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文还是学理?未来这将不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
根据《华盛顿邮报》去年底的报道,谷歌公司展开了一项对内部员工的研究,通过对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的雇佣、解雇及升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令人惊讶”的结论:STEM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的素质并不是高管成功的关键,另外7项软技能更重要,包括:沟通与聆听、批判性思考、同理心等。
因此,谷歌打破了招聘工程师的逻辑,开始招收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人才。
所谓的软技能,尤其是同理心,也正是“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说的“AI无我有”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独有的感知和共情技能,不仅可以用来创造文学艺术品,还将被广泛应用在产品创意制造当中。
根据这个趋势,国际上出了一套很火的教学方法,是从政府和企业咨询业引进的,被称为design thinking (设计思维)。多年前,我被一个妈妈安利这个概念,一开始还以为是做设计的,后来才知道,它背后的理念、方法、学科的打通、思维的拓展,实在是太丰富了!学文学理?这个问题out了
说到这,不得不首先说说孙老师的个人经历。
她曾是瑞士信贷银行base在纽约的高管,罗切斯特大学理工科硕士和麻省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背景。但实际上,她在北大学的本科专业是纯文科:阿拉伯语专业!
你也许不知道,传统认为归属文科的语言学,它的内在逻辑刚好和人工智能的语言逻辑深度互联。
我们采访的另一位STEM教育专家姜玉芹老师,也曾提到类似案例。曾有学生因为钻研归属文科类的语言学,最后考进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语言专业。戳这里复习:
重型猎鹰火箭震惊人类!要实现太空梦,孩子的兴趣从小要这样培养…
在罗切斯特大学,孙海虹老师钻研了计算机语言。快毕业时,华尔街瑞士信贷银行的IT部门到学校招人,全校只有两个名额,一群理工科精英竞争。海虹完全没想到,经过层层筛选,居然录用的是她!
多年后,她问当年负责招聘的经理,为什么选她呢?她并不是编程最优秀的学生啊!
原来,瑞信IT部门当年正在推进一个项目,特别需要既懂编程,又擅长人际沟通的员工来推进。海虹的共情和沟通能力,牢牢抓住了面试主管的心。
在华尔街6年,她深深体会到文理兼通人才,对业界有着极大的帮助。一个既有科技知识,又擅长沟通和讲故事的人,对研发和项目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当海虹以每两年一次大幅升职的速度快速成长为瑞信客户和技术部门的COO时,她决定暂停,继续到麻省理工大学深造。在那里,她接触到设计思维,并被深深打动。那时,她被美国业界领先的设计思维创新咨询公司Continuum邀请,出任其中国区首任总经理。
从事设计思维创新10余年,海虹也同时陪伴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作为母亲体会到设计思维对孩子的巨大帮助。2015年,她创办了YIA青少年创新学院。
她说:产业界的需求,推动了教育的革新。近几年,美国的教育界越来越认同: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探索心、同理心、科技知识、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特别重要!它们是未来解决问题的钥匙。
而中国的教育界,高收入和增长中的新中产阶级的家长们,也对传统的标准化考试教育体制是否是“用过去的知识,教育现在的孩子,迎接未来的挑战”有更多的反思。
当未来的产业加速迭代,人们一生要至少更换5次职业时,跨界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那时,文理的知识性划分和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标准化考试,远远不如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更能对孩子们的升学(尤其是海外求学)有现实收获,对他/她们的终生发展有深远意义。一片树叶,能看到森林吗?
设计思维,培养的是产品设计思路吗?
如果你有这个疑问,恭喜你!很多人(包括我)都曾是这么想的!但实际上,我们只看见树木,还没看到森林的影子呢。
孙老师举了一个项目的例子,让我们打开了视野。
她说,设计思维的每一个项目是在项目导师引导下,根据特定的主题,启发孩子通过设计产品,解决一个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比如:如何为身体受限人士创新出行的解决方案呢?
首先,孩子们需要思考:什么是人群是身体受限人士?
在导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想到残障人士,有的想到了携带婴幼儿出行的父母、印度文化下的女性公交出行……首先打开脑洞!
接下来,孩子们需要通过 1)角色扮演 2)实地采访 的方式,深入了解目标群体。
方法1:角色扮演
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那个人。戏剧教学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孩子切身体会“目标人群”的困难,想想对方究竟需要哪方面的帮助?(没错~产品的核心是人)
方法2:采访
采访不仅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也是产品设计者需要的!
那个“一拍脑袋设计产品,通过野蛮营销推向市场”的思路,未来将变得越来越难。一个好的产品,必须打动用户、戳中痛点。
在设计时,孩子们会使用新闻采访的技巧,深度访问用户。当孩子搞清楚用户的需求,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更能顺藤摸瓜设计出一款must have (必须拥有)的产品。
比如,曾有孩子设计出一款宠物自动照料机,让主人在出差时,可以远程遥控喂食,监测宠物状况。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只给我一个小时拯救地球,我会花59分钟找准核心问题,然后用1分钟解决它。” 这也是设计思维的理念。
而这种理念的前提是,培养同理心。当设计者从用户(而不是自己)的角度出发时,更容易产生用户真正需要的创意。
最后,孩子们会在工程师带领下,头脑风暴一系列的产品,看看市面上是否已有类似的东西?想想如何推陈出新?怎么落地设计?然后利用科技知识,借助各种科学仪器(切割机、3D打印机等等),创造一件产品。
未来实验小测试
同理心是什么?
同理心 ≠ 同情心。
同理心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维。打个比方吧,比如朋友的东西丢了,有“同情心”的人会说,“太惨了,再买一个吧!” 但有“同理心”的会说,“这是你特别在乎的东西,你一定很难受。”
孩子的专注,在你看不到的维度
你的孩子对什么着迷?她喜欢写小说、他爱打游戏、他迷NBA……但他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怎么办?
记得一个心理学者说:如果一个孩子只喜欢网游,说明他没有接触到比游戏更有意思的东西。
孙老师的项目中,曾经来了一个喜欢写小说的男孩,被父母硬塞到了“设计思维”的课程里。
一个典型的文科生,怎么能对理工科感兴趣?
然而不久,这个孩子发现“设计思维”原来并不仅仅是科学课,更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科学”的连接。
当同学们一起制作一个发光的产品,那并不是在上电路课,而是借用电学的知识,一起探索如何设计一款解决问题的好东西!
这个男孩爱上了这种项目,并在团队中主动承担了领导角色。
孙老师说:在60个小时的项目里,实际上大人和孩子一起,在努力探索知识的边界。
团队的导师当中,有500强公司的高管,工程和设计总监们,年轻的软硬件工程师,设计师们、国际顶尖咨询公司的咨询师,还有创业者等等。他/她们很多人是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 宾西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剑桥的学者和校友。
教育是用一颗爱心、
和一万颗耐心,
点亮一盏灯。
所有的教育,
最终的产品是人
而不是技术,
对吗?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