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三6班的许嘉晨。
刚走出申请季的我,回想起这长达几个月的battle,心中的波澜还是久久不能平复。在3月28日早晨,收到范德堡大学录取通知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成为了这次申请季RD战场的幸运儿。
欣喜之余,我心中更多的是感激:感谢平和给我带来的每一次机会和考验,因为一次次困难的解决代表着的是我能力和阅历的提升;感恩在平和校园里遇到的每一个可爱的面庞,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朋友间温暖的鼓励都是我前进道路上的无形动力;还有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父母,这一路走来,是他们让我知道了无论何时父母都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我也是平和南通小分队的一员,在体制内教育长大,高一进入平和,三年的平和生活给我简单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门,里面的世界是未知的,也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这里,我见证了自己成长的无限可能。
高一的开始,刚跳脱出传统应试教育中条条框框的我,发现这个新环境并没有我想的那般容易:新的授课模式让我很难在课堂上就吃透所有知识点,所以只能利用课后时间一个人慢慢“自学”;当听闻身边很多同学已经考了很多次托福、甚至已经出分时,从没有接触过托福的我只能抓紧利用食堂排队、等车之类的碎片时间完成每日200个单词的任务;我常常还会四五点就爬起来一个人跑到学习室去练点托福、或者啃啃IB教材……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高一至于这么累吗”,但由于我当时还没有找到最适合IB的“生存方式”,正是这种别人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学习方式,才让我逐渐适应了pre-IB的学习生活。于是高二正式IB开始后,我也开始优化自己的学习模式,以前我总会觉得“别的同学好像都懂了,我不好意思问老师”,但后来我才发现“不懂就问、主动和老师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才是比较高效的方法。所以在学习中一定不要不好意思,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败才能走向成功,也别想着走捷径,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次作业才是高分的根本。
平和的IB课程,也让我不断地刷新着对自我的认知。曾经铁了心想学Econ,在高一接触后却发现可能自己并没有那么擅长;体制内出来的我一开始也并没有把数学想的那么难,但等到高二正式IB开始后,才意识到想要学好HL也需要时间和精力……同时,IB课程中的diversity也让我对未来的有了一点小小的规划,从小就对传统中国重男轻女观念有所好奇的我,在SAT阅读中认识到Virginia Woolf后,开始想在社会学领域探寻造成这一社会现状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和突破现状;受家庭影响,我又对商务、贸易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在选择Extended Essay科目时,我跟从了自己的内心,研究了感兴趣的全球奢饰品牌与中国市场的关系。三年来,我尝试过很多事情,也失败过不少,但我却在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也收获了那份敢于迈向未知领域的勇气。
和学习一样,所有活动并不是一做就能成功,同样也需要正确合适的方法和坚定的内心。
高一在学生会工作时,有一次由于和高三的学长学姐的沟通不到位,导致有一期的推文任务迟迟没能完成,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高效率地与他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沟通。后来第一次听闻CTB这个活动时,我就被“Think Big,Do Small”的标语所吸引了,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召集了一群遍布世界各地的小伙伴,选定了社会学领域中与沟通相关的话题,决定“干一番大事”,研究如何与陌生人交流。
当迈出Think Big的那一步后,我们才发现“Do Small”没有想象中容易,跨越三个时区的合作,对大家的时间管理是个很大的考验,但当看到小队相关视频有了几十万的播放量后,我们又感到充满了动力。在前期过程中,我们围绕“差异分析”这一主题,在美国、英国、和中国的四个城市展开了调查和数据收集;后期,我们将研究对象缩小到了青少年范围,也将研究情况与相关教授进行了咨询。但在整个research的过程中,我们发现topic有太过宽泛的趋势,很难细化,同时跨越地域太广,变量不易控制,所以也导致最后的结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但这第一次“并不太成功”的尝试却让我收获了宝贵的团队合作经验、培养了做research的综合素养。
