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申请推荐信系列之:那些你需要避免的“雷区”
推荐信作为申请材料中“最后”的部分,看似容易准备,却往往能够瞬间左右招生官的最终决定。因此,推荐信在学校申请中一直占有着独特的地位。一封好的推荐信,可以让申请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成为招生官眼里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而不再是白纸黑字中千篇一律的描述。然而,推荐信又是申请材料中唯一来自于第三方的材料。在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小编发现,同学们在准备推荐信的过程中常常有种无处施力的感觉。
“推荐人是越有名越好吗?是选择学校教授还是公司雇主?是选择直属上级还是更有名望的大老板?我要替推荐人撰写我的推荐信吗?一封什么样的推荐信才能够避免无趣,脱颖而出呢?……”
以上这些都是小编常常被问到的问题。小编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很多我们的资深顾问,打算编写一系列文章来解答同学们关于推荐信的疑惑。
首先,在本篇文章中,小编来深度解析一下,关于推荐信有哪些“雷区”是一定要避免的。
“雷区”一:缺乏故事支撑
没有例子和故事支撑的的推荐信,在招生官眼里毫无价值。因此要避免使用泛泛而谈的语言来描述申请人的特点。例如,当你想表达申请人是“top performer”的时候,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例来支持这个结论:他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成果?同他相比较的是哪些人?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有能力顺利解决吗?这都是招生官想要进一步了解的信息,如果缺少会显得非常没有说服力。
“雷区”二:选择不恰当的推荐人
常常有学生想要选择有名望或者头衔好看的推荐人,认为这样更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往往他们对申请人并不熟悉。在招生官眼里,一封客观且有内容的推荐信,必须出自一位与你相处时间长,足够了解你的人之手。例如,每天都与你有交流的直属上司就是很好的选择。因此,如果不能合理地解释推荐人为什么对你足够了解,他的头衔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加分项。
“雷区”三:替推荐人写推荐信
这是雷区的原因很简单:学校并不喜欢。事实上,对于阅“信”无数的招生官来说,推荐信和你自己文章的相似之处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而推荐人独特的经历和见识也不是你能够轻易模仿的。如果想要替推荐人节约时间,你可以同他一起讨论整理出大致的思路并确定推荐信的具体内容。
“雷区”四:用过于客观的语气
很多同学和推荐人认为使用比较正式和客观的语气,能够体现推荐信的严肃性和可信度。其实不然,一封热情洋溢,不吝于表达赞扬的推荐信反而会更有感染力。举个常见的反例:如果推荐人通篇都用“the applicant”来称呼你,那么听起来他甚至都记不住你的名字,只是把你当作公司巨轮中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罢了。
“雷区”五:不提及自己的劣势
一些同学担心哪怕提及一点自己微小的不足也会导致录取的机会溜走。然而,一封省略了缺点的推荐信读起来缺少可信度,会让招生官怀疑信中刻意忽略了你的一些更严重的不足。同样的,很多同学喜欢使用一些“缺点”,例如“perfectionist”,“works too hard”,其实在招生官眼中也已经是陈词滥调了。比较聪明的做法是提及一些你希望在未来学习中加强的地方。
“雷区”六:只侧重于描述事实性成就
一封详细列举了你众多成就的推荐信固然是不错的,但更理想的方式是把这些成就整合起来,有目的地凸显你的某种特长,例如领导力,抗压能力等等。这样的写法能够更好地支撑起你独特的个人形象,给招生官留下更深的印象。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