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大受欢迎,国际学校层出不穷,学生的选择只增不减。这种情况下家长们择校时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应该去哪个学校读书比较好?
这个答案并不好回答,因为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同一所学校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家长给孩子选学校这件事儿,就像谈一场恋爱。
很多人找对象的时候,就向往着找个“高富帅”一步到位。但是人生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可能你一见倾心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富、那么帅,也很可能你费尽心力追了很久的TA和你在一起以后并不适合你。
择校亦是如此,芸芸众生中,怎么找到理想的学校呢?
知己知彼、门当户对
1、如果你的关键词是“留学”,甚至是“低龄化留学”,那么你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在国外长大or在国内长大再出国比较好?
从很多案例看来,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回到中国,中国文化要学好久,中国文化基础徘徊于学与忘之间的情形也是普遍存在的。不难发现,很少有老外变成真正的中国通。作为家长,需要明确的是孩子的中文一定要学好。因为我们的孩子未来的舞台绝对不是外国舞台,也绝对不是中国舞台,而是中国和西方紧密结合起来的舞台。
面对东西文化都能适应才是我们送孩子留学的主要原因,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这样一种本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工作,甚至是找到一份顶级的工作。毫无疑问,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把中文和英文同时学好,也需要我们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理解透彻。
中国根不能丢,因此处于这一点考虑,很多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从小到大在西方和中国的环境当中非要挑一个长大的话,其实孩子更适合放到中国长大。
2、如果在中国长大,那么问题又来了,是选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上学?
实际上,不需要把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对立起来,简单的二元对立是不可取的。有些家长认为去国际学校学习的孩子就是高考逃兵,是在躲避学习。国际班就是‘富二代俱乐部’,反正是为了出国留学,学习会比参加国内高考轻松。这种主观臆断很容易让人对国际学校甚至国际教育产生一些偏颇的理解。
这世界上,没有毫无道理的平庸,也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轻松的教育不存在,因为轻松学不到东西,每个飞跃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国际教育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需要历练创新能力、逻辑思维、领导能力等国际素养,这需要孩子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与世界各国的学生们竞争。
国际学校更强调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塑造孩子的批判性思维,重视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不会亦步亦趋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自律、创造性强的孩子更适合去国际学校。家长要从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出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如果是爱情,细数时光,洗尽铅华之后,颜值已经基本不会作为维持感情主要因素,毕竟人都会老去,那么彼此吸引的秘密还是才华和人品,选校亦如此。
才华是什么?是一个人的灵魂。
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什么?是师资的配置和课程的安排。
1、在师资方面,家长需要考察的是:
外教资质
对于国际学校来说,外教的数量多,自然反映着学校的办学实力,但是比数量更重要的是外教的水平和资质。优秀的外籍教师,能够让孩子在优质的英文学习环境成长,能够融通多元文化,以此为契机让孩子更好地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师生比例
由于涉及到升学指导,优秀的国际学校会实行导师制,以实现对学生更好的关注。家长需要了解学校是否具备较合理的师资配比,因为师资比例涉及到孩子的被老师关注的程度。
师资配备
关系到孩子的生活起居、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方面。一般来说,一所优质的国际学校,会在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教师匹配,以保障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师资稳定性
这个问题也是现在很多国际学校非常头痛的问题。如果说在一所学校里面老师能够非常稳定地待上三年、五年,那肯定比一年就换了很多老师的更加能从学校的理念、文化等方面说明问题。
2、课程方面
东西方文化各有优势,家长们也总是挣扎不已,很多家长希望国际学校可以满足自己的多元需求,国际课程要有,中国课程也不能落。这种“贪心”的心理很可能让孩子背上教育的“负担”。
所以家长在择校时要充分了解学校所开设的国际课程体系是否完整、是简单粗暴全部照搬国外课程还是经过了科学的分析,研发出中西融合课程来更科学地培养出国预备阶段的中国孩子们,课程的设计是否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即发孩子潜能,挖掘每个孩子们的优势。
忠于人品、护长容短
在冷峻又善变的时代,人品是彼此心灵最后的依赖。好的人品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招牌。好的“校品”则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师风师德发扬光大。
“削长补短”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的现状。其中“长”通常指的是孩子们在学术方面的“长”,为了保护这种“长”,不得不把其他方面的“长”被扼杀掉,例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画画、表演等等。
为了备战中考、高考,但凡孩子有一点考试用不到的特长,就早早被扼杀在萌芽中;有一些违背升学常态的个性,就被当作反面教材。而孩子们的特长、兴趣爱好都有相应的短板,用所谓的“长”把短补上了,长短一样齐,并无突出之处。
而学术上的竞争终究是有强弱的,有一天成绩上有了高低,也不需要再考试的时候,很多孩子们就很迷茫,因为不知道应该再为什么去努力。
美国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选对了学校就像选对了伴侣,不仅生活相处起来融洽自然,而且对于自己的学业事业发展也是裨益良多。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