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硕士的真实感慨: 别用熬夜感动自己了, 我们真不如老美勤奋
在去美国读研究生院之前,我想大部分国人和我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的。
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
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
到这里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能比的。
比如,在我的观念里,到大学,作业是可做可不做的,严格说是不会的可以不做的,老师不收,大家在家只要努力做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师会在课上讲。
所以作业都是良心活,好学生都自觉完成了,实在不会的就放着。
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
当时看完书已经晚上10点多了,第二天要上这门课,我本来认为老师上课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 估计没做完也没事。不过我还是凭着国内学习养成的老师给的良心活必做的习惯,坚持把题做完了。
当时写到了半夜2点半多,其中好几次想放弃睡觉算了,不过最后还是写完了。
我当时还说第一周就写到半夜两点半,觉得以后不会这样,这是我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罢了。结果没想到,第二天上课,老师就真都把作业收了,亏了我把卷子都写完了,否则就傻眼了。
当时老师说收的时候,我心想还真收啊?后来逐渐才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而且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题你要是不会做,你不写,或者写错了,你就不得分,最后就会影响你的总成绩。
在中国是,平时允许你犯错,允许你不会,你不会可以空着,听老师讲,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
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了,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一大堆作业,你在下周上课前要交上来,如果有不会的,你要在交作业前去自己去问老师,老师不会在课上给你讲的。如果到交作业时还没有问老师,因为不会不做或者做错了,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业就会被扣分。
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最后会一起给你算总成绩。
这样每周的作业都相当于一次考试,因为得的分数直接影响你最后的总成绩。
你很可能因为作业少一分,走人
来说说美国研究生科目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
比如,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20%,第二次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20%,平时作业占40%。
最后总成绩按照ABCD给你评分,90-100评A,80-90评B,70-80评C,70以下D或者不及格。
而且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一项成绩要求就是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否则下学期你就留校察看,如果再不行就被开除了。
也就是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80以上。
如果是十分简单的学科考80分以上不算很难,关键是现在学得都是非常难的,作业和考试很难。所以如果保证所有科平均80以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估计了一下,难课程如果都保持80分左右就不错了,所以最后很有可能的结果是大部分都是B,然后如果都是B的话,只要有一科是C,那么平均就是B以下,那么就可以走人了。
我这次作业就是在悬崖边上:16 分,20分满分,看似不错,实际上16除以20等于0.8,也就是80分,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
所以我以后作业必须要拿尽可能多的80分以上才能避免因为有80分以下而最后失足的情况。所以这次只是刚刚及格。
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上了第一周课我就傻了。
所有3科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2次,有的课是3次,加上期末考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
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20%,作业占20%,没有轻重,或者都是25%等,或者老师对这个评分比例进行微调,反正权重基本都是一样的。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那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来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3门课,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而且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3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可是知道了我上面所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制度后,你就发现你每周都要写作业,而且要写好。而老师上课基本上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就讲他喜欢讲的部分,然而你就要把所有书都看了,然后再把所有题都做了。
粗略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
你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
几乎每周都有考试,你扛得住吗?
就这样我们在紧张学习了一个月以后,开始了长达近2个月的考试之旅。
我们这学期,数学有3次期中考试,1次期末考试,一共4次考试,其他两门2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分别共3次。
也就是从9月30日开始到感恩节放假前一天,我们几乎每周都有考试。
到了美国以后,发现这里考试完全和我们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考试一样,数学、微观经济学都是4-5道大题,每道20-25分。没有一道选择或填空。
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这里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老师上课就是在黑板上用数学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最多在最后根据公式说一下经济意义。
还好,我的高等数学学得还不错,计算基本功还行。所有数学考试全部95分上下。一次,微观经济学考试是拿回家考试,开始我们认为比较轻松,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出的题太难了,我做了3天。
有一道证明题我把自己锁到厕所里想了6个钟头,最后用欧拉定理硬证出来了。
对于计量经济学,实在是没有办法,太难了。我几乎在开学初的90%时间都用在计量上,在第一次考试前总算大体明白了这门课是怎么回事了,赶上了前12章的进度。
本来开学初我还信誓旦旦的要拿全A,结果这门第一次考试就考了54分,而全班平均70。
第二次拿回家考试,我还说这个还好可以拿回家做,结果我和那个中国同学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在建立模型,前面1个礼拜试验了近百种可能性的模型,结果就是相关系数不到20%,根本不能用。
后来折腾了很久,花了两天时间完善模型和写报告,最后写到凌晨5点。以为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结果得了66分。说是有一个环节论证方法出了问题。
