越来越多中产阶级焦虑。舞弊的父母们大多算是中上阶级,虽然是大多数一般的中产不能比的,但是也不是社会“精英”阶级。精英阶级其实很难用硬性的数字来定义。在一般人眼中,上了藤校有个好工作就算精英了。但是到了那个基层也许你会发现你仍然远没有到达食物链(或是鄙视链)的顶端。舞弊案中的大多数父母,靠自己的奋斗取得不错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但是他们的家庭并没有根深叶茂的大树可供后代乘凉。在他们看来,他们还远不是精英,所以他们也焦虑,焦虑如何能让子女成为精英阶层的一份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焦虑也会传染,“中产焦虑”成为了世界通用语。美国中产焦虑,中国中产也也焦虑。美国人忙着舞弊,中国父母忙着补习。除了琳琅满目花样补习班,补习机构也是美不胜收。
今年春节回国,同学聚会上就是听各种吐槽学区房。在座的三个同学,大都也是事业有成,有一个创办了公司,卖了以后半退休;一个是体制内的公司“副总”,一个是互联网公司高管。本以为他们都是志得意满,可是看上去竟是愁容满面。原来是在担心小孩子上学的学区房。
学区房的具体规定我也是不清楚,但是好像是要入学前3年买房才能有可能在那片学区的学校上学,而学区内有多所小学,究竟上哪所小学还要抽签决定,就算买了学区房也不一定就能上到想去的小学。所以同学买了学区房也在担心。
另外一个同学倒是干脆,老婆在天津重点中学当老师。为了孩子,他宁可在北京工作每周回天津也不愿意老婆孩子来北京上学。我问他为什么不上国际学校,他说他就没打算让孩子出国念书。如果上了国际学校出了体制,哪天想回来高考基本就上是不可能了。
只有一个同学春风得意的样子,话里话外都充满了优越感。为什么呢?原来他娶了一个北师大当老师的老婆,子女可以照顾直接进师大附小和附中,既不用担心学区房也不用担心学校抽签什么的。
其实这些焦虑在美国也是一样的呀。尤其在硅谷,挤破头的私校,抢不到的学区房,随处可见的各种课外活动和补习班无一不衬托着妈妈们的期望和焦虑,硅谷只是重视教育的华人在海外的一个缩影。有人每天晚上都不在家吃晚饭,只因为孩子的补习课从放学到晚上充斥了一周7天,学习强度堪比996。有人为了三岁的孩子能上心仪的私立幼儿园,花费数百万在学校附近买房。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目的---爬藤。人家的家长能舞弊,我们的娃儿靠努力,家长推着娃牟足了劲去爬常春藤。
这些年上(大)学是越来越难,每年都是“史上最惨”年,入学率年年创新低。捐钱,校友legacy,低收入,族裔照顾,这些“受照顾”项目对于绝大多数华人中产家庭来说都不适用。那怎么办呢?只能更加使劲的推娃去争抢那几个本就不多的名校名额。记得有一年,一个孩子SAT满分但是伯克利都没有录取,他老爸觉得不公平,带着儿子在家里开煤气自杀了。这么不堪一击的心理素质,就是进了常春藤早晚也得被压力给逼死。
其实焦虑都是家长的,孩子的焦虑也大都来源于家长。对于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情才能充满热情,坚持不懈,这样做起事情来才能顺利,才可能成功。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