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雅思考试主办方)联合FT中文网共同发布了《2018年中国家庭子女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报告》。
共有1000名家长参与调研,其中40%的受访家长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受访家长的平均年龄为38.5岁,受教育程度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达86%。受访家长的子女目前就读小学阶段的占比为40%,幼儿园阶段占比22%,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占比分别为13%和9%。
得出的结论是:
2018年中国家庭子女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报告
但是,随着留学越来越低龄化、普遍化,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1
把孩子送出国就放心了吗?
和我们听过很多次“上大学就轻松了”的这种谎言一样,很多学生和家长,也误以为“出国了就轻松了”。
在很多人眼中,出国留学就是去开拓视野,旅旅游,上上课,在朋友圈晒美图,认识几个歪果仁,通宵开趴,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到了国外才知道,Essay和考试能分分钟教你重新做人。
美国留学生
“学习压力大,真的很大。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满满都是课,中间连吃饭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阅读材料一堆一堆的,还要写论文,找参考资料、调研等等。”
牛津大学的留学生
“本科第一年的时候,我通宵赶作业的情况比较多,但还是不够。
有时候即使课本都熟悉透彻了,也只能拿20分,还有5分去挑战,万一期末考试不好,学校就会警告、记过两次就会会踢出学校。”
英国中学的亲历者
“国外留学其实并不比国内轻松,如果要想考G5甚至牛剑的更是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A level的课程虽然难度不如国内大题,但是知识的广度是远超国内的,比如数学就涵盖了不少国内大学矩阵微积分的内容,更不用说牛剑的面试题了。
学校宿舍Sixth form没有熄灯时间,学到十二点一点也是习以为常。”
美国常青藤盟校曾公布一组数据,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14所名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退学率为25%。可见,即使刷了成绩,考了高分,进了名校,还是有大批的中国学生,因为跟不上、不适应等种种原因而被淘汰。
留学,不仅仅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就够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能力跟上国外的学生,并真正能从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学到货真价实的东西。
2
中国学霸们差在哪里?
先不说,考过了雅思托福的学霸们,能不能听懂国外老师上课,和同学讨论能否英文对答如流,就说简单的社交英语,也让不少留学生犯难。
语言,是任何阶段留学生都没法避开的短板。
所以,为什么在中国能拿高分的学生,到了国外反而跟不上节奏了?中国的学霸们差在哪里?
考高分≠学习能力强
国内教育中,通常以成绩和名次论英雄,以考试为中心。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高中,学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考试,不断刷题。
这一情况同样适用于为了出国留学准备的雅思/托福考试,即使拿到高分,也不能说拿了高分的人学术/英语能力很强,只能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更擅长考试罢了。
课堂安静,不善表达
这和国内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当然,也离不开语言的原因。
在国内学校,从小形成的课堂习惯是,老师讲学生听,只要在笔记上老师讲的重点,然后熟练背诵,最后就能拿高分。即使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不会表达出来。
但在国外的课堂里,讨论是常态,老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很多中国学生一方面习惯性只听不想,一方面也碍于语言不畅,不愿意站出来表达。
3
英美教育又强在哪里?
阅读、写作是习惯
英美教育中,英文阅读、写作、表达等这些基础能力,都是从小当做一种习惯来培养的。英国全国统一性的考试,也会主要考察这几个方面。
在美国,阅读的课本随着年级升高,难度增加,涉及到文学、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等等题材。例如纽约州就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
每读完一本书,还要写读书报告,孩子们自己去收集材料,反复读书,和父母讨论,工作量不亚于现在大学的一篇小论文,最终写出的报告也非常详细,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同样,英国也是从小开始培养阅读习惯,并提倡“read for pleasure” 。第一关键阶段KS1(1-2年级)的图书内容一般会涉及到一些高频单词和“可解码”词汇,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相应学习到的自然拼读知识,培养良好的初期阅读技能基础。
不仅仅在课堂,从学前班开始,每日阅读就是日常最基础的家庭作业。最终,平均一个英国小学生每周也能达到2-3本图书的阅读量。
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除了以上课程内容之外,英美的学校还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和筛选资料,自己寻求答案,而不是简单记住一个知识点。
所谓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能在吸取外面的信息时,不是全部接纳,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论证,提出一定质疑的思维过程。这也正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不是靠死记硬背去获取专业知识,尤其是基础阶段的教育,重在帮助孩子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而不是硬生生的把知识塞进孩子的脑袋里。
最后,小编想说,不论是上国内的学校,还是准备送孩子出国留学,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而并非单纯一个“为了上名校而上名校”的结果。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