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国际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把自己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读,上海本地家长的户口和孩子学籍都在本地,所以入读国际学校一般没有什么政策限制,但非沪籍学生或外地学生想就读国际学校,就会面临众多的政策限制和入读条件。在择校的过程当中,细节实在是太多,如果是已经走过一遍的家长就会非常了解:
时间不确定;报名链接不清楚;报名方式不清楚;什么时候考试;到底该如何安排不同的学校的考试顺序。
从我们所接触的外地家长来看的话,外地家长更看重我们的原因是他们自身受到的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舆论压力、第二个是名校情结。外地家长对国际教育的资讯非常有限,可是他们周边的舆论压力却非常大,所以从这一点中,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二合一的压力,舆论压力是因为周边的朋友都已经在做这件事,所以自己也觉得要必须做这件事,同时身边朋友的孩子又是进的非常好的学校,那就再次给到家长和孩子很大的一个名校压力。
大部分家长都会有名校压力,不过这也非常正常,毕竟外地家长尤其是资讯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听到的学校就很少,但如果仔细了解一下,跟我们深度交流后,会发现可以选择的初中学校就有40多所,高中学校有100多所。
外地家长为何更喜欢“找关系”?
对于上海家长,可能更注重比较稳妥的一个方式,就是买比较稳妥的学区房,作为一个保底,同时再让孩子能够鸡血一点,在丰富的课外补习之后,提升孩子的程度,达到一个门槛相应较高的学校入读要求。
而外地家长可能更容易想到的,就是“找关系”。
外地家长往往觉得到上海进行择校备考的话,可能还不想请假准备,甚至大家会发现请假准备的往往是上海学生,因为外地家长传统观念比较重,第一觉得学校不能请假,第二觉得周末奔波又太辛苦,进行网络学习,又觉得不习惯。所以觉得还是找关系比较方便一点。
当然,同样作为一名家长,也是可以理解这种行为,外地家长到上海要通过备考,要准备很长时间,同时,外地的孩子本来最大的问题是英语,差距很大,这个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真想择名校的家长,会意识到,其他的科目也有很多知识点和要求,与上海学校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因为“找关系”的一个基础想法,这个想法就是与上海的节奏很不相符,想来上海就读非常优秀的民办学校,其实这个关系是非常非常非常难找,可能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不成比例。
举个例子:前年碰到的一个家长,那这个家长花几十万块钱,托关系进了国际学校。但他进去之后才发现所有的类似学生是放在一个班的,这些学生的学习的程度、整体的学习风气,各方面都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所以家长在进去就读半年之后,就有想要转学校的一个意愿,那这时候他比较大的一个痛点,在于觉得自己刚刚付了很大一笔费用,然后才进到的这个学校。还有就是进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民办学校都是有淘汰率的,那往往淘汰掉的都是类似这样的学生。
每年我们也会接触很多外地的孩子,他们也都是通过足够充分的准备,进入到自己理想的学校。有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处于中下,因为是通过短期的一些准备考进去的,进入学校后,通过适应、学习,有潜力的孩子就会跟上学校进度。
入读民办学校的必要条件
在政策上,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办学校、一类是民办学校。如果想要在义务制教育内选择民办学校,比如一提民办大家就会想到的世外、平和、包玉刚这类的学校,就需要你提前了解民办学校有哪些招生政策。
居住证
从2018年年初开始,上海推出新的居住证办法当中,把很多的一些复杂方式简单化,取消了临时居住证,统一办理上海市居住证。
入读上海国际学校,首先家长必须要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并且要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不能包含补缴。学生须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或者是上海市居住证登记凭证。
部分学校在学校登记报名的时候,学校会要求外地家长提供居住证,也就是说没有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都没有资格到这所学校参加考试;还有部分学校之前审核不是很严格,可以先去参加考试,拿到offer之后办理入学手续才会让家长出示居住证明。
