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徐的午后在酷热的悉尼还真是难得。
依然选择在没有兼职的这一天去经常光顾的咖啡店,点一杯半糖摩卡,独自放空一整个下午。缓解疲惫,为即将来临的明天蓄力。
时间过的真快啊,一转眼,又到了南半球的盛夏了。湛蓝的天,碧蓝的海,洁白软糯的云,周遭的一切,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了刚到异国时的那般兴奋和决定深造前的迷茫。与一部分同学相似,选择出国读书的原因,是国内考研落榜,与理想的学府失之交臂,但又不愿服从调剂。从前的那般执着和执拗与现在顺其自然的心态相比,少了一根筋的执念,多的是与生活的妥协,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也许,成长无需刻意,是在不知不觉中内心生发的释然与豁达。作为家里的“独苗儿”,似乎自出生以来就带着众人的期盼。他们是那般的迫切,想让你快些长大,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年幼的我根本无法体会到底什么才是“有出息的人”,朦胧的记忆里,只是知道要做一个乖孩子。尊敬师长,好好学习,多才多艺……就是那时我对“有出息的人”的全部定义。从小就品学兼优的我,获奖无数,赢得了众人的夸赞和欣赏。可讽刺的是,我没有考入重点高中,也没有考入重点大学。这让那些认为我本应该顺理成章成为“尖子生”的众人,大跌眼镜,甚至难以置信。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我,突然成了别人家孩子的反面教材。
“还是要好好学文化课,别整那些有的没的。”
再者,历经两次考研战败,刻苦努力却毫无收获。挫败感自卑感就如洪流般瞬间向我涌来,将我吞噬,直到我奄奄一息。
天知道失利后的我究竟经历了些什么,嘲讽讥笑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家庭的聚餐就像是一场酷刑,煎熬难耐。
我看到每一双期盼的眼神褪去了关切,取代的只剩有冷漠的回应。那一阵寒,刺入骨髓,是我今生都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我对自己的失望也超乎了我所能承受的范围。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有时只是坐着发呆,一夜到天明。那时候,早已数不清经历了多少个寒冬的日出,漫长的夜里,望着街角的路灯点燃又熄灭,望着街道从寂静到喧嚣,又从喧嚣回归到寂寥。比我更迷茫更困惑更焦虑的是我的父母。可他们在我面前,却从不表露出任何,哪怕是一点点的愤怒也好,依然如平常,甚至试图为我卸下包袱,这很令我害怕。就这样,又一个春节将至。
“孩子,我们知道你想要什么。”
“我们只是希望你开心,开心的生活。你,从没让我们失望。”
除夕夜,父母举杯时的一席话,让我泪如雨下。
没想到的是,我经历的失败在他们看来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那些人的冷漠让我更清楚了现实,更清楚了是要为自己而活。父母的迷茫来自于他们对家庭教育失败的踌躇,来自于众人冷嘲热讽的压力,来自于我布满血丝无神双眼的担忧。一直以来他们都有让我出国深造的想法,再加之朋友远亲的耳濡目染。他们认为出国的意义不仅仅是学历和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一个人心智的拓展和探索。但我却因为忙于备战考研无暇顾及他们的建议,直到我接连的挫败,才会想起他们的话。可我仍对自己产生怀疑,也许是因为考研的失利,自我怀疑已经到了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令我犹豫不决的地步。
令我惊讶万分的是我的母亲,内心极为敏感的她在这时却表现出异于平常的理性。因为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远亲,他们的建议可能会对我有所帮助,母亲联系了远亲,认真的听取他们的建议和经验。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我决定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去选择一条陌生的路,探索未知的自己。我尚不知自己是否还有精力和能力去应对异国的种种未知,但我坚定的是,做好了准备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经过忙碌的筛选学校和专业,准备必备的材料和简历,备考雅思,以及焦急的等待。
终于,我收获了来自于澳洲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安排好出发的行程,打包好行李,离家的日子近在咫尺。
临行前的一次家庭聚会,父亲突然举杯,就如同宣布要事一般,揭晓了近半年的忙碌是为了我的海外求学。那时餐桌前惊愕和难以置信神情,我想父母早已预料到。之前所承受的那些鄙夷,冷漠,嘲讽讥笑,都是值得的。那个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早在脑海中抹去。留下的是认真执着还有些执拗的自己。不必去感谢那些曾经轻视自己的人,不必去记恨那些挖苦讽刺自己的人。因为与自己比起来,那些极微不足道。记得,要活成自己样子。日落时分,夕阳划过,在天边留下一条火热的吻,与碧蓝的海形成强烈的对比。那视觉上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就像是,过去的执拗与如今的豁达。冲突着,但共存着。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