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一篇关于Dell的财务状况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不断有人来求证。"什么?有这事儿?” 一种明知真相,却无从反驳的无力感在心中弥漫开来。英雄诞生或是屌丝逆袭的故事固然不错,然而英雄迟暮神话破灭的桥段仿佛更被喜闻乐见。仿佛我混得不好怎么了,你看XX都不行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经历网络谣言事件,不由得细思极恐,那些刷屏的10W+,搅动我们情绪,让我们忍不住转发的文章,真实程度到底又如何呢?
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知识”的获取太容易了,还用不着去搜索,光是推送就能让人消化好久。为了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源中脱颖而出,文章的标题一定得要惊悚,力求精准搔到痒处。另外,为了适合碎片化阅读的需要,结论肯定特别鲜明,但往往论证不足。
当我们习惯了这些唾手可得的东西,思维能力就慢慢地退化,退化的一个体现就是懒得看文章的论述部分,希望直接得到答案,然后不假思索就全盘接受。有人在一些介绍理财知识的文章下留言,“直接告诉我买哪个股票/基金好不好?”某宝上买条裙子还到处比价呢,成千上万的投资却听了别人的推荐就下手?不是有句俗语,“人傻钱多速来”,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很善于利用人们已经失去思考能力的大脑。有人迷信到了用果汁进行静脉输液的地步有人花巨资买宣称可以治百病的床垫
有人相信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结果血本无归
有人相信神乎其技的医美技术,后来呵呵了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当你放弃了自己思考,自己的脑袋就如同没有把守的阵地,任凭他人意志来任意侵略,成为其傀儡。不想当傀儡?那就一定要掌握一门自卫武器:批判性思考。
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个步骤,首先,检查论点是否逻辑连贯;然后检查论点的来源是否可信;最后综合分析、对比你所接受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然而,我们总倾向于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当掺杂了偏见的时候,批判性思考的功能就仿佛被屏蔽掉了。我稍微总结了一下,需要提高警惕的情形大概有以下几种:
1制造紧迫感,让你无法冷静思考
这种特征比较容易辨认,通常标题里面包含再不如何如何就晚了,马上,立刻,秒删等字眼,例如限时优惠,抢购等,感觉非常难以让人拒绝的诱惑,买了之后才回过神,也许并没有那么需要。
2玩弄数字游戏,混淆概念
很多收入报告让人瞬间变成柠檬精,什么,平均收入有这么高?我又拉后腿了。不要慌!首先取样不一定覆盖全面,或者具备良好的代表性,其次,假如统计中计入了几个达到小目标水平的人,虽然平均值拔高不少,然而,哪怕处于平均线以下,也并不意味着比一半数量的人更差。此时,中位数,模量的概念更有用一些。
3利用人对远景不确定事物的担忧,说服你采取当下的行动
说到这个,我想起一个日本朋友分享过的血泪史,他读中学的时候,整天为了石油即将耗尽而忧心忡忡,报考大学选了核物理为专业,结果毕业时正好碰到日本核电站事故,核电站发展陷入停滞,给他当年的就业带来了不少阻碍
4表面现象客观,背后逻辑有误
更为隐蔽的一种情况是这样,现象是客观的,但是背后的逻辑不对,充分必要条件再复习一下。比如网上有很多那种每天几分钟就可以甩掉多少肉的视频,在视频里面示范的小哥哥小姐姐无一不是身材特棒,可是,他们的身材真的是靠这几分钟的操练出来的么?看那些申请到常春藤学校的牛娃经验分享的时候,你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只要也考出他们的SAT和托福分,AP课程也照单来一份,就能像他们一样把名校的Offer收入囊中。殊不知,更重要的各人素质和特点的部分,才是难以分享和复制的部分。读了再多的文章,懂得再多的道理,还得应用起来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人生,
我在经历此事后决定不再随便转发网文,
唯恐误导他人。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