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先天资质不一样,后天教育环境也各不同,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人也只有成为了真正的自己,才会得到身心灵的和谐,才会达到真正幸福的境界!
现如今,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只能靠家长,因为因材施教,越早越好。零至六岁是家长对孩子最佳的观察发现引导期,尤其零至三岁,是孩子大脑和感觉知觉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心灵精神成长的关键期,而这一时期,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最亲密,如果此时不注重良好的环境引导,尽早发现孩子的潜能,就会给孩子一生的身心发展留下一些遗憾!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不懂教育,指望老师来因材施教,但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个班都那么多孩子,还要按着统一的进度进行教学,是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
我的孩子今年已经二十岁了。二零一六年,当他以高额奖学金考取美国多所知名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的时候(包括克利夫兰、伊斯曼、新英格兰、皮博迪、欧柏林),很多人向我祝贺,说我培养了一个多么优秀的儿子。
而我自己内心最清楚,我在很多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唯一把握了一条: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去观察发现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个什么材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孩子喜欢干什么,也就是从兴趣入手,当然,你得为孩子提供他能触及的环境。就我们家来说,我一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那么小就喜欢古典音乐,我倒是爱唱唱歌,他爸爸五音不全。在怀孕的时候,我听的也只是一些儿歌和轻音乐。
孩子生下来后,家里的音响成了他的一个大玩具,不到一岁,小手就会按开关及其他按键,把磁带和碟子不停地拿出来放进去,然后播放,自己就很开心。午间入睡,一般是躺在我怀里,含着母乳,听着儿歌,我边走边跟着节奏摇晃,他慢慢就睡着了。晚上入睡前,也要听音乐、听故事。
两岁的时候,当我唱《好妈妈》这首歌时,他居然感动得眼泪汪汪,不停请求说“妈妈唱、妈妈唱”,我就一遍又一遍地唱给他听。再大一点,带他去公园或商场玩,听到背景音乐,他会告诉我:听过这个!由此我发现他对音乐比较敏感。
而发现他喜欢古典音乐也源于一次巧合:在他三岁的时候,他舅舅送了我们几盘音乐CD,他特别喜欢听贝多芬《命运》的前奏,自己反复操作播放这一段,同时喜欢听《梁祝》。他爸爸就给他讲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并告诉他这是小提琴演奏的。《梁祝》整首下来二十六分钟,孩子可以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听完一遍再听一遍。有一次很好笑,当他听到“送别”这一段,仰着小脸很认真地问我:“这里是不是说他们送来送去地鬼搞啊?”,我差点笑岔气了!
发现孩子喜欢音乐后,我和他爸爸都很高兴,因为音乐是精神的享受和出口,如果将来孩子能从事这一行,至少可以与音乐相伴,不用害怕孤独寂寞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留意找一位好的音乐老师。
孩子4岁半的时候,经朋友介绍,他爸爸认识了一位留美回来的小提琴制作大师,兼教小提琴演奏,我们约着哪天去老师家看看。
2002年11月12日,我们去到了位于武汉洞庭街的老师家。没想到他们家好大,独立的院落,独立的欧式二层别墅,近看,原来是法国领事馆旧址。老师名叫刘明坚,是老红军的后代,五十多岁,不修边幅,一脸和气,见到孩子就把他抱起来说:“宝贝,你来了!”好像老熟人似的。
看着挂在铁丝上一排正在晾干油漆的金灿灿的小提琴,孩子由衷地说了一句:“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漂亮的琴呀”,把老师高兴坏了,说:“你喜欢吗?”“喜欢!”“那我们以后学拉小提琴好不好?”“好!”接下来就放下孩子,让他去看几位小哥哥小姐姐拉琴,我们则和老师攀谈起来。
说实话,这次来,我们也是考察老师的,想看看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怎样的,同时,看看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小提琴、喜欢这位老师。
跟老师谈完后,我们就下决心要带孩子走上这条艺术之路了。最打动我的,有这样几点:
一、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
二、学小提琴可以训练左右脑;
三、只要坚持下去,完成一万小时训练量,到十八岁的时候,孩子的水平不到行业的顶尖也会到上层;
四、将来孩子至少可以教其他小孩拉琴,自食其力没问题;
五、从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空间巨大。
老师说他的教学方法将参考国外乐团对演奏家的要求来进行。因为我们国内学乐器的孩子,个人能力可能比较强,但协奏能力比较弱,而交响乐团对协奏要求很高,所以,他会让孩子组成小组,除了个人练习,还有大量的重奏和乐队练习。对这种方法,我们也是很赞同的。
我们当即去买了一把很小的儿童小提琴,老师用胶布贴好把位,先教了怎么有节奏地拉空弦,第一堂课就结束了,剩下的就是家长带孩子好好练习。我后来经常开玩笑说:他爸爸给孩子找到了一条路,我们母子从此就走上了不归路。
大家都知道学小提琴刚开始是很枯燥的,拉出的声音并不好听,被人们形容为“杀鸡”,尤其音不准的时候,更是被形容为“如钝刀杀人”。我成了儿子第一个忠实的粉丝,每天让他的琴声考验着我的神经和耐心。好在孩子喜欢拉,吃过晚饭散完步,就拿着琴“杀来杀去”,我会为他的每一点进步感到高兴。
我经常故意很有感触地对他说:“老天爷对你太好了!把这么好的音乐细胞给了你,还碰到了这么好的老师,我太羡慕了!”“你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音乐家的,想想,到时候你站在台上演奏,我们都在台下观看,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每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都会显露出兴奋的神色,他觉得自己将来就应该当音乐家。
可想归想,说归说,要天天练,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儿子不是天才,因为我听说天才一旦进入状态,会达到痴迷的程度,老师都跟不上,像莫扎特、帕格尼尼之类的,最后都是自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我们属于普通人,只能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刚开始是每天十五分钟,然后三十分钟,小学初中每天一小时、两小时,高中的时候,每天三小时、四小时,假期还会达到八小时。随着练习量的不断加大,孩子也由开始的充满热情到出现拖延、偷懒、不积极、不认真的状况。怎么让他保持兴趣,怎样让他有毅力地坚持下去,这是我经常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同时想出各种办法引导他往前走。
六岁前,我用的方法也无外乎“威逼利诱”之类的,但很注意把握分寸,就是不要太苛刻,免得孩子对学琴产生反感和抗拒。累了、不舒服了、不想练了,就缓一缓,停下来,听听音乐、唱唱五线谱、做做音乐游戏,让他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但有一点我特别注意,要让他养成好的习惯!就是练琴时一定要用心用脑、态度认真,如果心不在焉、不认真练,还不如不练。
你已阅读全文的50%
于是我们家出现了好几次这样的镜头:我和他把琴夺来夺去,我说“不许练!”他说“就要练!”最后就是“要练就好好练!”然后他夺赢了,但他也开始好好练了。有时催他半天还不开始,我就说:“你是不是不想学了?你不想学我就去找个想学的孩子,好好培养他,肯定有孩子喜欢的!”他马上会说:“我要学!”
