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到小学四五年级再出国的孩子基本没有中文读、写、说的问题,但是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小小宝还是很多的,3岁之前如果家里是纯中文语境,孩子中文表达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上幼儿园以后要多接触英文的学习。如果3岁前家里是中、英语境,那孩子很有可能更愿意说英文。
包括这边华人家庭对孩子的中文基础学习都很重视,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把孩子小学阶段送入华校的原因,想从小打好中文的读写基础。
我家哥哥属于中文很溜,但还没有开始读、写学习,这就需要单下功夫了。目前他在吉隆坡的国际学校就读,结合着我自己在国际教育与中文启蒙这方面得到的启发,把一些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一)小仪式,给孩子阶段式的肯定。
幼儿园这学期已经开学100天了。是的,学校觉得这是个需要庆祝的日子🎉,于是决定来个100天主题派对。给孩子们一个肯定,孩子们内心一定觉得自己能上100天的幼儿园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呢,真是件值得赞扬和肯定的事情!
(二)不知不觉地浸泡式学习,寓教于乐。
庆祝100天这个主题日,手作活动的小制作,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一定认识了数字100。贴100张贴纸,也一定对这个数字的量有了具体的认识。同样是玩,却寓教于乐,而老师可能完全没有过多讲解什么!
仔细看,装饰帽子的小贴纸都是各种规则图形的贴纸,孩子们创作自己独特图案的同时,老师们一定“随口”介绍了这些形状。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孩子就是这么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学起这些英文的,而且一定记得牢。生活中浸泡式的英语氛围,对英语学习很重要,但同时也让英语学起来没那么难了。
(三)即使语言不通、环境陌生都愿意去上学,学习是件有趣的事情。
其实我家哥哥到目前为止,在马来西亚国际学校刚上了60多天的幼儿园(第二学期才开始加入),短短的60天,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从一个基本从来没接触过英文环境的伶牙俐齿的中文小话痨变成“小白痴”、“小哑巴”;意味着已经从熟练的语言交流中获取乐趣的途径一下中断了;意味着本身对幼儿园很敏感的哥哥(之前在北京芭学园都哭了几个月,因为再之前对幼儿园有了阴影…详情请看公号第一篇文章),进入到了环境陌生程度更加升级的地方,环境、语言都陌生。
但这60天哥哥的变化是什么呢?
哥哥在学校表现的奖励贴纸从一开始的一颗星,已经能维持在现在的四五颗星了。(学校的这个奖励制度,我一开始是有疑虑的,事实证明的确是可以激发孩子良好表现的一个机制,也能让家长对孩子在校的状态有个大概了解。)
从一开始只跟中国同学玩到现在有了多国家玩伴,哥哥尽可能地用他有限的英文词汇跟其他孩子们沟通、玩耍。并且效果还不错,小朋友们对他印象很深,经常喜欢喊他一起玩。我想这跟他经常做一些很鬼马的事情也有关😹。
Andy的中文语言能力确实发展地比较好,很小时候就吐字清晰、逻辑性强。有先天因素在,但跟他从小喜欢看绘本也有很大关系,以至于现在4岁喜欢听长篇的西游记这类的故事,而且很爱提问和表达自己。但这也就造成了他的中文表达水平跟英文水平严重失衡。猛地进入到全英语境,一下“憋”住了。但我没想到这么快他就适应了这个环境。每天都会问我们很多生词是什么意思。虽然在家没听他讲过,但在学校或者party的时候发现他会跟其他小朋友简单的英文对话。在学校老师说的,他很多也都能听懂了,至少比我预想的好很多。
幼儿园老师真诚又惊喜地跟我说Andy现在很享受在幼儿园的时光,跟小朋友玩的很好。我说我感受得到,这么短的时间,即使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每天出门去幼儿园都是轻松愉快的。也从没要求过我们给他请假(之前在国内有过这类要求😹)。感觉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拼命汲取的一天,充满各种新鲜。不知道这跟从小带他四处去玩有没有关系,环境的改变对他来说更多的是新奇,而他喜欢去了解更多的未知和新鲜事物,我想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他们初来乍到,带着对这个世界足够的好奇,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份好奇和求知欲,这是他们学习的源动力。
同样的表扬也来自儿子每天放学去补习英文的学习中心的老师,说他现在上课状态都很好,各种配合,我想这也是他语言越来越跟得上的结果。
