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招丑闻,有人说是“黑幕”,有人说是“弊案”。“黑幕”指幕后交易,“弊案”是营私舞弊的案件。“弊案”媒体已披露不少。“幕后交易”嘛,我们就来揭开“幕”,看一看后面的“交易”。
美国高校招生颇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富家子弟平均成绩B没有穷人子弟的B含金量高,如只有一个名额,结果很可能是“劫富济贫”——向弱势群体倾斜。因为尽管两者的结果都是B,但两者得B的过程却大不一样。如给弱势者一个机会,他更可能还你一个惊喜!
然而,是不是美国的高招就一定“劫富济贫”呢?
不见得!
年收入二三十万美元,不多不少,孩子的平均分得个B,没准就上了“藤校”被“枪毙”的名单。
但如果父母是特大富豪,故事就另说了。
美国大学都设“发展办公室”或“校友办公室”(名称可能因校而异),该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找钱”。
2012年,迈阿密大学曾计划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召开“中国留学生家长鸡尾酒招待会”,答谢中国家长送孩子来迈大学习。其实,也就是想筹款。据说,当地奔驰车行曾给学校写感谢信,因为不少中国留学生买他们的车。
其实,我任教的迈阿密大学也云集了不少美国富家子弟。某年考试,一学生原定15:00考,但都快16:00了,他还礼让有急事的人先考。
我说:“你不是下午5点的飞机吗?从学校到机场至少1小时,还得过安检什么的……”
他羞涩地笑笑:“我爸开飞机来(迈大机场)接我……”
大学的发展办公室就盯着这些人的口袋。
讲到捐款,得先解释一下“AI”的概念。
AI就是Academic Index的缩写,可译为“学业指数”。简单地说,某藤校前招办副主任曾著书披露:“常春藤联盟”使用“神秘计算公式”和表格,把来自不同地区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年级排名、SAT及SAT II的考分,统一量化为学业参考指数(注:SAT俗称美国“高考”,SAT II是藤校要求的额外的SAT单科考试)。
如果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很有钱,而你本人的AI不高、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平平,你又很想进某大学。你可以让你的父母或祖父母给该大学的发展办公室挂个电话:表示愿意帮助大学扩建图书馆,或增设实验室,或干脆设立一个奖学金……然后,不要忘了告诉大学:“我有个孩子,今年想进你们大学读书……”
不过,想通过这种门路进学校的人不少,捐个十万八万美元,打水漂都不起泡,等于在国内请人吃大排档。当然,不同学校要价不一。双方可谈条件。据说,要上一流大学,没有数百万美元,免谈。一般是按捐款数额排队,由发展办或校友办送到招办审核。如果你父母或祖父母的捐款额能打动校长,你的名单或者会由校长办公室直接交给招办主任,这就差不多搞定了。
“用捐款交换入学”较复杂,牵涉的部门较多,而且捐款额与你自身的条件也有关。你的条件越差,讨价还价的机会越小,捐款额将越大。当然,若你自身条件实在太差,招办又强烈反对,此路基本不通。从美媒目前披露的涉案人数50人和涉案金额2500万美元来看,应该是“弊案”,而不是合法的“幕后交易”。
同样是不太合格的学生进了大学,捐款从“后门”进到了学校的户头,行贿是通过“侧门”把赃款放进私人口袋。这就是“黑幕”(幕后交易)和“弊案”(行贿受贿)的区别。
此问题,我和一些“有关人士”交换过意见。他们说,从感情上他们都不愿接收这样的学生;但从理智上考虑,接收一个不太合格的学生,换来一个崭新的图书馆或其他设施,将有利于全校师生的教学,这个“交易”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大有“牺牲‘他’一个,幸福千万家”的意思。
美国西北大学(人称“新藤校”)的招办副主任跟我说:“这个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微妙的话题。但说实话,我并不经常处理这类事务。我们当然欢迎给大学捐款,然而课堂上的位子不是拿来出售的。直截了当地说吧,家庭成员捐款给西北大学并不意味着该学生就一定能被录取。我们希望捐款的目的是更好地建设西北大学,而不仅仅是为某学生能进西北大学。”
这个所谓的“黑幕”,听得我直摇头又直点头。
有人说,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高考前‘考’的是学生,高考后‘考’的是家长”。
的确,单靠一个干巴巴的高考分数,外加一张有身高体重的体检表,招办怎么能够了解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推荐”是发现和输送人才的渠道之一。中国自古就有“内举不避亲”之说。问题是怎么建立一个运转合理的推荐体系。
在美国,无论是上大学,还是找工作,都得有推荐人。哪怕是租房子,打零工,甚至接养一条狗也得有推荐人。
很多美国推荐人很看重自己的信誉,写起信来一副公正无私的样子。
当然,读者关心的是,高招中的推荐有无后门?
