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中给大家的印象是注重个性发展,自由成长,学业压力似乎也不大,然而现实的美国高中并非如此。观察那些最积极进取的高中生,他们走在高压的申请之路上,就像走钢索,一边拼命学习,考最好的成绩,选最难的课程;一边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中发展有特色的个人亮点。与此同时,美国家庭也会花大力气,为了教育不惜花重金。
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Edward Humes)曾写过一本报告文学《梦想的学校》(School of Dreams),以加州惠特尼中学(Whitney High School)为基础,通过文字反映了在美国的超级中学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所学校招收7-12年级的学生,以学术成绩好而出名。
在这所当地排名很靠前的公立高中读书,便有可能意味着有时候要早上6点起床,凌晨2点睡觉,这中间的清醒时间都放在了学业和课外活动上。因而,常见到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手里拿着咖啡饮料,边喝边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所学校的一个学生说,4是个神奇的数字,为了4.0 的成绩,可能一天只睡4个小时,需要4杯拿铁,简直比一些CEO还忙。
为了申请大学,学生们非常拼
当大学招生官看一份成绩单时,不仅要看数字,也会看学生是否选择了学校最难的课程,有没有勇气去挑战自己,并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其中高级选修课(Advanced Placement)便是重要的一个指标。
在高中学业体系也像是军备学术活动,>荣誉课程>普通课程,作为学术最高级的,总是吸引着众多优秀的学生去选修。而衡量一所高中的学术实力如何,也看其能提供多少有竞争力的高级课程。
在惠特尼中学就读的科莎,将目光放在了耶鲁、斯坦福等大学上,她在毕业那年选修了5门课程,这相当于大学一学年的课业。有不少优秀的学生,在高中期间甚至会选修超过10门的课程!此外,学生可能还会在周末参加SAT补习班,暑期课程等等。在学术方面,他们一点都不能马虎。
在美国,大学申请需要考察综合能力,既包括SAT、ACT这样的标化考试成绩,也需要推荐信、个人陈述、课外活动等。
因而学生们把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寻找与众不同的亮点。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出关乎自己前途的由精挑细选的词所构成的申请文书,许多孩子都为此感到焦虑,一遍又一遍地写,写完并没有信心给老师看。
除了上课之外,科莎还有拉拉队练习、历史课助教、学生会事务、策划毕业舞会、参与模拟联合国的活动,同时还要准备大学申请。
于是,作业、SAT、过于忙碌、缺少睡眠、来自父母的压力等构成了这些孩子的压力源,其中有人享受这种体验,整个人格外精神,有着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极度忙碌又保持平衡。有一些则努力在自我目标与大学申请中寻求折中,在心中的热情、目标与现实的成绩、申请、以及父母的期待中斡旋。
一些孩子被父母管控过多,没办法申请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有一些孩子感到沮丧,不是因为哪一科的成绩不及格,而是他们拼命学习,一个劲地参加课外活动,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大学申请表看起来漂亮。还有的学生,内心十分迷茫,对未来没什么目标感。总体而言,美国的高中并意味着“快乐教育”。
面对教育难题,美国家庭也拼了
大学申请过程有时候看上去就像是一场掷骰子游戏,家长和学生计算各种几率,毕竟顶尖名校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于也出现了为了名校的胜算,而出现了一些狂热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学区房和补课班,没错,美国教育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伴随着一所高中名声和地位的上扬,往往是狂热的竞争。许多家庭专门举家搬迁到优质的社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花费大力气,花重金下大赌注。有的家长为了获得入学通行证,乐意为学校捐一大笔钱。
学校周围的补课班就像一个新兴工业区一样,在宣传单上这些机构纷纷写着“提高SAT成绩”“1500分保过”“精英”一类的宣传标语。也有不少家长会为孩子额外请家教,周末在家辅导。
此外,在名校的激烈竞争下,还有学生经常在调查哪些科系比较冷门。尽管有的学生对园艺毫无兴趣,但开始考虑选园艺作为主修科目。然而事实上,全美有几千多所大学和学院,很多都各具特色,个别科系并不弱于甚至优于名校。只将目光对准少数的顶尖名校,导致一些学生做出了违背内心意志的畸形选择。