(四)语境、文化氛围对于孩子语言的学习兴趣都有直接影响。
环境对于孩子学习语言的动力可以排第一。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在语言环境这点上有足够优势,中英文语境、文化氛围都可以满足。Andy以前在国内拒绝我给他念英文绘本、拒绝我们任何方式教他英文,因为他觉得用不到。现在完全不拒绝英文绘本,并且会把小时候爱看的简单认知书拿出来听我讲中英文。其实很多他在幼儿园生活中是接触过的,他只是通过我念书,在不停地确认和加深记忆。包括我有时候念错,他还会纠正。
(五)每天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培养独立阅读,每天练习。
国际学校很看重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即便只是幼儿园。每周专门有一天老师带着去泡图书馆。都会带回来一本孩子感兴趣的书。reception(4-5岁)的阶段已经开始了自然拼读的引导阅读,在学校每周都会要求孩子自己阅读(阅读书里的单词、语句)。老师也会随着孩子的阅读水平提升进行读物的调整。并且要求尽量每天让孩子在家阅读10分钟,如果孩子不能坚持自己阅读,那就请家长阅读给他听。学校希望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能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还会单独有个本子介绍他在校关于这本书的学习情况,家长也可以随时反馈给孩子主班关于阅读的一些问题。
(六)先学好英文自然拼读,有利于汉语拼音的学习。
跟儿子读着读着我发现,自然拼读跟我们的汉语拼音很像。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是先死记硬背音标,但对于低龄小朋友背音标就太枯燥乏味了。所以自然拼读的教学方法现在在国内也很普及。的确更适合小朋友们掌握大多数单词的发音规律,进而培养独立阅读。
我也豁然开朗,关于先学拼音还是先学英文字母的问题。因为两者很像,很怕孩子学混。之前也请教过几个同时学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的孩子家长,大家给的意见就是:多读多练就好了!其实这该算是笨办法了。英文的自然拼读熟悉了,拼音也就简单好记很多!因为拼音其实就是从拉丁语为基础注音演变而来的。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的发音很多是相近的。老外会读汉语拼音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先学了英文的自然拼读自然降低了学习拼音的难度,很多发音都是熟悉的。而先学习英文单词的自然拼读,孩子就能直接认识单词,进而直接进入阅读阶段,更容易有成就感。这样有个“来龙去脉”,孩子理解了,记忆起来也自然更容易。
说到拼音,是的,我一直在惦记着孩子的汉语学习。包括马来西亚这边很多中国妈妈、华人妈妈都跟我说过,你儿子中文真好,多跟我家孩子一起玩玩!大家真的都太想孩子学好中文。包括这边大多数华人都是小学把孩子送到华校,就是为了打好汉语基础。
但因为国内五岁上幼小衔接才接触汉语拼音的学习,所以我一直还没有开始教他。之前用类似直映汉字的方法教过他几次拼音,但效果一般,可能是因为年龄太小,加上还有音调,他还是不太理解拼音的拼读,进而也没有太大兴趣。
(七)像画画一样学认字,发散思维,锻炼左右脑。
很多专家说不要让孩子太早认字,这种说法都是基于让学龄前孩子直接认读汉字,而并非借助这种图形的认读。因为直接认读线结构的汉字,会禁锢孩子的图形想象力。而这类直映教育的学习方法,确实比我们那时候直接学习横竖撇捺更符合低龄孩子的认知规律,可以一定程度上增进孩子对学习汉字的乐趣,同时锻炼左右脑,是种进步。但里面的有的图形难免有些牵强,缺乏汉字演变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只是单纯地用这种方法加强孩子对汉字形体的识别。
对于小孩子,写字对他们来说真的就像画画。我儿子一直很喜欢画画,他对汉字也很有兴趣,很愿意尝试,所以我很珍惜他对汉字保有的热情。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每次写完字都想在字上装饰装饰,结果就变成了画。
所以真是应了那个书名——《画汉字好好玩》,是的,就是要好玩,好玩很重要,玩的好就可以学的好。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兴趣启蒙,你对他有太多笔顺上的要求反而容易破坏了学习的兴致!等随着年龄增长,再要求笔顺和书写规范就容易多了,这也算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我本身是个很注重传统纸媒阅读的家长,可能跟我和老公都从事幼儿出版工作有关系。老公在日本蒲蒲兰公司工作的那几年,正是中国绘本市场的开启阶段。孩子三岁前在家的主要兴趣活动基本都是围着绘本开展的。这跟哥哥后来的观察能力强、绘画表现早、语言表达力好、做事专注都有很大关系。说这么多好像太夸他了==,只是想说培养阅读习惯真的是受益终生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那么在意对他的汉语启蒙。
