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球200多位科学家的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黑洞照片于北京时间10日21:00正式发布。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内的一些国内机构,也参与了此次国际合作。照片“主角”是室女座超巨椭圆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距离地球大约5500万光年。照片展示了一个中心为黑色的明亮环状结构,看上去有点像甜甜圈,其黑色部分是黑洞投下的“阴影”,明亮部分是绕黑洞高速旋转的吸积盘。
那么,什么是黑洞?黑洞是如何形成的?黑洞和恒星,比如我们太阳系的“主角”太阳,有什么联系,太阳最终会变成一个黑洞吗,What is the fate of our sun and other stars? Mandy老师从物理天文学的知识点出发给大家做一个解释。
黑洞是什么?
黑洞,是一种奥秘的宇宙天体,它拥有极大的质量,极小的体积,由于其极大的质量而拥有极强的引力,任何东西靠近它,均无法从中逃离,甚至是光。那黑洞里面是什么样子呢?有科学家猜测穿过黑洞能够会抵达另一个空间,乃至是时空。黑洞也有不同的分类,包括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形成的原初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s),恒星级质量黑洞(Stellar-mass black holes),中等质量黑洞(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s)和超大质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从太阳质量的百万倍到上亿倍,科学家认为在所有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现代天文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便是这些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机理,它们是一形成之初就是质量如此之大呢?还是随着时间质量逐渐增大的呢?
恒星级质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不同类型的黑洞起源不尽相同,目前,恒星级质量黑洞的形成机制最为明了,也是天文物理中所讨论的黑洞形成机制。
故事要从恒星的起源说起。宇宙中星系间(Intergalactic regions)存在有由hydrogen nuclei为主要成分的interstellar cloud, 称为Nebula。所有的恒星都是从Nebula中孕育的,所以Nebula又被称为“Stellar Nurseries”,是孕育恒星的摇篮。Nebula最初的起源便是宇宙大爆炸(Hot Big Bang)时产生的。由于Hydrogen质量的存在,则相互间存在gravitational attraction,在引力的作用下进行“抱团”的动作,这个“抱团”的过程中,随着引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interstellar cloud的温度升高,也伴随着密度的增大。 这个过程如果能持续到温度足够高,质量足够大(HL的学生会学到星云的质量需要满足Jean's Criterion),hydrogen和hydrogen之间的nuclear fusion就能发生,那么,一个壮年的恒星(main sequence star)就形成了。
壮年恒星会占据一个恒星的大部分生命历程。但是随着hydrogen的消耗,恒星将不再是一个main sequence star,恒星将离开main sequence。离开Main sequence的星星的宿命将是什么呢?这里会存在两条恒星演化的路径,若恒星的质量较大,称为high-mass star,它将经历变为red-super giant, helium burning super-giant,multiple-shell burning supergiant,之后会发生supernova(超新星)爆炸,爆炸之后的残留物便形成一个中子星(Neutron Star)或者黑洞(Blackhole)。
恒星还存在另一个演化路径。low-mass的star在壮年之后,会变为一个red gaint,之后也同样进行爆炸,此爆炸称为planetary nebula,留下的core成为一个White Dwarf(白矮星)。参见下图。一般认为,小于4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是low-mass的。
总结一下,不管是哪种演化过程,终究会经历爆炸事件,决定最终是白矮星,还是中子星,亦或是黑洞的其实是爆炸后的残留下的Core的质量。若爆炸后的core小于1.4倍的太阳质量,此界限称为Chandrasekhar Limit,那么最终将成为一个稳定的白矮星。保持白矮星稳定的是electron degeneracy pressure和gravitational attraction之间达到的平衡。
当Core的质量超过了Chandrasekhar Limit,但小于3倍的太阳质量,此界限称为Oppenheimer-Volkoff Limit并且具体数值天文学家还不能准确知道,那么最终将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子星。保持中子星稳定的是neutron degeneracy pressure和gravitational attraction之间达到的平衡。
黑洞终于要出现了!当留下的core是一个超重核,质量超过了上述所提到的Oppenheimer-Volkoff Limit,那么爆炸后的core会坍缩成一个黑洞!故事讲完了。从恒星的摇篮Nebula,成长为壮年的main sequence star,再到衰老成red giant或是super red giant,再到经历爆炸,最终形成白矮星,中子星亦或是黑洞的演化过程可参考下面的一张图。
结语
我们回到引言中的问题,我们生活的太阳系的“主角”——太阳,会有一天演变为一个黑洞吗(同学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答案是否定的,太阳的质量不大,属于low-mass star,目前的太阳还是一颗壮年的星星,在太阳衰老后将会变成一颗red giant,之后经历planetary nebula类型的爆炸,爆炸后的质量肯定是小于太阳质量的,从而将肯定小于Chandrasekhar Limit,因此,质量不大的太阳不会成为一个黑洞,它的宿命是一颗白矮星。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