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恐惧
叫被他们支配
那么美国学生
是不是从来不死记硬背?
是不是从来不用
背诵全文?
错!
背多背少,老师说了算
假如问一个美国学生:“你们必背篇目有几篇?”对方可能会思索半天,然后疑惑地比个V。
美国的教育比较自由,背诵篇目通常由学校和校内老师共同决定。虽然老师保证一切都是自愿背诵(voluntary reciting),但是这种自愿大家都懂。
但是在美国中小学校,学生必须背诵的内容:一篇是国歌、一篇是国旗效忠宣誓。每天早上,在校的学生都要起立对星条旗许下誓言,不分国籍,就算是来上学的中国孩子也必须一起起立。
即便如此,美国孩子对背书这件事并不会心怀畏惧。一方面,他们不用像国内孩子一样准备国家级大考中的“必考篇目”,另一方面,也不会担心在小测中遇到“默写全段”。
不过,这并不代表背诵任务会因此轻松。在英国,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大班(kindergarten)开始,就要背一些短诗歌。
用阅读理解考察背诵
既然是自愿背诵,考试时是不会考填空题的。不过在考试中,有比原文填空更可怕,那就是阅读理解。
在欧洲课堂,阅读理解是考察背诵的方式之一。以部分美国中学的推荐诗歌“Harlem”为例,卷子上的试题可能是这样的:
谈谈Harlem第3段对黑人群体的重要性。(Why was the third paragraph of Harlem significant to the black community?)
对诗歌不熟悉到一定得程度,回答这种问题是不可能的。
强调理解并消化的教学方式,带来了课文之外的收获。在背诵时可能并不“发自真心”,会发牢骚,当学生走出课堂,头脑中的知识也许不知何时就会跳出来,折射在生活的某处角落,让人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
没有标答的考试
与中国教育不同,西方教育强调理解而非记忆。没有规定的标准答案,就是不想让大家觉得理解也分对与错。
即便是笔答考题,学生也只需回答合理,就可以得分。
欧洲的教育注重学习传统戏剧。在英国高中,学生通常会在语文课上阅读《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课下以小组形式排练成剧,用演戏的口吻和中世纪英语背诵整幕,期末考试以presentation的方式重演出来。
还有一些学校则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十四行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篇目,并以“起身融入(stand-up-and-get-into)”的教学方式学习诗歌。
上课时,大家先集体学习讨论,接着离开课桌,围着教室站成一圈,面对墙壁或窗子,各自大声朗诵手中的诗歌。在朗读中,学生们需要发挥创意,用停顿、音量、手势、表情、语速等等方法,不断赋予诗歌新的意义。
这种演绎式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而且在阐释的过程中,还会由表及里逐步理解诗句,真正明白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背出的兴趣
接受西方教育的多数孩子在学生时代没有留下强制复述的痛苦记忆,因此对“背书”二字是不排斥的。
很多孩子在成年后,仍然保留着上学时看诗和背诗的习惯,而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会早早便把一些过去在课堂上学过的文学作品讲给孩子听,并让他们背下来。
为何如此?大概在他们小时候,就是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的。
西方教育的优势之一,正是尽可能保留学生在上学时对知识的渴望。硬背是不欢迎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不断自主思考,才能最终记忆。而这段探索的过程,也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成就感和乐趣。
另一方面,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从美国Poetry Out Loud,英国National Shakespeare Competition,到澳大利亚Spelling Bee学术活动,每年都有中小学生登上国家级诵读比赛的舞台。
闪亮的聚光灯下,他们拼写词语,互相怼诗,像演员一样演绎大段独白。当冠军们在纷飞的彩纸中举起奖杯时,全社会在注视。潜移默化中,他们已成为人们的榜样。
西方的教育模式虽然诱人,我们短时间内学习不来,也不见得会适合我们的国家。必须承认的是,在英美这样的国家,现代教育已经非常成熟。
当学生真从背诵中学到一生受益的知识,当“背诵全文”不再被拿出来成为人们调侃的谈资,这之中的差距值得我们深思。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