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批评标化考试的声音渐起,认为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是十分片面的做法,并且很多学校也逐渐开始选择不将SAT或ACT成绩作为硬性指标。不过另一种声音表示,标化考试成绩确实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考生的学术能力,预测该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甚至能够预测毕业后的职业成功。那么,这种观点所认为的对标化考试的误解都有哪些呢?
误解
1 标化考试成绩只能预测大学第一年的成绩
纵向研究表明,SAT和ACT之类的标化考试不仅能够预测大学四年的成绩表现,还能预测学生在大学里将会选择什么难度级别的课程。标化考试成绩较高者更倾向于选择更难的专业和更高阶的课程。不仅是大学里的表现,标化考试还能预测大学毕业之后的成功。2007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考察了几千名来自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及其他学院研究生的入学成绩和入学之后的表现,发现入学考试成绩不仅能够预测大学的成绩,也和学术科研成就、学位获得情况以及执业执照获得情况有紧密的联系。
误解
2 考试成绩和现实生活的成功没有联系
生活和工作的长期成功影响因素当然不止几场SAT和ACT考试就能测量出来的,但考试中测量的基本阅读和数学技能早已被无数研究证明和职场上的表现有着密切联系。
2004年发表于《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篇综合分析指出,标化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不是“书呆子”,他们往往更有可能在学校和职场上获得成功。在职业生涯中的巨大成就,例如出版一部小说或者获得一项专利技术,也和考试成绩有相关关系。许多研究都表明考试时所用到的技能,例如能够阅读并准确理解一段文字内容、以逻辑清晰的方式表达自己等能力,都和职场上高效的领导力以及富于创造力的成就有关。
误解
3 考试之外指标对于判断人的能力更加有效
除了标化考试成绩之外,大学招生官往往会综合考虑申请者的推荐信、面试情况、文书等材料来对申请者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知,这个想法并没有什么错,毕竟大学想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不幸的是,推荐信、面试、文书等材料对学生未来成就的预测能力并不十分理想。研究表明,在对未来成功的预测能力方面,推荐信有一点作用,而论文和文书则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也就是说一个学生文书写得再好,也不能说明他将来一定会在大学里取得成功。
误解
4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考试成绩更高
标化考试考察孩子阅读理解复杂文本、批判思维和数学逻辑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质量、父母的期望、稳定的家庭关系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等,而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够获得的资源确实比不那么幸运的孩子要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标化考试成绩取决于你的家庭富裕程度,现有的大型研究表明,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成绩也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差不多,而不管你的家庭条件如何,成绩越好的孩子将来成功的可能性也越高。
误解
5 参加考试培训机构能够大幅度提高成绩
现在随着考培机构越来越火热,越来越多研究者也开始研究这些考培机构究竟有没有用。大多数研究都认为,考培机构对成绩提高的贡献大约在5到20分左右,而非许多考培机构声称的能够提高100到200分。一份研究表明,考培机构对SAT数学部分能够提高15到20分,而口语部分只有8到10分。另一份更深入的调查考察了4,284名高中生并控制了各种变量之后,得到的结果是考培机构能够让SAT数学成绩提高14分,口语成绩提高4分。
但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参加了考培机构之后一跃提高100分的例子,或者自己本身就有这样的经历吧。研究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状况,可能是因为考生本身不差,只是第一次考试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全力以赴,或者是对考试流程不太熟悉造成成绩较差而已。
误解
6 标化考试影响招生的多样性
一个常见的种族刻板印象就是亚裔学生擅长考试,因而如果招生时标化考试成绩占比较大的话,招进来的就全都是擅长考试的亚裔了。要考察标化考试是否真的影响招生的多样性,一个好办法就是比较不要求提供标化考试成绩的学校招生情况和要求提供成绩的学校招生情况。2012年发表的一份研究调查了110所大学143,000名学生,结果表明标化考试对大学招生多样性并没有影响。
不论标化考试是否像支持者说的那样具有预测未来的作用,还是像反对者说的那样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可否认的是,标化考试目前仍在大学录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考试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能够测量申请者的能力,预测他们在大学里甚至在职场上的成功。希望准备参加考试的同学认真对待,取得好成绩!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