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切入正题
申请文书撒谎了,招生官有办法发现吗?
A:几乎不能。
为什么说是「几乎不能」呢?首先我们需要看文书里撒了什么谎,从而推断招生官是否有办法识别这些谎言。
如果你只是包装自己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只要你不是说自己是英国皇室之子,哪怕你编个爸妈是植树造林的先锋,为祖国绿化贡献了青春(事实上只是每年植树节摆拍)招生官也无从查证不是?
如果你是包装自己所获荣誉的含金量,这就更加无法辨别了,除非是国际知名赛事,否则校级/县级/市级的奖项,一个国外的教授实在难以判断权重几何。
你想说明自己是在万千少年中的佼佼者也不是不可以(托人口大国的福,哪个城市没有几十万人口呢,虽然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没来和你竞争奖项,但教授又没法判断)
事实上,在“包装”申请文书这件事上,不仅中国学生会做,美国本土的学生也会做。
《纽约时报》最近的一个调查发现,路易斯安纳州一所私立高中领导在帮学生填写大学申请系统信息时,会篡改学生的成绩单、帮助学生编造一些“励志故事”,从而帮助学生进入那些好的大学。
但是!
也仅限于“包装”而已,就比如你介绍个妹子去相亲,你可以通过化妆让她看起来更美,却不能把贾玲谎称林志玲,因为穿帮的太明显。
比如宾大沃顿商学院的一位招生官被一篇申请文书打动录取了某位学生,内容是该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母亲去世的阴影。但当开学前,校方因故偶然联系该学生时,他的母亲接了电话,谎言遂被揭穿,最终这个学生的录取通知书被撤回。
国外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一般不会请你提交证明文书真实性的凭据,可是一旦查证作假,你的个人信誉就有了污点,不论是录取通知书还是毕业证书亦或是劳动合同或绿卡都会作废。
说了怎样算撒谎,什么谎会被揭穿,我们再来说说招生官鉴别谎言的手段,帮助大家“反侦察。”
招生官表示,他们在阅读学生的申请材料时,会通过寻找申请材料中的不一致性,来判断学生是否撒了谎。
例如,个人文书中的某些单词和短语的用法是否符合一个青少年的口吻?个人家庭信息、教育背景是否与经历吻合?
这些信息就像拼图一样,如果有一块出现了偏差,谎言就很明显了。换言之,如果整体的一致性很高,甚至互为配合,就能帮助招生官建立一个立体的申请人形象,大加分哦!
比如说“喜欢的称呼(昵称)”这一个问题。很多人都随意填,可是如果你的名字叫Vicky,但大家都叫你Wiki呢?招生官就会猜测是因为你懂得很多吗?(注:维基百科的全名叫做Wikipedia),然后经历里如果有配合的小故事,就非常能够打动人了。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