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前, 作为一个热爱音乐,喜欢音乐的人, 我看上了一款2000多的耳机(不是浮夸的动次打次牌), 感觉自己挺奢侈的, 但是就是喜欢, 想想还是咬着牙,硬着头皮, 去找份留学机构运营实习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自己赚来耳机吧。所幸, 带领intern program的老师还算很好, 不过为了这两千多块钱我付出了10天的时间, 也许对于别人很难理解(比如我妈内心独白:申请都申完了,快点挣钱养家去。人家国外的弟弟这岁数都
感觉在那十天里, 我撞见了很多事,遇见了很多人, 有对于一个小时750元的TOEFL junior 课也不感冒的那种; 也有犹豫再三,对于出国高昂费用在顾问电话里迟迟犹豫的澳门大学学生的家长; 有对于TOEFL, SAT 啥都不了解, 居然还能坐着前台当顾问的; 也有考试规则背的溜溜的讲师来质疑我为机构写的咨询材料的。总之很有收获, 也很有感觉,挣钱治愈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十天。
我终于等到了工资, 打开网页,准备下单心仪的耳机, 在饭桌上的我迫不及待的公布在这个消息, 换来的却是不理解, 一种“利己主义”的断论, 以及“不感恩, 不孝顺,钱打水漂”的“讨伐”,尤其是母亲的一句“你爸才用几十块的耳机, 你舍得吗?”感觉当时他们说的很有理, 我很无理。 毕竟我要逼着他们付出200多万的学费出国, 去大洋的另一边。当我弃离了高考, 来到了这条路, 或许我就是要失去什么,接触另一个群体, 接受父母对我的另一种态度。我无话可说。 因为生在中产家庭的我没有那200多万。 或者说, 我不敢拍着胸脯说我以后一定能赚回200万,我不确定。而只可惜这种种不确定性, 不是那迷蒙的细雨的,更像那乌尔比诺医生经历的那场霍乱。这种不确定从圈子里的攀比, 同伴的家境以及高昂的考试费和准备的课程费(托福轻轻松松1800多,AP机构课你敢来我一科就敢7,8千)一步步向我涌过来。但我又不知道源头, 也不明白问题所在, 就这样一个人彷徨地踏上了这条路。 谁也不知道我在被窝里为了NYU的拒信难受,啜泣, 无所适从的时光;为了托福提高几分,那种口语无人陪练, 默默自己听录音的回放的那种心慌;不在项目班, 无人倾诉的孤独。
更多了。但是选择下去, 你就应该明白自己做出这个选择的风险, 还有对于你自己作出选择之后应该要获得的一个目标, 一个收获, 启发, 一个identity。很多人真的是为了留学而留学,所谓“镀金”, 缺乏一个能挺直腰板的理由去跟别人大谈特谈我为什么留学。 或者是为了逃避,去到陌生的地方,继续无知的浪几年。 像我有一个学术活动的同学, 生物学术活动失利, 但对于生物感觉非常好。 看到自己学术活动教材的作者留过洋,就突然就像去国外闯一闯。 他的脑海里存着只有光鲜的 façade,国外的先进的实验室和资源。 但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英文功底,以及自己究竟能不能熬住留学那份孤苦的能力云云。
我在此不想说用种种“黑幕”把你吓跑,( 比如某藤校夏校平均1天583刀左右(约合3913人民币), 却天天为你讲着几个小时的科普水课, 对外还是宣传challenging(极具挑战性); 或者想去某乎找个学校资料,冷不丁 就要被一群人对于某个藤校水不水的无脑评论给淹没; 要不就是被高裱花喷子的帖子搞得胃口全无)。 因为当你善用留学, 你会自己摁下人生的重置键, 冲劲十足。(比如我的基友出去一下居然瘦了20多斤, 原本是个大胖子////)
以上是我的经历和我对留学的感悟, 其实不论你最后做出的选择是什么, 请记住: there is never a right choice,but there is always a choice there that you can make it right. (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选择如何走下去。) 但是在你做出是否留学的选择时, 不要为了留学而留学。
我做出留学的原因是出于我对英语和生物的热爱, 以及我对拥有第二故乡的渴望。 你呢?欢迎和我交流。(坐标2,3线省会, 普高2023er)PS:后天是我爸生日, 我寻思的买个礼物呀,思来想去,不然就一个耳机吧也算对我这18岁有个交代。
异乡League见异如故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