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与香港教育局前课程发展主任李先生交流,探讨香港在2000年进行课程改革的初衷与改革后的结果。对比香港,国内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可以看到与当年香港的改革方向有共通之处,也有可能遇到香港面临的问题与困惑;而对大趋势的把握,可以让身处改革之中的家长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背景、借鉴经验、预测未来。
由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方,对近20年前的教学改革进行回顾,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香港课程改革内容:
香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以下7个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广阔的知识、学习技能、语言技能、阅读习惯、国民身份认同、责任感。
8个学习领域、9项共通能力与价值观及态度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
改革后的结果
在2012年,由OECD(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教育水平及教育公平性”评估中,香港的教育水平及教育公平性,都处于较高位置。纵坐标表示成绩水平,可见香港的成绩水平虽没有芬兰、韩国、中国上海优秀,但公平性均高于前者;横坐标表示教育公平性,可见香港的教育公平性不及澳门,但整体成绩遥遥领先与澳门。(点击图片查看大图,香港位于图片右上角)
备注:
谈及香港课程改革,李主任表示,教育的大趋势是告别工厂流水线式的教育,尊重个体的发展,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习技能的强化”。哪个国家或者地区能够率先进入这个阶段,哪个就可以掌握人才培养的主动权。
“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朝个性化培养的方向去发展,但如果有学生或者家长发现,通过提前学习、掌握考试套路而有目的的准备、大量重复训练等方式,可以达到提高分数的效果,是否会削弱改革的效果,甚至无法改革,回到过去的教学模式?因为统一标准、教师中心的课堂,对于提高分数来说,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笔者问到。
“这要取决于考试的设计”,李主任回答,“如果计算器可以做的事情, 为什么一定要强迫学生背诵公式;如果随时可以查询到的资料,为什么还要学生去死记?考试的设计也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突出考察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的,但这样会不会出现一个问题,因为考察方式的变化,让那些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学生会更有优势,比如说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学生见识更广;知识家庭民主氛围更浓,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社会地位高的家庭,学生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更多,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可能更加出众……那是否意味着优质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底层家庭的孩子,有可能一直无法突破阶层天花板,形成赢者通吃、阶级固化的局面?”笔者追问。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改革,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人才甄选,确实可以鼓励阶级的流动”,李主任说道,“但教育涉及国家和地区的未来,用更加符合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时候可能需要做一些取舍。”
再看国内课程改革,其实也在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但国内幅员辽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改革不可能来得太快太猛,但能够了解趋势并作出相应储备的学生和家长,未来才会是“淡定”的受益者,而不是“焦虑”的受害者(关于焦虑,可以参考作者的上一篇文章:小升初家长的“真假焦虑”)。
由此,给家长几条建议: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