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美国名校是指各类本科录取率低于约25%的大学。如果用U.S. News的全国性大学排名来算的话,大概是前40名的大学,但这个排名没有包括一些极其优秀的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等。考察过程大概是先看成绩,然后再看各项综合指标,最终决定是否录取。
排名越高的大学录取率越低,并且呈逐年总体下降的趋势。排名高的大学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华裔学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排名高的大学是否适合你家的孩子那是属于另外一篇文章要讨论的范畴。众多大学对族裔名额的限制对华裔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影响也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好成绩是最基本的敲门砖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好好学习。GPA以及标准化考试ACT/SAT成绩,永远是重中之重的敲门砖,分数越高,录取的机会越大。除此之外,有文章还提到了学术活动表现,但小编看来,那也是可以通过简单量化而分出高下的。所以一概归为好成绩了。
总而言之,非学霸,无名校。
虽然,美国社会关于成绩是否决定一切仍有诸多争议,众说纷纭,但考试向来是亚裔学生的强项。纽约时报都毫不晦涩地表示,亚裔学生普遍比拉丁裔和非裔学生分数高。既然我们在这点占优势,那小编就把重点放到解释那些可能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和加分项上。
各显神通的”潜规则”除了成绩这不容非议的硬实力,高手过招,最难接招的还是各名校不按常规出牌的软实力考验。百度一下,很快就能看需要展现领袖才能,才艺特长,裙带关系,财力,族裔,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但是,纽约时报《名校看中什么样的学生》一文又向我们披露了更多没有想到的测试软实力”潜规则”。
13 种性格特质-成功预测(Predictors of Success)
美国Trinity大学采用能预测成功的性格特征来评估学生录取资格,其中包括好奇心,同情心,开放性思维,承受挫折的能力,风险取向等等。每一项特质都必须有具体的实例佐证。它们的招生软件中,会有一个标签为Predictors of Success,下拉栏中有这十三种性格特质,作为成绩之外的辅助招生标准。
动手实干做项目麻省理工大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最近创新了招生方法。它们的座右铭是Mens et manus,也就是拉丁文“头脑和手”的意思。现在申请麻省理工,可以选择上交一个手脑并用项目,展现自己的实干精神以及理工技术性创造。学生可以选择图像,短片或者pdf等形式,展示他们做的项目,这可以是他们制作的衣服,设计的应用程序,烤的蛋糕,自己动手做的家具等等。他们也要解释,这个项目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借用了多少外界帮助。2017年麻省招生,5%的学生上交了这项辅助材料。麻省理工招生办主任Stuart Schmill说,有了它,我们更能完整地认识一个学生。这也让学生有更好地机会像我们展示,他们就是我们需要的完美人选。
与名校互动? 这是什么?
玩转社交媒体的同学们大概知道有一项KPI叫互动率。也就是通过留言,点赞,转发等具体行动,在平台上表示对某一账户的兴趣。这个概念沿用在名校招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招生办会通过跟踪学生拜访校园的频率,与招生老师的联系频率,回复邮件频率等数据,判断学生对学校的兴趣,互动率越高的学生越容易入选。 这项隐藏规则,哪怕是美国学生,都很多人不知道哦!小编请你打包收好,拿走不谢。
课外活动看重道德考察虽然招生办主任口口声声说青少年还小,还不够成熟,没必要去考察他们的行为。但是,看重课外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看重。比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就看重课外学生都向社会贡献了什么,麻省理工大学在调查问卷中增加了一项,要学生描述他们曾经如何地帮助过别人。哈佛的高级教授Richard Weissbourd表示,除了常见的社区志愿活动,向弱势学生提供帮助,学校也要考虑到那些虽然没做社区活动,但在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为了养家糊口而打工的学生。那些也是重要的表现,也事关录取。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赶紧好好学习吧。别忘了,在做三好学生的同时,也要时刻记住,美国名校不仅看重板上定钉的成绩,也在用各种层出不穷的方法,考察你这个完整的人。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