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梅沙教育交流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围绕如何办好优质的国际教育、怎样成为更好的校长和教师,与会校长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此节选了本次论坛的部分观点与实例分享给读者。
教育需要共建
论坛上,万科梅沙书院院长Peter Warsaw作为主持人,首先发表了对未来教育的看法。Peter认为教育机构正面临着很多变化和挑战,老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要培育未来的人才,有三点很重要。一、善意很重要。Peter认为,计算机、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人类工作,使知识的获得越来越容易,但是现在要真正找到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却越来越难了,而找到又善良又有知识的领导者也越来越难了,所以善意培养非常重要。
二、健康非常重要。健康包括学生的健康,家长的健康以及老师的健康。除了身体上的健康,也要考虑情商上的健康。能力的健全,对于年轻人迈入未来的社会中非常重要。
三、共同创造很重要。很多的教育机构是领导做决定,发布命令,大家照着做就可以了,但是更健康的做法是大家共同做决策,各个角色一起做决定,包括学生、老师还有家长。
如何构建全球课程?
美国湖森中学的校长John Andrew Strudwick认为,如果想真正办好一个国际教学项目,就必须具备全球多元主义的视角。什么叫全球多元主义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平等看待每一个人,无论种族,性别,宗教,民族,不做任何的区分,这一点对国际课程有根本的重要性。湖森中学很注重学生、老师背景的多元化。在这所学校,400多名学生分别来自34个国家,老师来自津巴布韦、英国、中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而法国的老师可能是教西班牙语的。Strudwick强调,师资的培训很重要,湖森中学每年都会为老师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接触不同理念的培训。
课程方面,Strudwick认为应该摆脱旧的框架,用全球视角来重新设计课程。Strudwick自己曾经教过经济学、历史学,发现这些课本教材都太局限于本国视角。他举例说,美国的经济学课程多在介绍美国模型和案例,关于国际贸易、国际发展的部分很少,历史学的课程也是一样,只从一国视角讲述世界历史。“我们希望加入更多国家的视野,比如说看一下欧洲、中国、马来西亚的王朝是怎么样的,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经济学的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湖森中学开展了许多新式课程,例如全球领导力培训、课程旅行、全球集中项目等。“课程旅行”让学生有机会到母语国家学习他想学的新语言,“全球集中项目”就是让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一起研究一个全球性议题,并在校友和家长的面前展示成果。
学校要教会学生爱自己
论坛上,绍兴博雅学校总校长卓金香分享了对课程设计的认识,她认为,课程最重要的维度是生命感悟。“我要教孩子怎么样感恩,怎么样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辈子是很痛苦的。”卓金香说,学校要教育孩子学会接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家长,接纳身边的人。 “这样栽培起来,他将来长大后会是能包容的人,一个能包容的人是不停输送幸福的人。如果一个人给别人幸福,别人一定会给他幸福。说到底就是希望孩子未来知道幸福在哪里,知道怎么样给自己找到幸福,不然对我来说,他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
教会孩子什么是美也很重要。卓金香调侃道,“如果我培养的学生都是穿红色上衣粉色裤子就完了。”她认为,孩子不一定要成为画家,但是应该学会欣赏,知道怎么样是一幅名画,这也很重要。
绍兴博雅学校也很重视实践课程,每学期都有一个实践周。卓金香举例说,小学生都要学古诗《悯农》,但不知道为什么“粒粒皆辛苦“。为此,学校开发的实践课程是把学生送到农田里,切身感受农民的辛苦。结果学生实地考察后发现,农民不辛苦,因为他们有机器帮忙。
于是卓金香让孩子们去分析,机器是怎么样帮农夫干活的,米要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以储存两三年,分析低等米、中等米、高等米的品质有何不同,怎么样把米运到超市,怎么给米定价,爸爸妈妈最后花了多少钱买米。“最后,这个米到桌子上,才叫做粒粒皆辛苦。“卓金香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学习到了自然知识,科技,物流知识,经济知识等等。
中西方教育如何融合
在最后的圆桌论坛上,多位校长针对中西方教育在哪些领域还需要成长、如何融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认为,和国外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整体上学习基础比较扎实,但缺乏提问的能力。 “中国的学生家长问,今天老师讲的你都会了吗?老师提的问题你都答出来了吗?以色列的家长问,你给家长提问了,老师答出来了吗?这就是区别,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学生的确非常勤奋好学,但是在创新精神方面,质疑方面,提出问题方面,我觉得我们要向西方学习。”
万科梅沙书院执行副院长王赫认为,中国学生不擅长提问,是因为老师的课堂方式、教学方式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可能性。老师希望自己成为课堂的中心,“我教什么,你向我学”,这样学生只是需要回答老师想听的内容就行了。
卓金香则进一步分析了阻碍中国老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原因。“我给学校培训的时候,中国校长会跟我说,你的理念很好,我的老师是不可能这么做的;但是我给中国老师培训完后,老师说,理念非常好,但是我的校长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我觉得中间有一个沟通问题。老师为什么这么教书,跟课程的设计、课时的设计、还有老师的评估(方式)相关的。老师的评估是这样的,所以老师很自然是这样。”
中西教育如何更好融合?王赫认为应该相互学习。“以前,不管是出于政治原因还是文化差异,有时候西方人执着于西方的做法,中国人执着于中国的做法,现在我们要关注全球的发展,我们需要先理解每个国家,才能合作。”王赫认为,现在的相互学习,更多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因为有很多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教育大家都来自西方。而西方教育如果能够学习中国教育的系统性,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也会解决很多相应的问题。
王赫最后总结,“殊途同归,也就是真正的教育应该差不多是那样,回到教育的本身,回到学生的需求。但是教育者应该看得很长远,30年之后,我们的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就回到现在,设计什么样的学校,设计什么样的课程,锻炼学生什么样的思维。”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