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的分享中
秦博士为大家解答了物理碗的常见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来领略
物理碗更多的备赛技巧与秘籍!
点击查看:10000+学生热捧的物理碗学术活动,如何破局?顶级教练秦老师为你揭秘(上)
秦博专访
问:我们都知道物理碗学术活动有Division1和Division2两个级别,您认为学生对于这两个级别应该如何选择呢?
答:两个级别的题在一张试卷上,Division1完成1-40题,Division2完成11-50题。拿掉中间的重合部分,区别就在于前十题和后十题。从内容上来说,前十题会考察一些常识性的内容,比如测量和误差等,基本上可以说是送分的。而后十题就会充斥大量的电磁学、力学、热学、光学以及相对论等难度大的题目。所以二者的区别在于,Division1可以将大量的时间释放出来完成后面的三十题,而Division2需要给后十题留更多的时间。幸运的是,物理碗的难度控制在比较巧妙的范围内,即原则上一般不用到微积分,即使偶尔用到也只是很简单的幂函数或者指数函数,运用最简单的积分知识就可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你对自己的解题速度有信心,并且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全面,那么可以去尝试Division2;如果你做题速度一般,覆盖的知识面也没有非常广泛,那么我建议你选择Division1。因为我一直秉持一个看法,即大奖>小奖>无奖,如果选择Division2没有把握拿到大奖,那不如选择Division1拿到小奖。物理碗报名时不会区分Division1或者Division2,这和AMC报名时就要选10或者12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Division2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做充分的铺垫,到考前评估一下自己的实力再去选择要答题的级别,这样就会比较稳妥。
问:您提到的大奖>小奖>无奖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您的经验这么丰富,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最骄傲的战绩是什么吗?
答:今年物理碗的成绩还没有出来,但我能够感觉到北京和海外的几位同学是非常有实力的,所以我很期待他们的战绩!我在2017到2019年间先后有三位学生入围AIME,一组学生获得PUPC线上赛Honorable Mention,两位学生获得BPHO银奖,武汉外国语学校的一个物理碗冲刺班有六人入围全球前一百,其中一位是华中赛区第四名。我认为战绩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生源,老师的责任在于尽全力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
问:那您上课的方式是怎样的呢?或者您在帮助学生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有哪些秘诀可以和我们分享呢?
答:首先,我会将物理碗涉及到的知识给学生做一个详细的分解。经过分解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它的内容不属于任何一个体系,或者说任何一个体系都没有完全笼盖它,这一点我前面也有提到。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深度和广度,所以我在备课中深入研究了美国的很多本大学物理教材,将内容穿插在了一起;其次,中间最重要的几个章节以及boring的内容我会帮学生理清思路。因为物理学习和数学是不一样的,数学题目往往考察的是对基本技巧的灵活运用。但在物理中,思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确定的物理模型往往用一两个公式就可以描述和处理,但关键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题目文字中挖掘出最有效的信息来确定模型,比如能量,动量,角动量是否守恒等。所以我在物理碗的辅导中,会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公式什么时候有用,为什么有用,通过这一点来帮助学生产生物理的思维。由于物理碗全部都是选择题,所以在解题过程的训练上要适当减少死记硬背,思路、方法和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问: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物理碗之外,还有没有比较适合我们国内学生参加的物理学术活动值得推荐呢?
答:第一,F=MA。这个学术活动我们从名字中也可以得知它是侧重于力学考察的一项赛事,是我比较推荐的。在这项赛事之上就是美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目前不确定中国学生是否可以参赛,它的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解题过程,还会有微积分的大量运用,要比物理碗的难度和层次高一到两级。
第二,普林斯顿物理邀请赛(PUPC)。这一赛事分为线上和线下,目前华东区在上海也有了线下赛点。从难度上来说,它在物理C的基础上对微积分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也考察到学生的想象力,但涉及到的纯物理知识并不难,可以去尝试。
第三,丘成桐物理学术活动也是值得推荐的。它的考查方式是未选定主题的论文,同时考察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含金量也比较高。
第四,加拿大滑铁卢比赛。这一赛事也会涉及大量与力学相关的知识,值得参加。
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是英国的BPhO。这一赛事分为春季赛和秋季赛,秋季赛含金量会更高一些,特别适合体系的学生,建议一定要考虑参加。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物理碗影响力更大,但BPhO从级别上来说也属于国家级的学术活动,所以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成功除了天赋之外
更多的来自于辛勤与汗水
听了秦博士的分享
你是否对自己有了更多信心?
如果你想结识更牛的大咖和更厉害的同学
快来加入翰林国际教育吧!
翰林生物学术活动课程体系流程图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