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就是美国大学,研究生的教育,我们的脑海里都会立刻出现常青藤学院,或者是HYPSM(Harvard哈佛, Yale耶鲁, Princeton普林斯顿, Stanford斯坦福, MIT麻省理工)。其实,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美国大学生在这些我们熟知的顶尖院校里学习。
美国一共有5300多所高校,包括大型的公立,私立大学,也包括很多很小的无名文理学院,社区院校,和各种专科大学。这些大学并不是我们心目中高大上的世界级学府。
如果我说,只有一半左右的美国大学生会拿到学士毕业文凭,你是否会很吃惊?
春节假期,我读了这本书《College Unbound: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What It Means for Students》(by Jeffrey J. Selingo) 好像还没有中文译本,可以翻译成《无边界的大学》。 在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在他的心目中“支离破碎的美国高等教育”。作者说在前面的一二十年间,美国的普通高等教育 (他指的是那五千来所普通高等院校)忘却了教育的本质,而追求排名及商业化。他指出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
1。顾客至上,学生是付钱的人,就是顾客。教师教授变成了服务行业,学生可以给老师打分。严格的老师不受欢迎,送分的老师一片好评。这造成了43%的成绩都是A,结果是“A”也不值钱了。
2。排名至上,学校为了排名,花很多钱和精力做广告和营销,花大力气抢少数好学生,培养球队,做研究,而忽略了大批中等的需要通过教育得到实际工作技能的学生。
3。大就是好:学校为了有竞争力,或者拿政府资助,不断增加新的学位,新的学院,比如法学院,医学院,而不看社会的需求。
4。学校娱乐化:高校越来越像一个娱乐场所,每个学生都希望有自己“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各种体育文艺活动,心里咨询,团体活动,以及相应的硬件设施比如娱乐园,高档食堂,单独宿舍。据一个统计,美国高校学生每周平均花26小时学习,而同时花86小时社交娱乐。学校一边不得不满足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边涨价。
5。费用剧增:据福布斯统计,美国学费的平均增长是平均工资增长的8倍。目前66%公立学校的本科生和75%私立学校的本科生借有学生贷款,平均每人3万多美金的贷款,很多人要花多年才能还清。高校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
本书把前面的几十年称之为“The lost decade for US higher education”, 也就是美国高等教育迷失的几十年,希望能给美国高校领导者敲个警钟。 书中有大量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辩论和一些学生的实例,值得教育者一读。
关于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未来,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讲授技术对于教育的破坏和创新,比如说个性化的每个人不同速度的教学,不用到学校去的在线教育,基于能力的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等等。作者总体上对技术的创新还是比较正面的,当然也指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在线教育是否能够真正的取代传统的教育?对许多孩子,上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几个学分,它有很多其他方面经验,像认识同学成为终身好友,在一个校园里学会过集体生活,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这个过程,在线教育是没有办法复制的。
关于美国引以自豪的文科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本书讲了有趣的矛盾视角。一个雇主调查问到对通识教育学生的看法,有一半回答说我们就是喜欢通识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懂得多,可以跨界思考,但用另外一半雇主说我们需要专科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学好了相关知识,拿来就可以用。
这本书的作者在书的前面后面也有不少自相矛盾的观点。比如说他一开始是反对学校的商业化,学生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做法,但是后面又推崇个性化的学习,最好每个人都按照每个人想要的方法,时间和花费去上大学。再比如说,他开始觉得学校有很多的兼职教授不好,教授赶场子心不在,上完课没有时间和学生交流,但是他后面又举了一个正面的例子,说一个学校把分校开到了一个医院旁边,这样医院的医生可以来兼职教书。
关于美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值不值”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举的很多例子,尤其是借了贷款或者半途退学的学生的例子,说明当今这“破碎”(broken)的普通高校并不太“值”那么高的学费和时间。这也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终身收入又比没进过大学的多很多。据最近乔治城大学的研究,美国大学毕业生比高中毕业生平均每年多挣1万7千5百美金,一辈子多挣一百万。有大学学历也会正向地影响个人的健康,社交层次,下一代的教育等等,这样听起来又好像很“值”。所以,作者也没个定论。
连研究教育的本书作者都在关键的问题上自相矛盾,可见教育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啊,千人千面,没有一个最好的方法,每个人也都有机会。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