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国际学校感兴趣,因为他们希望能在大学甚至高中阶段就把孩子送到海外去接受教育。
在很多人看来,教育的终点,就是进入所谓的的好大学或藤校,然后似乎未来一切都会很美好。能被录取的中国学生,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不但要比别人付出更多超乎寻常的努力,而且还要感恩超乎寻常的运气。
但现实情况如何呢? 竟然有学生到了常青藤大学之后,还闷闷不乐。耶鲁大学2013年发布的研究调查表明,45%的中国留学生称曾出现过抑郁症状,29%的人称有焦虑症状。
历尽千辛万苦出了国,即使不一定抑郁,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大学,仍然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情况。当然,美国大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机会转学。我做了多年的升学指导师以及前面试官,我是一向支持转学的,因为它会给学生们第二次机会,完全可以弥补他们在上高中时没有拿到理想成绩,或在申请过程中没有做好完善的前期准备所造成的缺憾。
不过,不得不承认,转学的代价也非常高,其中还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
▲Photo by @element5digital on Unsplash
我在五个国家长大,从小到大上过15所学校,我认为低年龄留学只适合大概30%的学生,因为大多数的学生不能在那么小的年龄阶段快速融入全新的文化,并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生是成人,心里成熟度肯定要超越低年龄留学人群,即使如此,读一两年之后再换一个新环境也会带来各种挑战。
我认为如果一个留学生在大学生涯的追求仍然不清晰,那么转学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到最后,原先未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可能会再次出现(我非常支持那些动机很明确的转学生)。
▲Photo by Vasily Koloda on Unsplash
这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是因为学生在升学过程中,没有找到“适合”他们的大学,或者说没有找到他们真正喜欢的专业,并为此成为终身学习者。
2
中国的国际教育行业总认为排名高就是好学校,就是成功。但不论是从我个人的经历,还是从我多年作为升学指导师或前面试官的经历来看,我最深的感触是,一所好大学,并不能完全以排名作为唯一标准,只看排名有时候可能会害了孩子。
那么到底如何去定义一所好大学?一堆量化的数字和综合或专业排名未必能给出好的答案。对我来说,一所好大学一定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最适合孩子的学校。
那么,我们又应该用哪些指标来判断一所大学适不适合学生? 高校是大部分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的最后一站学习场所,因此,大学教育是为职场做准备的,一所大学为了服务学生所希望的职业发展路径所做的前期培养十分重要。许多中国家长,除了看排名,大多都会关注学术选择和学费这两个很现实的问题,但却往往会忽略校园文化是否符合孩子本身的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因素。
如何选择合适的校园文化呢?回到根本,还是要了解自己。在我过往的升学辅导经验中,我一直觉得中国学生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你是谁?”
▲Photo by Cole Keister on Unsplash
这个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非常深奥的问题,在我们传统的教育里,却从来没有学过啊!而清晰的自我认知是引领我们找到热情,乃至生命意义所在,并不断为此付出,最终实现最好的自己的根本。
基于以上,我认为中国学生寻找合适自己的大学和方向要考虑以下几点:
我经历过很多不一样的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包括来自世界三大洲的各种教育体系,AP课程、IB,甚至网络高中,而这次活动就可以体验被全球教育界认可为具有较高学业水准的IB国际文凭课程(IBDP)。
我认为翰林的优势在于它对“全人教育”(Well-rounded Education)的贯彻,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探寻,以及以激发学生内驱力及培养学生创造力、思辨力、沟通协作能力为灵魂的探究式学习。这一点结合了IBDP中的创新、行动与服务(Creativity, Action, Service,简称CAS)。
3
到底探究式学习长什么样?为什么这样的学习不仅有望帮助学生在未来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大学,最重要的是,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并从此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
这次,我有幸得以联手北京第一家获得从幼儿园至高中(K-12)全段IB国际文凭组织认证的国际学校——北京翰林国际学校的教师团队,为对IB感兴趣的6-10年级(小六至高一)的学生带来有意思的IB体验课程,真实地融入学习情境,开启知识探索之旅!
坊将融合项目式学习模式,老师担当引导者、桥梁的角色,授人以渔,让孩子们更专注地探索、掌握知识,并获得学习带来的欢乐和满足。活动现场,我将引导同学们用一天的时间,完成一个由他们自发生成的探究式学习,同时,他们还将与家长们零距离深度交流,对一些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独家解析和分享!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