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3年《罗宾斯报告》发布后,英国高等教育逐步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1992年《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的颁布逐步加快了这种趋势,2017年《高等教育与研究法》的颁布对英国高等教育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以下5大趋势。
(一)积极应对“脱欧”的不确定性
当前不少英国高校关心“脱欧”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其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全面关注、分析、研判和应对“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自3方面:参与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会不会中断,欧盟支持、资助的高校科研项目(占一些高校科研经费的10%甚至更高)能否继续,欧盟生源与学生交流是否产生影响(欧盟生源比例较大)。基于上述不确定性,英国高校及其相关团体对英国“脱欧”大多持不同意见。
(二)市场化变革进一步深化
20世纪80年代,受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思潮、人力资本开发理论的影响,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趋势明显,其改革举措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第一,调整高等教育管理架构,一段时期内曾由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管理大学(近期做了新的调整,将高等教育事务重新划归教育部负责,科学事务划归商业、能源与工业战略部负责)。第二,改变大学拨款方式,允许高校收费。1999年以前大学免费,1999年开始每名学生年收费约1000英镑,2005年涨到3000英镑,2012年涨到9000英镑,2018年涨到9250英镑。实际上,不少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费收入。第三,对高等教育进一步放权。例如,大学更名审核权由枢密院下放到学生事务办公室,取消对大学招生计划的限制,改由学校自主确定。第四,注重高校办学质量监管。通过赋予新设立的学生事务办公室更多的监管权,督促高校提升办学质量。
通过这些改革,英国高校发展体现出市场化方面的5个特征(5c)。一是大学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即将大学如何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作为重要的办学评价指标。二是大学教育商品化(commodity),弱化大学的公益性,看重投资与收益。三是强调大学竞争(competition),即大学要在市场上竞争生源、科研和办学经费。四是大学企业化(company),即大学要更像一个企业。在此趋势下,大学更加突出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学术、行政共同治理逐步变成行政人员管理为主、学术人员跟随的局面。五是学生成为消费者(customer),即大学与学生的关系趋向于教育服务提供商与消费者的关系。大学与学生之间教育公共服务属性的法律关系让位于普通的民事消费法律关系。
(三)人才培养模式出现新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出以下4个趋势。第一,科研与教学并重,且呈融合的趋势。英国高校传统上形成了分类发展的态势,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社区职业学院各自定位明确,培养不同的人才。近年来市场化变革以及英国政府推动卓越科研评估框架、卓越教学评估框架等改革,各大学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重科研轻教学或者重教学轻科研的做法。如果教学评估效果不好,英国学生事务办公室就会给高校发放建议书,要求其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控制学校签证数量;如果改善效果不良,就会限制该校学生申请贷款。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受其特有的学院制和导师制的影响,科研与教学并重,而罗素大学联盟中的一些知名大学则开始从科研领域寻求突破。
第二,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英国政府要求大学每年都要发布学生创业情况报告。高校通过制定规划、设立专门机构、设立基金、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例如,伦敦大学学院设立创新与企业合作部,制定《2016-2021年创新与企业战略》,提出了加强与企业和创新合作伙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全校推广创新实践等目标。帝国理工学院于多年前开始对创新创业进行系统评估,并成立创业实验室,以激励、培养下一代创新者和企业家。目前,该校通过创业实验室成立的公司达140家,融资3000万英镑。帝国理工学院还通过帝国创新集团旗下设立的帝国理工创新科技转移公司,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成立了创意中心,设立创意企业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最多可从中获取20个学分。学校还设立未来中心,主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自信(心理资本)、能力(人力资本)和关系(社会资本)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三,全面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由于高校经费拨款方式的调整,英国高校越来越重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例如,伦敦大学学院与40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100家企业有非正式合作关系;帝国理工学院《2015-2020年发展战略》中四大支柱的第三项就是有关合作伙伴的战略;应用型大学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已经把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作为学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基本战略。
第四,推进学历学徒制改革。为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活动,英国政府从2013年开始推行学历学徒制改革。规定大型企业需要缴纳学徒税(年度应税总额超300万英镑的雇主应缴纳0.5%的学徒税)。学徒学费由企业和政府分担,企业可以参与设计相关标准。一般程序为:经雇主同意后,由学徒、雇主、高校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责任,雇主须承诺20%的脱产学习时间,雇主将从政府账户中获得经费支持。参与学徒制项目的学生最高可以拿到7级学位,相当于硕士研究生学位(6级相当于本科学位)。该项目推出初期,一些大学不愿加入,申请比例不高,但是英国政府积极推进,明确提出到2020年英格兰地区学历学徒要显著增加的目标。
(四)国际化趋势越来越突出
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也成为英国各类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伦敦南岸大学、圣玛丽大学都非常注重国际化战略。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副校长迈克·威尔金森(Mike Wilkinson)认为国际化有六大支柱:国际声誉、学生国际体验、科研活动国际合作、国际校友、国际合作伙伴、教师员工国际化。各校推进国际化的举措主要包括以下3种。一是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伦敦大学学院强调将自身打造成为“伦敦的国际化大学”,提出5大国际化战略驱动力。圣玛丽大学在《2025年发展愿景》中提出将“合作与国际化”作为三大重点之一,提出国际学生达到25%的目标。萨里大学总结近年来大学排名上升迅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职工团队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高,之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科研活动。英国大学大多都有来自欧盟的科研项目,与欧盟国家的高校共同开展科研和教学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发挥知名校友的作用吸引全球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目前,英国高校外籍学生比例达20%,一些知名大学的外籍学生比例甚至达50%,外籍教师比例也非常高。例如,伦敦大学学院19232名本科生中,47%非英籍;22307名研究生中,42%非英籍;1137名教授中,25%非英籍;12000名教职工中,33%非英籍。
(五)英国政府在大学治理中的角色与方式不断变革
英国政府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将高等教育视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端产业,在国家贸易中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积极构建符合知识经济和市场化变革的高等教育机制,最重要的变化有3点。
一是改革政府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由原来的商业、创新与技能部调整为教育部。整合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教学监管职能,设立新的高等教育监管机构——学生事务办公室,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管理机构。设立英格兰科研委员会,承接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科研经费管理职能和知识交流功能。设立英国科研和创新委员会,该委员会由9个委员会组成,即7个传统的委员会,以及新设立的英格兰科研委员会和英国创新委员会。
二是加强对高校有关事务的管控。根据2017年4月27日通过的《高等教育与研究法》,赋予学生事务办公室针对以下方面的监督、敦促等权力:信息公开与竞争、办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经费分配与投入、风险防控等。这是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监管所做出的反应,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具体体现。但这一做法也反映出政府在高等教育工作中权力的扩张。
三是全面加强对教学科研质量的监控。随着教育发展理念的变革,英国政府特别重视保持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通过实施科研卓越框架、教学卓越框架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督促高校提高教学和研究质量。政府委托学生事务办公室开展教学卓越框架评估工作,确保和改善高校的教学质量,并以相关结果作为允许大学提高学费标准的依据。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拨付和科研项目的安排,也是基于科学卓越框架的评估结果,例如,将50%的科研经费分配给前12位的知名大学,其他大学只能分享剩余的50%。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