一流大学都要求提供至少两封推荐信。有些甚至指明高三或高四的老师,而且必须一个文科、一个理科。
哈佛除了要求两封高中老师的推荐信外,曾鼓励多提供一封某个“熟悉你的大人”的推荐信,可以是亲戚、邻居、朋友、保姆、小学老师……
达特茅斯学院更“怪”,是藤校唯一要求提供一封“同龄人的推荐信”的学校。
普林斯顿挺“正常”,只要求两封推荐信。但普林斯顿每年都收到许多特殊的推荐信。例如,据《进入大学招生程序》一书披露,有一年,普林斯顿收到了如下特殊的推荐信:
16个父亲给自己的孩子写推荐信(其中一封来自中国)。
10个母亲写推荐信。
11个姐姐写推荐信,其中一个是普林斯顿在读生;9个哥哥写推荐信,其中两个是普林斯顿在读生。
5个祖父写推荐信。
2个姑姨,1个叔舅,1个舅娘给晚辈写推荐信。
1个普林斯顿的校友给表亲写推荐信。
26个普林斯顿校友给非亲人写推荐信。其中,一个是普林斯顿“校董会成员”(校长的上司),该人士一共给4个申请者写了推荐信。
2个美国参议员写推荐信,其中一人信的抬头是:“敬启者”。
1个美国众议员写的推荐信。
印度驻德国大使写的推荐信。
萨摩亚群岛司法部长写的推荐信。
4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写的推荐信。
2个其他大学校长写的推荐信。
1个其他大学招办官员写的推荐信。
9个高中校长给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写的推荐信。
4个老师给不是自己的学生写的推荐信。
1个美国教育部的官员写的推荐信。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而我——包括许多中国读者——不能说是“内行”,但自以为会“看门道”:对“参议员”“众议员”“校董会成员”……
这“员”那“员”有没有走后门感兴趣!
据说,有些大学的校长也为某些申请人直接写推荐信到自己学校的招办。
然而,这些这“员”那“员”的推荐信是“明目张胆”的、公开的、负责任的,因为他们签署了自己的大名和职务。
美国人也是人,但若明文规定“什么人”不能为“什么人”写推荐信,这些“什么人”一般就不会给那些“什么人”写推荐信。
既然无条文限制,写推荐信就不算违法乱纪。至于,能不能录取,不是我的事。录取的“条条框框”在你们手上,怎么处理,那是你们的事。
其实,中国早有古训“内举不避亲”。如果你认为某人合格,就大大方方地写推荐信。
如果她要以Legacy(后面有专门的阐释)的方式进去,她仍然要与其他的Legacy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条件,包括SAT考分、AI等硬条件。若以捐款的方式进去,也得看他布什家族捐多少钱。
我问过西北大学招办副主任:“根据《招生ABC》一书的披露,美国许多大学对录取名人是有特殊政策的,并明确指出,名人包括了‘美国总统和副总统的孩子’。当然,录取这些名人也不是无条件的,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如果布什总统的女儿申请贵校,你们会无条件地接受她吗?为什么?”
他答道:“不,西北大学绝没有这种无条件录取的事情。恕我不能泄露细节,我们很幸运,每年都会有一些大有来头的申请者。他们中的一些被录取了,但许多被拒绝了。这也很像捐款的情况,录取与否绝不简单地取决于父母的名声和地位。”
当然,不少学校明文规定可以录取“名人”,美国总统和副总统的儿女被归为“名人”。因此,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去。但招办的人说,这些“名人”也需要达到基本的要求。布什的双胞胎女儿只有一个进耶鲁,这就耐人寻味了!是另一个不愿读耶鲁?抑或没达到“基本要求”?抑或……我曾咨询过关于录取名人的理由。有关人士说:“那是给学校打广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合理不合理?见仁见智。剑桥录取过邓亚萍,美国学校也曾录取王军霞。他们有他们的考虑和理由。我认为,名人有几种,有一种是为国家、民族、甚至人类作出过特殊贡献者,这些人可以考虑录取。但总统或副总统的儿女,是因为父亲而出“名”的“人”,大可不必好处也完全不考虑。
总统、副总统的孩子入学,你说是后门也好,不是后门也罢,有明文规定,是照章办事。合不合理?可以争论,但有一条:“合法”。如果你要反对,不要反对“走后门”,而要反对那些把“走后门”规定为合法的“条文”。换言之,牢骚只能是牢骚,要杜绝这类后门,只有想办法去掉这些使走后门合法存在的“条文”。
许多人喜欢请参议员、众议员、校董会成员,这“员”那“员”的给自己写推荐信。有没有效,只有天知道。
《大学招生交易的秘密》的作者,讲述了一个他的女学生的动人故事:
这个女孩负责学校的废物回收。因工作需要,从高二开始,她就与校长、副校长有所接触,并与一清洁工具体执行废物回收。到了高四申请大学时,她需要从这三个人中选一人写推荐信。大家都以为她不是选一言九鼎校长就是副校长,但她出人意料地选了老清洁工。
老人是墨西哥人,没文化,连英语都不太会说。严格意义上说,那位老清洁工的推荐信非常糟糕,不但语法不通,有些句子还词不达意。但他的推荐信告诉人们:这位女生很关心他和他的一家。总是很尊重他,和他一起商量怎么做好学校废物回收的工作,使他觉得自己也很重要——能尽心尽力地参与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活动。
据说,这封推荐信感动了每一个招办人员,有人甚至是含着泪读完这封文法不通、但质朴无华的推荐信。
这个女生的SAT考分只有1320(满分1600),这个分数根本达不到藤校的要求。但就因为这封特殊的推荐信,她被三家“藤校”录取了。
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4日,美国马萨诸塞州,反对哈佛大学录取政策的示威者举行游行活动。
这个故事很动人。但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墨西哥族裔?不过,不管她是不是“平权措施”保护的少数民族,从“策略”的角度看,这个“险招”确实独具匠心。在高中生的眼里,校长、副校长高不可攀;但在大学招生官员眼里,写推荐信的高中校长成千上万;写推荐信的清洁工,恐怕百年不遇。因此,才有异峰突起、奇兵乍现的效果。这个女孩敢于舍校长选保洁,光是这份胆识,就足以让名牌大学怦然心动。
我认为:美国的推荐信制度有漏洞和缺陷。比如,学生顾问的推荐信都说了啥,只有天知地知。为了让推荐人畅所欲言,许多大学表明:在学生上学前就会销毁推荐信或有关表格。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