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排名靠前的学府,近年来中国本科生的总数并没有任何明显增长。
——《纽约时报》
2018年夏天,芝加哥大学推出了一条全新的招生政策:test-optional policy,即不再强制高中毕业生在入学申请时提交标准化考试(ACT/SAT)成绩。
虽然在过去的三四年内,美国有超过1000所高校(包括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都推行了类似的招生政策,芝加哥大学作为世界顶级的高等学府,作出这样的决定,在中美两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美国高校放弃标准化成绩作为入学标准,一方面是为了追求高等教育平等化,让那些来自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机会跨入高等学府的大门;另一方面,高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不看标化成绩,看什么?
按照这几年美国大学的招生标准趋势,“不再将标化成绩作为入学申请的强制标准”这个新规其实并不令人意外。
和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高分至上”不同,美国的高考一年内可以考多次,而分数也不仅仅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美国大学录取考生,除了SAT分数,还会通过申请者的实践经历和个人陈述来考查他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这也正是许多美国一流大学,常常会拒绝录取SAT高分、甚至是满分考生的重要原因。
“现在所有人都过于看重考试的重要性,认为除了高分其他的就都不需要了。但是在美国,获得高分并不能保证一切。我们一直在拒绝一些拿到高分的学生。”
——南加州大学招生办主任Tim Brunold
相对于日渐飙升的标化成绩,面试官更在乎这份成绩背后有没有与之相匹敌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以及这些学术指标和荣誉背后的人是怎样的。如果一个光会答试卷却不会适应美国大学生活的求学者进来,那无疑就违背了美国大学想要“认识你自己”的真相了。
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近一百年来,这个理念一直被美国高等教育界奉为圭臬。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大学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列表、申请文书、面试的考察,希望能把她们筛选进来的人变成真正有所贡献,俘获于自己内心的人。
不看标化成绩不代表入学门槛降低
对于从小经历应试教育,擅长“标化高分”的中国申请者来说,在入学申请标准中弱化标化成绩,并不是个好消息。哈佛大学国际办公室2016~2017的数据显示,6700余名本科生中,有739名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大陆学生不过59人,这一数字与过去六年基本持平,都在50人上下。(在2017~18学年度,哈佛中国本科生的人数又回落到了51人)耶鲁大学和哈佛一样,中国本科生人数较为稳定,2016~2017学年间610名国际本科生中,有61位中国学生。
同一年中,普林斯顿大学625名国际本科生中只有30位中国人,较前几年略有下降。美国大学把特长、课外活动、性格、教师推荐书等计入考量内容的申请系统,让很多中国学生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除此之外,在英语培训产业逐渐完善的今天,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也不再鲜见,对于从小在应试系统中长大的中国学生来说,大学申请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了。
哈佛大学给出的录取学生SAT中间分数段是1470~1570分;仅仅按照这个标准,北师大附中实验中学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都考出了可能进入哈佛的分数。
(数据引用自《纽约时报》)
因此,如果想要被美国顶尖高校录取并在入学后更快地融入美国文化,中国申请者应适时地将关注转移到自己本身的热情所在,并且不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刷分,企图用厚重的奖项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比如,对于那些未来想要申请STEM专业的同学,如果你在你的实践经历、个人陈述中丝毫没有对相关领域的兴趣体现,那么面试官很可能会认为你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而只是随大流选了这个专业。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