我还曾经拿着戒尺在旁边看着他练琴,后来戒尺被他藏起来,怎么都找不着了;也曾经拿一盒糖,拉一遍奖励一颗等等。有一个阶段,在坚持练琴上,跟孩子那真是斗智斗勇。即使孩子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但他从没说过要放弃,毕竟,他还是很喜欢小提琴的。
另外,就是经常拿事例告诉他,要想学好一样东西,不付出努力、不好好坚持,都是学不好的。哪怕是玩,要玩成高手,也会很辛苦的。你看路边那些玩滑板的,有时摔得好惨!像孙悟空的筋斗云,也是花了好几年辛苦才学到手的。慢慢地,孩子知道了要付出才会有收获,开始把每天练琴视做自己必做的一件事。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弱化之前采用的一些变相强制手段,更加尊重他的感受,更加平等地和他交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了。
让孩子获得自信,是激发他自主学习的另一个途径。当孩子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一点点进步、能力不断增长,当他收获了鲜花、掌声、赞美声,他的自信就慢慢建立起来。
五岁,孩子第一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台表演,我们拍摄了全过程,看得出来,他很开心!老师也经常组织小型音乐会或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在各种环境下进行表演;七岁开始,他参加武汉市小人才比赛,每次都获得一等奖;八岁参加黄山国际弦乐音乐节,获得重奏比赛铜奖;十二岁参加CCTV儿童才艺大赛获得金奖;十三岁完成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个人音乐会。
十四岁,出现一个转折,当时,他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比赛,作为唯一一名业余选手进入前八。这一次,他感受到了什么是潜规则,这引起了他的思考,他问我:我学音乐是为了参加比赛吗?
对啊,我们学音乐的初衷是为了追求自己精神的愉悦,同时给其他人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并不是非得参加比赛啊!于是,在这一方面,我们都不对他做什么要求,我跟他说:“不要把比赛看成是为了争个高低输赢,就把它当成一个交流学习的方式好了,参不参加你自定。”
从那以后,他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但他在大学的各科成绩到目前为止都是A,在重奏组和乐队中表现也很出色,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做人做事做好就OK,开心就好!我们现在彼此亦师亦友,经常微信、电话交流各自学习心得以及对身边人和事的看法,遵循我们自己利人利己的生活方向和行为方式。每次跟他交流后,我既开心又放心!
经常有家长问我:你的孩子怎么有那么多时间练琴?我的孩子作业都做不完。
这个就看你到底要什么了,坚守自己的方向,要有取有舍。因为我们在孩子四岁半就选择了他的发展方向,所以,学琴练琴成为了优先原则。
可能真的因为学琴训练了左右脑的缘故,孩子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刚上小学时,我一开始也是注意抓他的学习习惯,回家第一件事,认真快速把作业做完。吃完晚饭出去玩玩,一起散散步,做做游戏,回到家就练琴。
到了中学,他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抓紧做作业,这是我没想到的,因为我主张身体第一,希望他课间能放松自己、活动一下,当我奇怪他回家后作业怎么这么少时,才得知这一情况,他说:“我不快点把作业做完,就没时间练琴了!”我听了,心里挺感动的。
在学校学习方面,我只要求他上课认真听讲,懂了就行,并跟老师沟通好,已经会的和一些重复性的作业就不做了。他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不知从何下笔,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让他感受作文的写法,经常由我来口授他来记录,一段时间下来,他就知道写作文的方法了,一篇作文可以很快完成,质量也还不错。
进入初中第一件事,我和他爸爸找到班主任,告诉她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方向,老师非常理解,同意我们随时请假去参加演出或上小提琴课,耽误的课老师再给补上。至于考试成绩,我只要求孩子过班上平均分,不要给班级拖后腿,丢分的地方搞清楚了就行。初三时,学校安排了晚自习,我们还是请假按时回家坚持练琴,直到中考前一周专心备考。
孩子的中考成绩还不错,达到了省示范高中录取线。为了给他去国外上大学做好铺垫,我们也跟老师沟通好,除了保证上课时间,其他时间我们要回家练琴,同时加强英语,老师们也非常支持。英语基础打好后,孩子只身去美国参加阿斯本音乐节、在网上报考大学、去美国面试等等,全靠他自己打理,我只负责做好服务和秘书工作。
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熏陶就是我和他爸爸经常利用上学路上以及睡前时间来完成,比如古诗词、《论语》、各种故事等等。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