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为了孩子移民,或是准备送孩子留学的家庭心中,几岁出国对孩子双语发展最好是一个考量的重点。研究证明,12岁或许是一个关键节点;而所有出国的孩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展现出母语能力的退步。
身边不少朋友在考虑移民北美或者送孩子来北美上学。决定移民或者孩子的出国时间时,孩子的年龄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考量。而他们考虑年龄是因着考虑双语发展的最佳效果。
孩子多大的时候移民(本文指的移民包括移民和出国留学)才能保持中文永远不忘,同时学习英语又不太晚?
这是个多么重要又有趣的问题。
重要是因为中国人的移民潮十年、百年肯定会继续下去。面对历史,每个移民家庭的每个孩子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微不足道。而对家庭,每个孩子却都是不可被替换的永恒。
那如何让孩子在这个转折过程中获得最多、损失最少,自然是每一个家庭考虑的焦点。
有趣是因为这牵扯到人的大脑和语言的互动。到底一个人在使用了自己的母语多少年后,不管用不用,这种语言就永久驻留在这个人的脑子里了呢?
每想到这个问题,我的思绪总是回到那十个被我跟踪研究了多年的华人孩子。那些研究结果,多年来为我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高效的思维框架。
在此,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研究结果。
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1995年,我在纽约大学心理系的博士学业进行了两年。导师 Martin Braine 博士是美国1960 和1970年代认知心理学革命的领头人之一。那批领衔人物中,有的专攻感知心理,有的专攻记忆,而 Martin Braine 博士专攻第一语言认知。
当今,心理学家研究双语认知火热时尚。但1990年代初的心理系,双语认知还登不上 “大雅之堂”。 在 Martin Braine 博士的课堂上,我努力地读着各种各样的论文,数百篇中,唯一碰到的双语认知的文章只有一篇。它报导了一项华裔和韩裔移民的研究发现,由 Johnson 和 Newport 所做的研究 。
研究人员测试了40多名华裔和韩裔的大学生的英文能力 (只是语法能力),他们不同的年龄移民美国(从五岁到十几岁不等),测评的时候都是成年人。结果发现,年龄越小移民到美国,英语测评成绩越高。研究人员就说这个发现证明了人的第二语言学习有关键期。
我认为这个研究有一个大漏洞,就是没有测评这些人的母语能力。
根据生活观察,我推测,那些年龄小就移民到美国的,英语能力已经超过了母语变成了主要语言,而年龄大些移民美国的,则保持母语为强势语言。
因之,这两组人的英语学习过程是在完全不同的状态下进行的:一组是放弃一个语言去发展另一个语言,一组是在一个语言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语言。
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对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得出结论。
我脑中使劲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师姐 Patricia Brooks 说,匹思堡大学的Peter Gordon 教授做过一个跟踪研究,跟踪一些韩国移民儿童两年,研究结果还没有发表。我听了很激动,要求师姐给我引见PeterGordon。师姐当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博士后,和Peter Gordon在同一个城市。
我坐了九个小时的火车,从纽约到了匹思堡。在一个小餐馆,和 Peter Gordon、Patricia Brooks 一起吃饭。我想搞清楚他的这项研究,有什么发现,对这个理论有什么指导意义。
记得刚坐下服务员还没过来,Peter Gordon 就说了,“我没做过这个研究。我只是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我们需要做这样的研究。”
我非常失望。坐火车回纽约的路上,我想,还没有人做。怎么办?我们缺乏这个知识。那我就来做吧。
就这样,三个月以后,我设计好了研究方案,找好了被试,开始了研究。
研究对象:五年追踪10名华裔孩子
十名华语儿童青少年。最小年龄在5岁,最大在16岁。七名来自大陆,三名来自台湾。在和他们的互动中,我用真名称呼他们。在研究报告里,我使用他们的假名。以下是他们的假名、性别和来美年龄。
正式的研究持续了五年。研究在孩子家中进行。五年期间,每个孩子被跟踪测评过16次,所以,总共进行了160次家访和测评。
孩子们的家长在中国有教授、医生、普通公司职员。在美国起初大多在餐馆打工、做保姆。研究进行过程中,逐渐有人开始自己做小买卖、接受培训后做护士、甚至当了医生。家长的英文能力多元,从一点不会到比较流利的都有。
研究手记
刚开始做这项研究的时候,这些孩子的家庭都住在纽约市的地铁站附近,这是新移民的居住特点。不到一年,大家逐渐散落到郊外,一家甚至搬到了新泽西。我当时从来没去过新泽西。一天,我喃喃自语地说这可怎么办。我先生大卫(当时的男友)说“那你就去新泽西找他们好了!” 幸亏听取了他的建议。因为,接着又有一个家庭搬到了西雅图。因为有了跨河去新泽西的经验,我颇有勇气地一次次坐飞机去西雅图追踪这个家庭。
研究方向:语言喜好、使用和能力
01 | 语言喜好 Language Preference |
喜好是主观状态,但是,会影响孩子客观的语言使用。孩子喜欢说的语言,他就会尽量多说。所以,双语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确定被试语言的喜好。
这个研究中,每个被试的语言喜好情况,通过问卷和观察两种方式获得。
每年一次,每个孩子口头回答两个问题:
“你是更喜欢说中文呢还是说英文呢?”
