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这个大家肯定早有耳闻。
传说中的美国孩子拖着行李箱去图书馆还真不假,因为这边图书馆的借阅数量没有限制,至少我们从来没超过,不知道上限是多少,估计是到你扛不动为止吧前几天才有位家长跟我说,她自己做了些我们之前推荐的原版阅读练习册,发现老美在阅读方法上做得真是很细致,很有“套路”。有数量,也有方法,这还不算,前阵子听家住休斯顿的好友分享她们学区的一个阅读学术活动,简直目瞪口呆。
感恩节假期约了好友一家一起旅行,发现她家才读一年级的小子带了一大摞书,不禁赞叹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得真好。
先科普一下,美国的公立学校是按学区划分的,所以很多教学活动、学术活动也是以学区为单位举行,每个学区都有自己比较钟情的领域。
有些学区特别喜欢搞数学学术活动,比如华人孩子多的学区;有些学区则很喜欢举行各种知识学术活动,比如印度裔孩子较多的学区
但所有学区几乎都有阅读比赛,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而“Name That Book”,是休斯顿学区每年春天举办的阅读比赛,分为K-2年级、3-6年级、初中和高中4个组。
话说这个学术活动的形式很特别:
学术活动组委会针对不同的年龄组事先给出一个长长的书单,在备赛期间,各学校每周会组织有兴趣参加Name That Book的学生阅读参赛书单上的书目
根据孩子的阅读情况选拔代表队成员,准备参加校际比赛。虽然是以团队的形式出赛,但每位孩子都得把这些书单里的书一本一本地读得非常透,因为比赛时很可能是抽书中的一句话,或者是书中提到的一首歌,书中一个重要角色的一件物品,让孩子说出书的名字——“Name That Book”。
换句话说,一本书要读到什么程度?提到书中相关的任何东西,你得能准确地说出书名!
也就是说,常规阅读中的抓中心思想,关键信息,理解情节发展流程,来龙去脉已经不好使了,孩子得真正地投入书中,熟悉书里提到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景。这就需要孩子对阅读真的很感兴趣,能沉浸其中,靠理解去记忆,而非死记硬背。
今年K-2年级的书单有30本,3-6年级和初中组分别有25本。
这些参赛书籍大多来源于State and National Notable Book Lists(美国各州和国家著名书单),不少还是最新的获奖书籍。其中K-2年级的都是绘本,难度不算大,但内容都相当好,大多属于深刻内涵又有启发意义的类型:
比如最后的这本《Windows》(窗户),描述的是一个常被人忽略的场景,但在作者的笔下却特别美好。
简单又温暖的故事,即使不是为比赛,估计孩子也会愿意读。不过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30本,要求文字、细节完全了然于胸,也不是一件易事。
而3-6年级的书,就没那么简单了。
书的文字明显增多,基本上是章节书的难度,而且Nonfiction非故事类的比例明显增大。在美国这边,孩子的年级越高,要求非故事类阅读比例就越大。
挑了其中的一本《Grand Canyon》(大峡谷),随便翻一页大家感受下难度:
越高的年级组就越难,再上一本初中组的《A Wrinkle in Time》,它是美亚“青少年旅行故事”一栏排名第一的畅销书,迪斯尼还专门为它拍了一部同名电影“时间的皱褶”
电影一般,但书是极好的。它属于全是文字的小说类型,而且有一定的厚度:
类似这种难度的25本,要达到抽取书中一句就能“Name That Book”的目标,这备赛工作量可真不小。
所以每年的比赛是安排在春季,但孩子们都是从前一年的秋季、甚至暑假时就开始准备,几十本书一本一本地细啃一遍,很不容易,不过收获肯定也非常大。
这是美国某个学区的特色活动,尽管国内孩子参加不了,和大家分享这些,目的有几个:
★其一是看到不同地区的教育方式,知己知彼,对自己来说也是蛮增长见识的,对阅读,我们再重视也不为过;
★其二是体会到,一些好书是值得深度精读的,在这点上,中文、英文书都是一样的;
★其三是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将来有意送孩子出国游学、留学,英文阅读还是要抓起来,因为同龄的美国孩子已经走得很远了。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