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穷苦读书人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科举和仕途。你对他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你如果当它是晋身工具,那就太低俗了,他非和你拼命不可。”-引自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何为教育?
教育(我们暂不引用一些圆润拗口的定义),就是把我已经总结归纳好的知识教给别人的过程。教育追求结果,所以我们很注重接受教育的人的状态。
根据这个简单的定义,我们应该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些伟大的人物,通过不懈的实践和发现,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然后通过“归纳,演绎,总结”等方法,将知识归纳为“书”,然后教书的人将此书通过自己的理解再教给孩子们,孩子们学习和理解,理解不了就背下来,往往抛弃了去田野中重新发现和历练的过程。此即为持续了千年之久的“科举”,不幸的是,此种理念依然在延续。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教育的目的,本文开头引用的这段论述,实乃道破了教育千年不变的真理。不论在教育从业者和对教育理念有诸多意见的批评者怎么想,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其进行生活状态改变的唯一出路。
在一些有远大理想的人的心中,教育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譬如说通过教育的改革,来实现未来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甚至人类素质的综合提升等等。
多种新教育模式的分析
事实上,在我国,题目中这些教育形式归类在素质教育里面,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被称作学科教育(或者叫做学术教育),在英文里面Academic Education。我们可以称之为学术教育,这是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小学和中学都在作为核心教育理念执行的,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最终送入大学(Academy),并且在大学里面进行专科的学术研究。比如一个孩子从小就开始深入的学习国学,长大后到清华继续研究国学,甚至可以到牛津剑桥继续去研究外国文学和语言,最终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代国学大师。这是这种教育的典型路径和期望。甚至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培养也是这个目的,其目标在于培养像爱因斯坦和或者霍金或者屠呦呦这样的伟大的科学家,尤其是学术研究上的。
而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演变为一个较大的概念,题目中提到的词都是属于素质教育中的科创教育这一范畴的。
我国在素质教育上已推行甚久,并且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定程度上的撼动了学术教育的中心地位,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且阻力太大,收效甚微。
真正开始改变的是欧洲和美国,德国于1949年成立的并且已经发展为欧洲最大的“弗劳恩霍夫研究会”,这个研究会是应用科学研究会,这个协会的目的是利用企业赞助的经费进行各项科学理论的应用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再转让给企业进行生产制造销售。这个协会及其理念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德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制造业领先地位。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也注意到了自己国家在竞争力上的短板,于是开始推广STEM的教育理念,以期能够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这个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学术教育的理念的补充,但是这个理念的早期版本的目的仅在于“提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面的教学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希望在传统的学术教育里面加强这几个科目的教育水平。
此战略的深度实施,直接的推动了美国科学技术水平,也出现了目前美国在信息技术等方面在全球的领先地位。(STEM理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处仅简略说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教育工作者们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意义,甚至对于人类未来的意义,于是,在上个世纪末,我国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当时的背景下仅仅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具体呈现更多的是音乐、美术、舞蹈、体育之类的内容,鲜有和科学相关的。2007年,STEM的概念和理念正式被引入中国,大量的教育工作者自发的研究和实践STEM教育,直到2015年我们的李总理参观深圳柴火空间,从此创客教育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此时,在教育实践上,已经出现了推动教育理念从学术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变的思路,创客教育的提出实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面向应用的教育”理念。我认为,面向应用的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转化,而非学术教育里面的学术的深入研究。举个例子:气体的成分很复杂,不同种类的气体各有特性,学术型的人会研究气体的特性,分类,功用等等,并且将研究成果发表,以便启发更多人从更多的角度持续的对气体进行探索,而应用型的人会考虑,基于这个研究成果,我们能拿他干什么,比如利用二氧化碳的特性制造灭火器。
至于一直存在的PBL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创客教育的一种变体形式,创客教育强调的是“我”要创造一个产品来解决一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要研究、探索、设计、制造,在此期间我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而PBL只是将创客这种自发的项目套上大企业里面项目管理的套路,并且推崇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软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这是一种面向“企业”的教育理念。
这种变革是必要的而且极具前瞻性,譬如很多在企业里面工作的人应该相当的了解企业对哪方面的能力比较重视,尤其是现在以“信息技术”“AI”“VR/AR”“新能源”等等先进技术应用和制造领域工作的人。
2002年,美国的国家教育协会(NEA)进行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国内的大企业(如戴尔,英特尔,微软,乐高,苹果等),调查的目的是收集这些企业对于在未来招人时,最看重哪些能力。一次为基础,此协会发布了“21世纪学习框架”,其中列出了最为核心的四项技能:
(因为其英文首字母为四个C,故称4C能力)。
最后说回STEAM教育,这个理念是在STEM的基础上加入A,A是指Art,尤其是指人文主义精神相关的艺术,如历史,戏剧,操笔画画的人。这里的Art更多的是指一种人文艺术的精神和态度,而非至具体的美术作品,歌唱表演等Fine Art。
这个A的加入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为STEM这四个冰冷的理性思维加入感性思维。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一书中有过非常明确的总结,大意是自上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为迅猛,甚至突破了人类的底线,造成诸如战争,环境污染,浪费,原子弹等等,这是因为人们发现了科学这个武器,过度的无节制的使用导致的,其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或者说整个人类)都乐于大规模的应用新的技术,去获取更多的财富和统治地位,从而忽略的过度使用科学技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是缺乏人文精神导致的,(有点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我深切认同此观点,所以我认为STEM加上A是十分必要的。
并且,依托于最近对国内教育理念,IB及IGCSE等国际教育理念的研究,我发现目前来说学术教育依然占据的这绝对的统治地位,虽然这些教育理念在不同程度上都在兼并和融合新的教育思潮(如STEM、创客、PBL)等,但是其核心任然在于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这和国际上顶尖大学都是学术型的大学不无关系。
所以,我们不应该单纯的去推动创客教育和PBL教育这两种纯粹的应用教育理念,也不能单纯的推广STEM或者STEAM这两种偏学术型的教育理念。我们推广基于项目制的STEAM教育服务,简写为P-STEAM。
并且为了使此种理念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要积极探索与学术教育现状的结合和补充,不可因为理想很崇高,就坚持不符合时代的理念。
最后,昨天看电视,王佩瑜谈到京剧的变化,说到“因为时代和观众都变了,我们不能再坚持老一套的京剧,我们要变革和创新,你比如我就可以用京剧里面的湖广音中州韵说一下流行的网络用语,例如墙都不服就扶你,竟然还有这样的操作”,用户如此,必先改变自己。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