(八)适当运用视频教学,像看魔术一样,了解汉字有趣的演变过程。
小视频这种形式,对于表达汉字演变特点和趣味性很有优势。汉字的演变过程确实很像拍动画的过程,这种动态的变化对孩子很有吸引力。而且每个汉字的演变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故事。
类似这种汉字启蒙的视频简短有趣,儿子特别喜欢,我自己也很爱看。对汉字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会有很多字与字之间的联结。让孩子学习汉语文化的兴致大大提升。比如“卡”这个字,视频里先是讲“上”和“下”,然后讲东西上不来下不去,不上不下就是“卡”。儿子觉得很逗,事后还跟我津津有味的探讨。几乎每个字都是一个故事,带着你解读每个汉字。这比书本上单纯地画出一个演变结果更生动些。
如果都像变魔术和画画一样讲解汉字,带着孩子们了解汉字文化,那这个课堂就有趣多了!没事了自己看看学两招,也是个不错的亲子互动。但首先这类视频内容一定要够专业,教学品质要高,这个需要各位妈妈对于内容品质有判断力(比如:讲解要准确、动画要生动匹配等)。
打算等他再大点,配合着字帖就一步步练起来啦。虽然马来西亚这边有理念新一些的中文学习机构,但这种方式的语文学习引导还比较少见。所以像我们这种没有太多条件找到好中文老师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借助这类线上的学习方式。当然,家长陪着一起看效果是最好的,利于事后交流以及书写阶段的引导,帮助他更好地消化吸收,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我本身是一个比较排斥视频媒介的家长,加上孩子每天看书、玩车、画画、去户外…每天有忙不完的事等着他,3岁以前没看过视频,3岁以后每天20分钟动画片。但是慢慢快五岁了,他也越来越多的发现视频里有很多他感兴趣的内容。看完以后,他会把视频里看到的应用到他的画中或者模拟到玩车的过程中。往往你越限制什么,限制的越严越容易“反弹”。所以适度很重要,现在每天允许他看两三次ipad,每次不超过20分钟。
而且现在的科技生活,无处不需要使用电子产品。顺应时代的幼儿编程、国际学校小学阶段就开始的“小论文”搜集资料、完成作业…这些都需要使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我们该学会的不是蒙住孩子眼睛使他们隔绝电子产品,而是该引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合理分配时间和锻炼自制力。电子产品才会正确地为我所用,并跟上时代对个人能力的需求。
(九)家校一体,学校生活不是全部。
以前觉得把孩子送进学校我就什么都不用管了,但到了国外的国际学校越发觉得家校一体,包括国内也越来越提倡和重视亲子活动,引导家长更多和孩子一起完成工作。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会每天通过app告诉家长孩子们在学校学了什么,然后会有相应的游戏“作业”、学习类的app推荐。都非常有意思,但这些都需要家长的引导和一定程度的陪伴。再加上国际学校放学很早(幼儿园2点多,高年级3-4点放学,也有一些学校只上半天学。)上完兴趣班,还有大把亲子时间,那就好好利用起来吧。
很多国际课程体系的实质其实就是把孩子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以达到个人综合能力提升,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能体现自我价值并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一个全人格教育。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孩子们走的道路。应付考试不是学习的全部,拿下学历也不是学习的终止。
开头很重要,当你感受到学习能带来快乐和幸福,那这一生也不会太差了。这也是启蒙老师的重要,我们绝对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教育大概是妈妈一辈子的事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教育不再是形影不离的陪伴,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一句提醒和一段聊天。
真正的快乐教学,不是傻玩,就像放养孩子不等于不引导。好的教育理念值得应用到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的每一步。
好啦,这些就是最近的一些想法和启发,最主要也是缓解了自己的一些焦虑。育儿育己,希望大家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