关于缴纳社保这件事,可以在朋友的公司挂靠或者其他方式来解决。
办理居住证和社保的时间跨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家长想要规范、按照入学要求进行操作,那么至少需要提前一年以上开始考虑这件事情。
学制与转插班
有很多家长都不能理解上海的学制与外地学制的差别,上海的小学学制是体制内5年,初中4年;而外地很多小学是小学6年,初中3年。所以外地家长在学生6年级毕业后,想要来上海读初中,其实这个时候已经不属于小升初,而是属于6年级转插班。
所以想要在上海读初中的话,5年级就要准备上海的小升初活动。
上海的高中一般是三年,但国际高中的学制很不稳定,是不固定的,按照学制可以分为三种:三年制、三年半制、四年制。多少年学制就指将在高中就读多少年。
光学制这一点,就会有很多家长搞不清楚,可能原本觉得现在是初二,还不是很着急,但沟通下来才发现,他选择八升九的国际学校更为合适,那这样的话其实马上就要面临择校和升学了,但是外地家长完全没有这个意识,所以就会错过升学择校的最佳时期。
家长和孩子到底选哪一个学制,这个问题也很复杂,这个问题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程度和家长对择校的整体想法和需求,来确定一个全方位的规划。
转插班其实很简单,一般来讲,有两个时间节点,春季的话就是5、6月份,秋季的话是在12、1月份。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呢?第一是因为插班的名额本来就非常少,学校不会专门做几个批次的考试,去应付个位数名额的插班生;第二是国际学校第二学期不要继续读的学生会明确报出来,那么学校就会根据这个人数来确定插班生名额。
择校到底择什么?
择校择什么?下面要进入到匹配学校这个问题,家长必须要了解,择校到底择哪几个点,从长期来讲的话,首先要考虑一个升学通道,因为长远规划大方向不出错,可能才能够少走弯路达到想要的目的。
第二就是考虑软环境,这个软环境其实就是门槛,就是孩子要通过什么样的一个要求,到底这个学校要什么样的学生,首先说到的其实就是学校的考核要求,其次就是人文要求,我们也会很清楚哪一些孩子和什么样的学生匹配上去,学生在学校才会读的顺利,读的舒服,家长和学校的家校沟通也会很顺畅。
第三个部分就是硬环境,往往外地的家长,会比较注重学校的硬环境,因为家长会觉得来读国际学校,就非常希望它发生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想提醒大家的是,去关注一下孩子本身,家庭教育的培养风格、培养方向和这学校的理念是否是匹配的,学校的学术要求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要求,因为无论选择初中还是高中,其实都是属于学术非常重要的年龄段。
没有一个家长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初中和高中,只要快乐就可以,如果真有这种的话,那么大概在升高中或者升大学的时候,就会失去竞争力。
我们评价一所学校,在初中维度可能还会多一点,但是到了高中,就非常简单,第一就是看这个学校的学术成绩,比如说是一所IB学校,那么这个学校的IB平均分是多少,这个是需要了解的;第二就是这个学校的升学结果,如果这个学校每年都没有学生进排名前30的学校,那么进这所学校还有价值和意义吗?
总体来讲,学校的学术成绩和升学结果,这两点是我们评价高中最重要的两点。
初升高,家长们可能更关心的是教委批准的21所试点学校,但是,并不一定这21所学校就都好,还有很多非21所学校,是达到甚至超越这里面的一些学校水平的。
比如说A-Level学校就没有一所在21所里,像领科、光华剑桥等,每年都有接近20名学生,被牛津剑桥录取。
外地学生的优势!
外地学生相对上海本地学生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不需要参加中考就是外地学生最明显的一个优势。
有些学校会控制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的数量,这个生源区别就在于学生是否有资格参加上海市中考。
如果说学生在上海就读,可以参加上海市中考,但是想放弃中考,走国际学校,这样可以吗?
答案是:不可以!
就是说,但凡有参加上海中考资格,就必须得参加上海中考,从初三开始到中考,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国际学校自主招生的准备,一些优秀的孩子,至少在初二暑假就开始准备。这样能够在初中的第一个学期侧重到国际学校自主招生上,第二学期侧重到中考上面。
按照这个节奏准备还是OK的,但是,有很多家长确定了自己孩子要走国际学校的时候就比较晚了,等到后面的中考压力也会越大。
所以说不用参加中考,是一件非常有优势的事情,因为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国际学校的入学考试,也可以脱产去学三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两个月,肯定可以考入一所非常不错的国际学校!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