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隐匿在这些行为下的原因都是同一个。我们在“模板教育”的影响下浑然不知,甚至对其依附感越来越强。不过脑式地执行“模板命令”,未进行认真的思考就付出行动。譬如对于我来说,以前回答上述这个问题是十分痛苦的。本科毕业于上海Top 2 的大学,身边有不少优秀的同学。当大家保研、进各种“高大上”的行业时,我是极少数投入教育行业的,也曾受到不少质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太可惜了吧。”就算是在国内这样的高等学府,未走“精英”走的路,也让你感觉格格不入。但究其根本,也是因为自己未曾思考清楚,搪塞给他人的理由并不能真正解放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揣测别人的想法,却连自己也看不清。直面内心并不容易,但渐渐的,我发现自己找到了那个理由,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愿景,制定计划,从小事做起。
Marty 问我们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来香港读研的原因,写下一个词概括。同学们的回答都十分精彩,有的甚至可以用beautiful一词来形容。我写下的词是“Influence”,想要来到一个独特的环境中被影响,也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影响他人。香港中西方的文化碰撞真的十分精彩,有时一个西方的理念似乎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谋而合。而香港的学校在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并非舶来主义,也十分珍视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当外界的一个理念要移植用于另一个社会情境中,必须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身发展经验。因此我觉得在香港学习教育学的一个优势在于,它对我们今后回内地从事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实践意义的。
Marty 告诉我们,近半年来他非常痴迷于《道德经》,对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称赞不绝,说我们应该为之骄傲。他给我们分享了 William Martin 翻译的一些英文版的《道德经》和评述,让我们摘录触动自己的语句,尝试小组合作创作一首诗。看到我们无从下笔的样子,Marty 问我们是不是不太做这些,而他们的中学生天天都在做这些事。最后,Marty 拿着同学们的诗一首首朗诵了起来,非常有意境。
再次感谢我们的赵教授邀请 Marty 来做分享。平日许多教授都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反思+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最易陷入与学生建立不平等的关系,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乐于说教,因此开设这个公众号是其一为督促自己冷静思考,勤于反思。想到《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古人的智慧早已参透一切。其次,作为教师更加清楚知识传播和观念分享的意义,否则学习到了那么多却闷在心里,总觉得是件不太划算的事情。我也希望阅读这个公众号的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分享和反馈,十分期待你在后台的留言哦。
感谢阅读。
Marty的blog分享:
https://martinschmidtinasia.wordpress.com
来自网络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