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后才发现,从高中毕业到现在,已经很多年没有写过命题作文了。我为什么选择来到美国读博士?拿到这个题目的我甚至脑海中一瞬间找不到任何答案,因为一切似乎是那么顺其自然。如果你问10个博士生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读博,我想,你非常可能会得到10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然而,如果你问10个像我一样选择了来美国留学的博士生为什么来美国读博士,答案却一定是非常相似的(仅限于OBHR领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决定了要走上一条更加严谨的research career。
相较于大部分选择了或者将要选择读博的同学,我的博士生涯更加具有戏剧性。本科毕业前的我很清晰地为自己规划了读完硕士就参加工作的成长路径,然后硕士一年级的某天誓死不读博的我突然一夜间决定读博,再到博士一年级的某天我突然心生了出国留学的打算,然后直到今天。我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和美国读过博士的博士生。元旦前夕,我坐上了回国的飞机,一瞬间百感交集,给这篇短文取名“文化苦旅”,形容我们这群苦中作乐的跨洋博士。我何其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可能会读到此文的素未谋面的你纸上(i.e., 手机上)神交。
要成为faculty,我没有well prepared
出国前,硕博连读的我在硕士阶段已经按照培养计划完成了博士课程的学习,博士一年级便正式进入了independent study的阶段。这个时候的我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要成为faculty,我准备好了吗?然后,毫无例外地,我给自己的答案统统都是“No”。这个答案与self-efficacy无关,而是关于我是否满意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是否具备独立完成高水平学术研究的能力、是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培养高水平博士生的能力的自我反思。显然,这些屡屡得出的否定答案让我感到慌张。我像是一个要走向手术台的医生,然而并没有救死扶伤的本事。我把这种motivation称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意。我不敢想象这样一个我在将来要独立承担研究项目时内心该有多么无助、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内心该有多么羞愧。因此,我想到了出国。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supervisor的高度决定了我的高度
显然,我并非自学成才的高手,我更相信名师手下出高徒。想做好的研究,就要学习更前沿的研究方法、接受更扎实的理论培训、锻炼更严谨的理论性思维、培养更敏锐的研究嗅觉、寻找更优秀的导师与合作伙伴。知识是最不具有“边界”属性的,当我们加入了与西方学者共同争夺top journal上一席之地的competition时,取其精华才大有裨益;闭门造车是永远不可取的。不妨借用Burt(1992)关于competitive arena的argument:rates of return是由financial capital、human capital、social capital共同影响的。出国在我看来是一个maximize return的绝好机会。当我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同坐在一个教室时便发现,中国学生真的优秀得可爱。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如此聪明又勤奋(high human capital)。然而,不得不承认,国内的高校仍然缺少将这样一群优秀的博士生转化为优秀的researcher/ social scientists的土壤。相当多的时候,我们并非在“培养”博士生,而是在“produce”博士生。我还在国内读博士的那些日子里,见到导师的机会非常有限,不仅如此,七八个同师门“嗷嗷待哺”的兄弟姐妹们还在同我争夺这样宝贵的资源。那时的我,研究问题只能找师姐讨论,研究方法的也只能找师姐学习,不过这倒也促成了博士生之间代际相传、同门互助的优良传统。这样的network结构(low social capital)显然是不足以产生high return的。What’s worse,批量生产的博士生也摊薄了有限的培养经费和科研资源(low financial capital)。分明做着生产知识的工作,却时常生出一种出卖廉价苦力的感觉。我不甘心。这四个字非常真切地表达了我在国内读博士时的心情。我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于是我出国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诚然,出国并不仅仅是转学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种完全走出舒适区的全身心的转变。2016年,我去机场接一位美国留学的朋友,那个短短的见面,让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了激荡的触感。那是一种独立、阅历和学识交织在一起的人格魅力。而我正式被这种周身散发出来的气质所深深吸引。我告诉自己,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总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路,就是书(余秋雨,《文化苦旅》)。总说开卷有益,那么行万里路自当大有益处。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行过万里路的人也必定气度不凡吧。在美国读博士,是一个领略全然不同的文化环境、掌握全然不同的人际交往技能、锻炼全然不同的独立生活能力的过程。我常常想,留学真是场划得来的旅行啊,应该再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机会可以提供这样一次带薪tour了。五年的留学足够看遍风景、尝遍美食、体验文化、学习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我想亲眼看看。
不出国,竟不知自己如此爱国
出国前的一次小型聚会上,一位朋友问我,将来去了美国最怀念的会是祖国的什么?这个问题在我来到美国的第一个星期便有了答案。我怀念祖国的美食,怀念祖国的公交地铁,怀念无所不能的淘宝,怀念九块九就能包邮,怀念熙熙攘攘人群和高楼耸立的城市,怀念繁华又安全的夜生活……所有的这些,原本是我最习以为常的生活。来到美国后的第11天,我第一次到了华人超市。广播里放着中文歌曲,货品上摆满了贴着中文标签的商品,服务员是黄皮肤、黑头发、讲着中国话的华人。一瞬间的欣喜、安慰、紧张、满足、委屈涌上心头,五味杂陈,我真真切切地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游子思念故土。不出国,怎么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中美的差异、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比起美国的小火车,我会为高铁的速度感到自豪;比起美国的披萨汉堡,我会为川鲁粤淮扬感到自豪;比起美国商品的单调价高,我会为物美价廉感到自豪。见过诗和远方,方知眼前的美好。我,从未像现在这样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
写在最后
来到美国读博士,必须要学会享受这种无奈的孤独。腊月二十九,这个小村庄一如既往地安静平淡,而我心里想象的却是觥筹交错的阖家团圆。三杯两盏淡酒,一壶一碗清茶,一行一页诗书。读博士的魅力从来都是在这种波澜不惊的平静时光里体会内心波澜壮阔的伟大。所谓文化苦旅,虽苦不亦犹甜?
作者:Skye 中国某一流大学和美国某一流高校在读博士生
备注:中国的高校,大多数博士生的学籍保留8年,这也就是说,只要8年之内毕业就可以。作者是在国内某高校硕博连读期间,又申请了海外PhD,因此经历比较波折。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