可以看出,这些共同的教育难题也是美国所要面对的。就学生而言,高中学习压力重,睡眠时间少;就家庭而言,教育焦虑也在作怪。最终,我们看到不管在哪里接受教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美教育体制虽然有差异化,但是有很多共性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对孩子而言,过于追求高成绩,可能反而会丧失学习的乐趣。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疏导作用,孩子要努力调整分数与兴趣的平衡,选修自己更热爱的领域,将精力用在更富有激情的地方。
而父母更应该作为一个平衡的调整者,压力小的孩子要适当施加压力,但孩子如果勤奋好学就要适当地疏导压力,进行动态的调整。而在关乎教育投资中,不管是补课班还是举家搬迁,也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如果这一切对孩子来说只是压力,心里想着“我必须为了父母而好好表现”,那或许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每日特供干货
1:长短句原则
写一个短小精辟的句子,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短句放在段首或者段末,也可以揭示主题:
a creature, I eat; a man, I read. Although one action is to meet the primary need of my body and the other is to satisfy the intellectual need of mind, they are in a way quite similar.
PS:在文章第一段(开头)用一长一短,且先长后短;在文章主体部分,要先用一个短句解释主要意思,然后在阐述几个要点的时候采用先短后长的句群形式,定会让主体部分妙笔生辉!文章结尾一般用一长一短就可以了。
2:主题句原则
国有其君,家有其主,文章也要有其主,否则会给人造成“群龙无首”的感觉!相信各位读过一些破烂文学,故意把主体隐藏在文章之内,结果造成我们稀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一定要写一个主题句,放在文章的开头(保险型)或者结尾,让读者一目了然!
PS:隐藏主题句可是要冒险的!
To begin with, you must work hard at your lessons and be fully prepared before the exam(主题句). Without sufficient preparation, you can hardly expect to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3:一二三原则
领导讲话总是第一部分、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第二部分、第一点…,虽然啰嗦但还是条理清楚。考官们看文章也必然要通过这些关键性的“标签”来判定你的文章是否结构清楚,条理自然。破解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下面任何一组的词汇加入到你的几个要点前就清楚了。
1)to begin with, then, furthermore, finally(强烈推荐)
2)to start with, next, in addition, finally(强烈推荐)
3)first and foremost, besides, last but not least(强烈推荐)
4)most important of all, moreover, finally
5)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适用于两点的情况)
6)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ing(适用于两点的情况)
PS:不仅仅在写作中注意,平时说话的时候也应该条理清楚!
4:一二三短语优先原则
写作时,尤其是在考试时,如果使用短语,有两个好处:其一、用短语会使文章增加亮点,如果老师们看到你的文章太简单,看不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短语,必然会看你低一等。相反,如果发现亮点—精彩的短语,那么你的文章定会得高分了。其二、关键时刻思维短路,只有凑字数,怎么办?用短语是一个办法!比如:
I cannot bear it.
可以用短语表达:I cannot put up with it.
I want it.
可以用短语表达:I am looking forward to it.
这样字数明显增加,表达也更准确。
5:多实少虚原则
原因很简单,写文章还是应该写一些实际的东西,不要空话连篇。这就要求一定要多用实词,少用虚词。我这里所说的虚词就是指那些比较大的词。比如我们说一个很好的时候,不应该说nice这样空洞的词,应该使用一些诸如generous, humorous, interesting, smart, gentle, warm-hearted, hospital 之类的形象词。再比如:
走出房间,general的词是:walk out of the room但是小偷走出房间应该说:slip out of the room
小姐走出房间应该说:sail out of the room
小孩走出房间应该说:dance out of the room
老人走出房间应该说:stagger out of the room
所以多用实词,少用虚词,文章将会大放异彩!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