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家庭条件日益改善,出国留学的年龄渐趋小龄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本科就在海外院校就读,这批学生的硕士申请,跟中国大陆高校的在读生不太一样,有自己的天然优势,也有一些坑,需要提前注意,小心翼翼的躲避。
海外本科的优势不必多说:可以不用像国内院校被211,985,二级学院,网大排名多少位这些标签限制,特别是香港,很喜欢海外院校背景的学生,有天然的加分项;同时,很多海外院校是全英文授课的,可以免考语言等等。 今天,小新将结合多年来帮助海外院校本科学生申请硕士的经验,来跟大家重点梳理梳理这批学生申请硕士的血泪教训,用来警示一下后人。 几乎所有的海外学生都会抱怨:
1) 学校老师太冷漠,推荐老师很难找,没有老师愿意做我的推荐人;
应对策略: 很多老师不愿意做推荐人是因为对学生不熟悉,怕随便推荐影响自己的名声。对此,建议提前物色推荐老师,多跟老师接触,增加在老师面前的露出率,让老师对你有一个好的印象,同时创造与老师互动的事例;
2) 好不容易找到推荐老师了,申请也递交了,结果推荐老师玩消失,推荐信迟迟不上传,导致审理无法继续;
应对策略: 很多海外院校的老师一休假就不看邮箱玩消失,所以最好事先确认好老师的休假时间;同时最好能跟老师要一个私人的联系方式(虽然这个很难,主要还是要看跟老师关系铁到什么程度);最笨的办法就是上下课围追堵截,美国Drexel University的Z同学,已经毕业回国,其中一个推荐人是一位老太太,每次邮件沟通都非常热情的回复说:好的,好的,一定会上传。
但是眼巴巴的等了很久,系统里还是显示“未上传”。学生只好拜托朋友在老太太上课的教室门口堵着,备好笔记本,这才最终完成了一个学校的上传任务。
3) 老师说只能给我做三个院校的推荐,多了不予推荐;
应对策略: 新W同学就被推荐老师出过这样子的难题,美其名曰是学校的规定。学生是英港联申,加在一起有十多个志愿,只能硬着头皮去多找几个推荐老师,这个时候还是要考验学生的前期工作是否做扎实,跟老师的私交好不好了。
4)我不知道推荐老师到底给我写了啥?(之前确实有校代老师反应有推荐老师很实诚的说了学生的坏话,导致学校最终决定不录取该学生)
应对策略: 主动准备相关材料,之前跟老师互动的事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自己的简历,个人陈述初稿,计划申请的学校和专业,一一整理好给老师。
毕业时间问题
大部分申请硕士的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申请提前一年进行,然后无缝衔接下一年的秋季入学。之前有碰到过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的H同学,香港的院校要求在8月15日之前把最后的学位证和成绩单发给学校去换取无条件,但是日本的学校要到9月14日才能给到。跟香港的院校反复沟通后,学校才同意H同学先去学校注册报到,后期在指定的时间提供相关材料。
当然,我们也有碰到过有的学校不是那么好说话的,如果指定时间不能提供,直接取消录取通知书的。所以建议同学们可以提前算好毕业时间以及拿到毕业证书的时间。特别是像美国本科,是修学分的,毕业时间和拿毕业证书的时间并不确定,要留一个心眼,早作规划。
语言是否免考问题
有以下几类学生可能会面临被要求提供语言成绩:
P.S. 在英国和香港这两个地区中,相对来说,英国对于此类语言的要求会更加苛刻一些,香港相对宽松。
课程设置问题
海外本科会计金融课程,不一定会有设置数学课,或者数学课程极少。不像国内的课程肯定会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等课程。比如英国杜伦大学的X同学,本科是会计与金融专业,研究生继续申请相关专业,其中英国的Queen Mary 本来在学术上是作为保底的院校,结果出其不意的被拒了,拒绝的原因是学生本科期间没有足够的数学或者计算相关的课程(原话为:Your degree does not contain sufficient mathematical or quantitative study)。
学生在申请的时候提供的前面两年的成绩单里确实只有Quantitative Methods这一门数学相关课程。 如果对于申请目标专业非常明确的学生,建议提前做好选课规划,多修一些目标专业要求的相关课程。
P.S. 尤其是美国本科的学生,课程设置非常的庞杂,专业相关课程数量不一定会很多,同学们需要特别注意了。
很多本科在海外就读的学生,因为远离了中国大陆的大环境,没有竞争激烈的忧患意识,会很晚才投入硕士申请的准备中,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到了申请关头,甚至都已经错过了申请的最佳时机,没有办法把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发挥,申请不到最理想的学校,给自己留下遗憾。
以上几个常见问题是海外本科的学生在硕士申请中碰到的比较典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几类,算是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个警醒。如果有攻读硕士计划的同学们,建议尽早咨询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