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硝烟弥漫的申请季,那段“一遍一遍刷邮箱,度日如年等offer”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在教育圈摸爬滚打十余年,见惯了申请季的大喜大悲,当身临其境时,却也很难做到波澜不惊。
和娃一起“负重前行”的这一年感触很多,简单做了梳理,以这篇老母亲的碎碎念致敬陪我们走过申请季的老师、顾问,也希望能够对即将面临申请的家庭有所帮助。
1.
申美or申英
和很多过来人一样,我和小战友也曾陷入申英还是申美,亦或英美双申的漩涡中。
英美两国的教育各有优势,美国本科的通识教育培养的是全人,是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英国的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才,是对某一领域或专业有深入研究能力的人。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培养过程的不同,美国本科学制4年,在第一年要完成通识教育,专业也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改变的,而英国本科学制3年在申请时就要明确专业选择,进入大学后很难改变。
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去哪个国家的选择,究其根本是对娃培养目标的选择,也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选择留学国家的过程也是帮助家庭思考教育规划和帮助娃明确自我认知的过程。
留学国家的选择
在选择留学国家时,我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孩子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孩子对于自己将来职业的设想
孩子的性格与英美两国学校的匹配度
现有的资源有哪些?
所学的课程体系与英美课程体系的衔接程度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还有现有的时间资源、精力投入的分析,以及英美国际形势的综合考虑,最终我和小战友决定放弃英美双申,集中火力,只攻英国一城。虽然取舍的过程异常纠结,但是一旦目标明确后,发现申请之路变得明朗了很多。
学校的选择
我和小战友在申英问题上达成一致后,择校就显得轻松了不少。
2017年时我曾赴英国粗略的看过几所大学,对牛剑的学院制、导师制印象颇深,此时英锐的升学顾问丽丽老师提供给了大量关键信息,我们也逐一查阅了相关大学的官网,最终锁定5所大学。
专业的选择,小战友有绝对的话语权,从小学起就给自己的定位是数竞生,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一直在数学集训队,直到高中转入国际课程学习后才终止,但对于数学一直情有独钟。
进入高中后从对数学能力的提升转移到数学素养的培养,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并阅读了大量数学家的著作,和小战友对数学的探讨也是逐步升级,数学是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手段,通过逻辑性的论证与推理,解释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正如柏拉图所说“神以几何造世。”
牛津申请之闯关
有了明确的申请目标,接下来就是目标分解与落实,一如闯关打怪,给每一关设定了难度系数与应对方案。
第一关:入学考试
牛剑都有自己的入学考试,对于数学专业的考试分别是MAT和STEP,个人建议在高二时就要把剑桥的STEP考下来,在高三10月底考MAT,申请时同时提交两个成绩会增加竞争力。STEP的成绩是可以自己查询的,而MAT成绩在预录取前个人无法查询,MAT成绩好是拿到面试邀请的重要因素。
第二关:面试
通常在10月底考完MAT后,就可以焦灼的等待面试通知了,MAT的难度逐年上升,也和申请人数的递增有关。11月底收到面试通知,牛津的面试率低于剑桥。2018年数学系的面试安排在12月9-11日,强烈建议要到大学内面试,个人感觉Skype面试会让校方感觉你的入学诚意不高,会影响被录取几率。
数学系的面试通常为3场,自己申报的学院两场,备选学院一场。一场面试25分钟左右,一般是两到三个教授。每一场面试教授们都会根据相同的评价体系打分。
面试时主要是问和申报专业相关的学术问题,数学系的面试以解题为主,如果PS里有什么让教授觉得有趣的学术经历,也会被问到。
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多说,边做题边解释,一定要详细的陈述解题逻辑,让教授感受到眼前是个“可造之材”。通常面试的教授就是将来要带你的教授。
提到PS,是除去成绩等硬指标之外,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英国大学的官网上有很明确的要求,包括字数、内容等。
关于学术活动,再啰嗦两句,英国大学对于活动的要求较美国简单很多,只看是否和你所申请的专业相关。小战友在高二暑假时,和加州伯克利的数学教授朝夕相处了一个月,完成了一篇复变函数的论文,这个经历在PS中有不少描述,因此在面试时教授临时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他的顺利作答,个人感觉给面试官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申请季的家庭支持<<<
提到家庭支持,这就考验老母亲的个人修行了。
处在青春期的小战友和处在更年期前沿的老母亲的“期期相遇”,需要我们有个强大的心脏,以气定神闲的态度包容一切焦躁不安、患得患失。
做一个下得了厨房,讨论得了学术的“二十四孝”的后勤部长,是对申请季的娃最大的支持。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