“ 你是更喜欢读中文呢还是英文呢?”
答案有三个: a) 英文,b) 中文,c) 两个一样
当孩子觉得难以从三个选项中选择的时候,我就向他们描述一些具体的情境,让他们表明在这些情境下他们会选择使用哪种语言。
02 | 语言使用 Actual Language Use |
以上是孩子自己说喜欢使用哪种语言。那事实上他们的语言使用和自己说的一致吗?
孩子在多种情境中的语言使用,通过家长问卷和研究者实地观察获得。语言使用的情境有:看电视,读书,交友,和家人讲话。
1) 家人互动:家长直接提供孩子和不同的家人使用中文和英文的百分比
2) 交友:有多少个要好的朋友,其中主要使用中文或英文的各有多少人
3)书:每年读多少本书(通过学期、假期中的读书量来计算),中英文各多少本。
4)电视:每年看电视的总小时数 (通过学期、假期中每周看电视总量来计算),以及看中文和英文电视的分小时数。
以上孩子口头报告的信息,和研究者的观察高度一致。研究者除了在家观察孩子和家庭成员的语言使用外,还跟随孩子外出,包括去图书馆、商店、旅游景点、剧院、餐馆、派对等。
03 | 孩子双语能力的变化 |
每年,家长通过问卷报告孩子在中文和英文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水平。家长给孩子每种语言的每项能力评分:0分:一点不会;1分:一点点;2分:一些;3分:流利;4分:最高级
每年,家长通过问卷报告孩子在中文和英文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变化。分数在-5和5之间。5 :巨大进步;0 没有变化。-5: 巨大退步。
(研究也通过语言测量工具测评了孩子的各项中英双语能力。结果发表在另外的研究报告中。在此不再提及。)
今天的焦点论文由我撰写,我读博士生时候的第二位导师 Doris Aronson博士为联合作者。 发表在2003年的《实用心理语言学》杂志上。
研究手记
当我决定开始做这项研究的时候,从来没有做过双语发展研究的导师MartinBraine博士没有去阻拦。当时他已经身患癌症。那天在一个派对上,他手中端着一杯饮料,笑咪咪地来到我面前,慈祥平静地说 “听说你要动手做这项研究了。这个可以当你的博士论文啊。”我听了一阵振奋。因为我决定做只是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并不知道这个研究份量重到可以当博士论文。他没有说一个 “好”字,但是,他的这句话,就是一种清楚的肯定,给了我巨大的力量。论文写作时正是我的英文学术写作风格成型的时候。那时候MartinBraine博士已经去世。同为心理语言学家的Doris Aronson博士把我接手。她每每读了我的论文草稿,就把我抓住“数落” 一通。她的爆脾气比较出名,当时感觉自己是很有修养地压住火。而现在,真的很想念和感谢这位“苛刻” 的学术之母。
此论文发表的《实用心理语言学》杂志,在当时的主编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 Catherine Snow 博士。我第一次发表演讲介绍这些研究发现时,她坐在前排,我讲完后下场经过她身边,她抓住我的胳膊郑重又俏皮地说了一句 “Great study!” (优秀的研究)。 那次演讲以及后来作者和主编的互动,让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年前我在她哈佛的实验室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目前,有功夫的话,我还会跳上火车,窜到波士顿去参加她实验室的会议。
研究结论:12岁是关键期
01 | 语言喜好的变化随孩子移民的年龄而异 |
年龄小的孩子比年龄大的孩子更快转成喜欢使用英文。
9岁以下的孩子(不包括9岁的),从第一年底,在说话、阅读两个方面就全部转成英文喜好。
两个9岁的孩子,在前两年的时候,说话时对中英文没有偏好。但是,在阅读方面,第一年底就转成偏好英文。
12岁以上来美的孩子(包括12岁)在说话和阅读方面,全部保持中文喜好。就是说,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会主动说中文,阅读中文的课外书。
02 | 真实的语言使用也随着孩子移民的年龄而异 |
年龄小的孩子比年龄大的孩子更快转成使用英文。
9岁以下的孩子(不包括9岁的):这些孩子,和家人说话时,英语使用从一开始的10%,到三年后的70%左右。和朋友说话,从一开始的70% 的英文, 到三年后的90%的英文。课外阅读,从一开始的70%的英文, 到三年后的90%的英文。看电视,从一开始到研究结束,90%以上都用英文进行。这几个孩子的语言使用也并不整齐划一。有的家长更坚持说中文、给孩子找中文书、中文视频看,在年龄小的移民孩子中造成一些个体差异。但是,整体感觉就是,英语是一个顺势洪流,家长的坚持和努力就象英文描述的 an uphill battle —— 一个爬坡的艰巨战斗。
