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海外大学申请要求的我们会问
还有课外活动呢?
是不是必须项?
又在哪里体现?
美国大学申请的Common Application中有专门一栏给出了10个课外活动的填写框,而英国的UCAS没有这一项,可以说,英美大学录取在课外活动上的要求体现出了最大的差别。
申英国大学,课外活动需要融合到个人陈述中体现,但肯定不能把个人陈述写成获奖流水账,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外活动中取得的收获。这意味着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孩子们一定要从他们所做的课外活动中有真实的收获,有没有奖是次要的。因此他们在选择课外活动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活动是否能够给他们的学科成长以切实帮助,否则拿个奖则毫无意义。
第二个关键点,这个课外活动需要和他们未来的专业相关。他们要从中获取专业认知,而不是像美国大学那样老想看孩子是不是有领导力leadership。
第三个关键点,与孩子们申请专业无关的课外活动,哪怕是公益慈善,都对申请没有帮助。这一点不像美国大学,有时候很看重孩子的社会性。
儿子做了很多课外活动,但是在4000字的英文陈述中,他要突出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构筑了他对生物学科的多视角认知,重点是在这个认知上,而不是做了什么活动以及是否获奖。他参加的有些活动即使是金奖、一等奖,都没有笔墨来提及,但并不能说是白做了,因为他从中汲取了养分以及获得融会贯通、提炼成自己独特认知体系的能力。面试更是如此,完全没有谈什么奖的空间。
这番体验常常让我联想到家长们对孩子参与各种英语比赛是否获奖的热衷,讲真,参与最重要,可以以此激发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结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接触这一领域的高手和专家以及锻炼抗压能力,什么奖都最终要归结到雅思、托福或CAE的好成绩以及面试的英语沟通能力中。
接下来说一说和学科相关的活动分类:
△ 社团类:孩子组织和参与学科社团需要有定期的、持续的、可视结果导向的活动或项目,而不是一个僵尸群。儿子这方面做得不是很成功,他自己组织过社团,也参加过其它社团,但都因为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与项目做捆绑,而最终没有发挥作用。
△ 阅读类:大量阅读原版学科专著、核心期刊、专业协会的网站。这个最容易做到,但需要持续。
△ 学术活动类:对于生物学科的学术活动我一无所知,但发现只要孩子参与其中一个,就会认识圈里的一群伙伴和专家,再通过他们就可以了解这方面的很多信息了,现在你要是问我有什么生物类的学术活动,我也算半个专家了。
△ 营地类:同学术活动类,儿子参与过斯坦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专门针对神经科学的夏令营,知识、战友、眼界齐丰收。
△ 职业体验类:孩子感兴趣什么专业、未来会进入什么职业领域,是叶公好龙还是真心喜欢,都可以通过职业体验获得认知。儿子专注的神经科学是一个非常广的领域,医学、认知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基因科学都会涉及,在医院实习,在实验室工作,与各领域从业人员交流,都会帮助他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 科研类:参与科学研究、做课题、写论文、参加研讨会,这些都对进入大学以后快速适应对学术能力的要求非常有好处。
△ 课程类:到各大学去听讲座,到Coursera, EdX, FutureLearn等大学免费在线课程网站上注册学习大学教授、学科精英做的课程,投入产出比绝对高。
强调一点:以上所有活动的前提是确保英语和学业要取得好成绩。因为它们都需要英语作支撑,并且需要对学科有基础性的理解,否则这些活动做了对申请结果的帮助也不大。
有没有可能什么活动都不搞,就好好学好课程就行了?确实,“牛剑”或者其它大学没有对活动有任何硬性要求,但是如果只学习课程,广度和深度都是不够的。功夫在课外,申请“牛剑”的学生英语和学业成绩都是无可挑剔的,所以活动做得好、收获大,会成为真正的胜出项。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