我的心都凉了。
因为这门课90分以上才是A,80-90是B,80以下是C,所有学科平均不能低于B,我这科很可能就C了。最后我把总复习的时间全放在这科上面了才有所收获,得了85。
美国青春喜剧误导中国人
说到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
在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得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么怎么调皮捣蛋,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的。导致大陆的学生也开始变得很痞子。
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虽然我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但是我还是要对美国导演提出抗议,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还要靠自觉的情况下,你们这是毁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苗子啊。
美国的大学校园生其实是这样的:
每个校园里走的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没有一个在嬉皮打闹的,即便是等公共汽车或者做公共汽车上,也在看书。
在咖啡店里或者休息的地方,你会发现很多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写作业,要么用电脑写作业。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
我本来还带着掌上游戏机,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拿出来玩,有外放声音,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看书学习,我很不好意思的又放回去了。突然觉得我在国内本来是很自觉学习的好学生,在这里怎么感觉自己跟痞子小混混一样,成了不良少年。
有一次晚上去系里打印讲义,走在在夜色下的校园里,突然想到了我们国内平时大学校园里晚上是什么样子,再对比一下这里,我发现校园里路上没有人,有的人也都是背着书包匆匆的行走去赶时间学习。
而我印象中至少是我们省的高校校园,夜幕下都是一对对的情侣在共享好时光。有一次去这个城市的主街看看,看看那些吧里的人都在干什么,突然发现人们都在那里拿着电脑学习。当时想了想国内酒吧里无数失足男女青年在里面群魔乱舞,不禁感慨万千。
美国真实校园生活就是一个中国理想中的好学生的聚集地。而我国的真实学生却在积极模仿美国电影里的东西。
图书馆里学生们都在很安静的上自习,图书馆的机房,学生们都在用来写作业,没有一个干闲事的。他们在星巴克看书写作业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写作业是真写,不是装的。
他们学习刻苦还体现在两次计量闭卷考试前,老师都发了去年考试的卷子,因为这不是作业,所以我和那个中国学生都没写。
但是我发现这两次,每次美国学生都把所有题目都做在纸上了。
还有就是他们学习都很积极,我们上的研究生课程,只有3-4个是研究生,剩下的十几个都是本科生,他们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就自己主动选研究生的课程,而且有的是我们选的魔鬼3门,他们也都选,他们还有自己的本科课程,我们光这三门就快受不了了,他们要学至少4-5门课。
总之美国学生各个很刻苦,永远看不见他们玩。
50多岁的教授用电脑比我还厉害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美国的大学教授的能力。
美国的老师电脑用的比我这个对电脑很痴迷的人都好,虽然他们都不是学计算机的。要知道这些教授们都50多岁了,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国内和我父亲差不多的人,很少有人愿意用电脑的。
上课有时候还问问我们微观经济学学得怎么样,然后他会瞬间说出我们学的各种函数性质和定理。
人们都说他对学生要求严,但是他说他遇到的老师才严。他上大学时,任何拼写和标点错误都会被扣分的,他说他不会那么要求我们的,所以他对我们要求很松。
美国的教授一般都是像他这样很厉害。有一次上完微观经济学,后面上自然资源课的教授进来看见一黑板数学公式和推导,立即说出是这是Shepherd’s Lama(谢波德拉马定理),后来又说了很多,好像很有感情似的。我想一个教自然资源的居然还对数学定理这么了如指掌。
美国教授都是博士,博士这个词在国内反正对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我们国内,只要考上了,就都能毕业,所以看这个人厉害不厉害主要看他考这个学历时的考试水平。
而在美国,博士这个词是很有影响力的,教授都是博士,在学校人们一般不会称呼他为某某教授,或者某某官衔,这些教授或者当官的有博士学位的更喜欢人们叫他们某某博士,因为这个代表了荣誉。
再说说美国这种教育下的成果
如果说美国这种残酷的高等教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学经济学,学的都是方程组组成的模型,然后用模型计算出结论。计量经济学靠统计量来估计模型的系数。这个如果在中国多数企业中你要用这个,估计会被人嘲笑,骂成书呆子。
我当时就想看看美国的真实生活中用不用这个这么理论化的东西。
我们对此问题专门问过美国学生。他们的回答令我们很吃惊。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老板会找人去建立模型,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的,最优化的。
我问道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呢,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美国学生说那基本上肯定是会破产的,因为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而且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会破产,用错了模型,也会破产的。
我问他父亲的卖树苗企业用用吗?他说当然用。我问他用不用模型处理日常生活,他说他用,比如买汽车,他要根据当时的利率,油价,汽车的价钱和时间建立一套模型,算出当利率和油价多少时,他能接受的价格范围以达到最优选择(他还不是学经济学的,是学森林学和地理学的)。
当时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感觉美国人太强了。原来我们都以为美国人个个都是数学白痴,只有中国人数学最强,看来我们中国是只会计算不会运用的。
我们国家人们往往说的和实际结合的意思是,不要去用课本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其实我觉得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
美国人相信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理论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可以解决问题,我们这学期学的计量后感觉自己就可以做点东西的。
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排名100多名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的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
而我在国内本科的学校在全国的排名也至少在前100,至少是个以省名命名的大学,但是从中出来确实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你让我讲讲什么经济规律,或者让我们工科同学讲讲芯片怎么回事,基本都讲不出来。
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缺少了监督鞭策和激励机制,而且对于学习的东西也并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学生,导致反而没有中学阶段学生们学的好。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国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了。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