之后,初出茅庐的我和小吴又踏上了辩论的道路,高一时甚至连口语都有些不太流利的我们,报名参加了第一次比赛,出乎意料,我们首战竟然取得了十六强的成绩,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三年的辩论征程,除了口语的逐步提升,我们的心态和思维也在一次次比赛中得到了锻炼:从遇到Native Speaker时的慌乱到现在的镇定自若,从怎么都整理不好Final Focus到现在的逻辑清晰。我们自身成长的同时,比赛结果也从每次比赛都止步十六强,走到八强,最后到冠军和Top Speaker辩手奖。但辩论带给我的,其实比这些更多。
辩论给了我一个去深入了解当今热点话题的机会:
我们探究过AI(人工智能)的好坏、城市化的利弊,也衡量过Affirmative Action的公平性、中国是否该介入巴以冲突等政治问题,我们还思考过Climate Change最好的应对措施到底是Mitigation(减缓)还是Adaptation(适应)… 在一次次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常常在做research的时候发出“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啊“的惊叹,也意识到这些我平时觉得无聊的学科,如政治、地理、环境科学等,其实也大有文章可做。辩论让我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每一次比赛的前期准备和赛场上逻辑与思维的碰撞,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体验。
听闻很多辩手常会为找队友换队友而困扰,我也感到庆幸可以三年一直和靠谱的小吴搭档,可能相比于其他更专业的辩手不一样,我们俩的风格比较free(笑),我们没有Coach,也没有固定的一辩二辩,第一次误打误撞报名比赛的我们,也没想到会在这条路上走这么久。所以我认为做活动不要有功利心,想做什么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如果喜欢就继续做,反之就换一条路去找你喜欢的,所谓活动中体现出的持久性不是靠别的,应该是靠着自身的热爱来支撑的。
当然,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suffer着标化考试。由于起步较晚,我很多标化考试都堆在了高二期间,记得三月SAT考试出分后,一位补习班认识的优秀北京同学在朋友圈晒了自己的标化出分情况,其中配了一句话“Hard work may not pay off, but much harder work will.”,当看到本身比我优秀这么多的同学比我还要努力时,我暗暗心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努力再努力啊。但我后来的标化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IB时间安排不过来、口语瓶颈期、八月SAT夏威夷考场取消等,我都遇到过,在这里,我也想感谢学校的小伙伴,正是她们温暖的鼓励让我有了前进道路上的动力。
“完了完了完了,这次肯定又考不好了” “别卖弱呀” “学得开心就是ib满分” 这些对话是我们411自习教室的日常,每次考砸后,这几个看似大大咧咧的女汉子常常如是自我安慰。但小姑娘们也有心态崩不住的时候,记得去年九月出预估分、定ED选校时,大家心中都很不安,411的气压也被降到了最低,导致我们每个人都因为紧张焦虑或多或少掉了些眼泪,我们现在总结当时的生活状态就是,大家抱头痛哭一场,再擦擦眼泪赶眼前的ddl,就在这样一次次的互相扶持、共同前进中,这段看似“痛苦”的经历却成了我们最宝贵的回忆。
最后,我还想和各位学弟学妹说一句,申请季一定要心态好,作为一个心态不太好的人,我的申请季可谓是一波三折,心态也崩了很多次,但真正经历过后,才彻底领悟了那句“尽人事听天命”的真谛。所以在申请形势一年更比一年难的大背景下,整个申请季过程中心态的掌控其实远比结果重要。被学校拒绝有一万种理由,但这不能代表你对自己的否定。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结果的重要性,但同时每一次的结局也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在失败中学会接受自己,再重新燃起斗志,这一成长的过程是再多封拒信也夺不走的。
回望整个高中,我有笑有泪地走完了这三年,我欣喜过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就,也抱怨过有时付出的汗水没有回报,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坚信persistence pays off。三年在平和的生活,让我逐渐学会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然后再超越自己。虽说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我会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勇敢地在人生之路上走下去,也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绊倒,因为眼前的一无所有,正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