9岁的孩子:记得,当问他们喜欢使用哪种语言的时候,他们比这些小的孩子更晚放弃对中文的舒适感。但是,实际的语言使用和更小的孩子一样。这说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母语的感情比更小的孩子深,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文时,并不比更小的孩子坚持得更好。
12岁以上来美的孩子(包括12岁):和家人说话,三年全部保持使用中文。和朋友说话,大部分时间使用中文。课外阅读,大部分时间使用中文。但是,看电视,从一开始50%的时间使用中文,到三年后的全部英文。
03 | 影响不同年龄移民孩子双语发展的主要原因 |
1母语能力
年龄大的孩子,母语能力扎实,在进入英语环境后,会真正把英语当成一个额外的语言来学,造成 “1+1” 的双语效果。
2社交喜好
年龄大的孩子,会选择和说中文的同学、朋友交往,给自己造就了更好的中文环境。
3文化经历
年龄大的孩子在自己的母语文化中生活的时间更长,文化的积累更深厚。这影响了他们在新的环境下的交友和媒体使用选择,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使用。
比如,他们和具备同样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会更有“共同语言”。我还记得15岁的Jing-lan 说起自己和也是台湾来的朋友一起去喝珍珠奶茶时有多么开心。要继续追踪自己喜欢的影星歌星就需要使用中文媒体。要继续读自己喜欢的武侠、琼瑶小说,就好继续阅读中文。
年龄小的孩子,没有这些文化积淀。所以,他们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一个新的文化。我还记得两个九岁的小男孩,每个周末都兴趣盎然地看英文电视,因为他们急于恶补周围同学谈论的棒球、电视剧的知识。一问他们,其实听不懂多少,但是,人家就是不在乎,很高兴地看。而年龄大的孩子的态度则是“听不懂还听什么”。
04 | 孩子中文能力的变化 |
根据家长的评分,所有的孩子都出现中文退步现象,读写比听说退步现象更加严重。
所有12岁以下的孩子,移民美国初期,读写方面家长的评分为1(一点点), 2 (一些)。等三年过后,大多评分为0 (一点不会)。12岁以上的孩子,略有退步,尤其是写。听说方面,三年期间家长没有报告退步。但是,听说能力是家长很难准确把握准的。研究中的客观测评显示孩子的词汇量和说话语速都有退步。
结论:
不同年龄移民到美国的孩子,双语发展的路径大不相同。对于年龄大的孩子,也就是超过12岁的孩子,基本是一个 “1 + 1” 的过程。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是一个 “0.5 - 0.5 + 1” 的过程。
第一个0.5是他们刚来的时候没有发展完全的母语能力。0.5只是一个举例数据。根据年龄它可以更高更低一些。第二个0.5是他们丧失的母语能力,这个数值可以更高更低一些,根据移民后的环境不同而异。
启示:优秀的英文能力是要付出巨大的母语代价
因为这个本质过程的不同,移民多年以后,如果发现年龄小移民的孩子的英文能力比年龄大的强,那不能说明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我的这些研究发现,让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放弃了引用Johnson 和Newport的研究结果作为支持这个理论的证据。
家庭决定移民的时间,孩子的年龄可以是一个重点考量。如果能把握,12岁以后移民,孩子的母语能力会最有效地保持。
有些家长觉得晚移民对孩子的英语能力发展不利。但是,这些研究发现告诉我们,年龄小的孩子移民美国获得优秀的英语能力是要付出巨大的母语代价。
8岁移民的Dianna,上大学期间我们见面,她说自己的中文连和中国的亲戚交流的水平都不够了,所以不太愿意去中国。当年我开始研究她的时候,她是一个小话匣子,围着我几个小时用中文介绍自己的玩具、调侃自己的朋友。另外几个小的,中文或多或少保持,但是,中文是“在不得已的时候说的那个语言”。
相反,年龄大一些移民的孩子,英语发展缓慢一些,但是,只要持续接受教育,最终是会达到很高程度的。比如,这项研究中最大的 Kang-da, 研究的14年后,是电子系的博士生,工作生活游刃有余;12岁移民的 Jing-lan,十几年后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工作;12岁移民的 Gary在某州的州政府工作。他们都是熟练的双语使用者。
如果移民时间不能以孩子的年龄为重点考量,那就要知道自己这个年龄的孩子双语的发展轨迹。年龄小就移民的孩子,要在保持母语能力上多花一些功夫。
这个是我这些年不知不觉陷入的一个实践领域,比如办中文学校、编写中文教材等等。我希望通过融合自己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为这些幼年、童年移民或者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孩子提供保持母语能力的支持。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