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去美国留学除了托福和SAT这两块敲门砖之外,还需要一些额外的背景材料来证明你的“实力”。大部分读国际班和国际高中的家长和孩子们在进入学校之前都不知道这其中的具体“门道”,于是就给了一些想挣快钱的人机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熟练运用购物心理学技巧“制造”一些所谓的“秘籍”,“内部资料”,或者营造“professional”的格调故弄玄虚来吸引“客户”。于是,很多家长同学在参加了大量以营销为目的的“宣讲会”之后对去美国念本科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相信相同的情节出现在别的行业,很多家长同志们也会付之一笑;然而,整个套路披上教育的外衣之后,一切变得不一样了。我们这一代家长,从物质极大的发展中走过来,有能力送孩子去留学的大部分是赶上了这一波人口红利。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外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加之媒体的宣传,使得很大一部分人直到现在依然保留“月亮还是国外的圆”等妄自菲薄的思想。
笔者之前认识一位在加拿大做博后的小阿姨,至今未婚,2000本科念完出国。在博士毕业后顺利留在了湾区工作,然而不幸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时被裁。丢了工作,又没有身份的她不想回国,毅然去加拿大又念了一个博士,之后便留在了一所不出名的大学做博后,领着微薄的薪水,与四五个小自己十几岁的孩子们合租小木头house,而她的同学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初步财富积累,在各自的领域小有成就。我也是在读书的时候结识到她的。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在思考是留在北美还是回国发展(按现在的生活水平相比,国内并没有比国外差很多,相反因为有很多可以开发的资源,且是中国人为主体人群的地盘,自然无论是创业还是生活都方便很多),但是这位小阿姨却觉得我们的想法不可思议:“在这儿挺好的呀,至少我想洗热水澡就能洗热水澡,在家可没有这么自由。”作为一个在北美呆了15年的女同学,对国内生活的映像还停留在没有热水器阶段,在她的认知里在北美的一个小城市,与5个同学合租一栋年龄超过30岁的老木头房子得生活比在国内的生活要好,由此可见国内生活的变化有多迅速(没有鄙视她的意思,只是借此反映中国发展之迅速)。
目前这种情况就给了留学行业的投机者机会:通过包装,将国外不知名大学或者高中宣传得非常“高大上”,有一些国内私立学校与美国本土不入流机构合作,在国内大肆办国际学校,收取巨额学费赚钱。某种意义上,将国际教育变成一种商品化市场化的运作,有留学意图的家庭被当做目标客户。那熟悉有资本参与的营销方案的我们知道在资金注入市场的时候,鱼目混珠大行其道,在资产的泡沫里,作为客户的我们是不知道谁在裸泳的——只要市场不透明。但是依照逻辑斯蒂曲线,在进入稳定期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不健康发展,抢夺环境资源的。走到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那么市场真相如此悲观,我就只能选择留在国内高考吗?答案当然是辩证的。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影响,宏观来讲各大国家都在积极筹备“过冬”事宜,资金收紧,很多公司的资金链都出现了问题,那些靠融资过日子的企业最先阵亡,相继爆雷,然后购买力下降,实业也出现了问题。近几年比较著名的“泛亚危机”,P2P爆雷,校园贷惹出命案,骗贷的,保险公司骗合同的事件在国内已经不是新鲜事,仿佛明天又爆出哪家大公司被约谈,剧情反转的事情只能吸引人们短期的注意力了。这些事情说明,如果通过高考读大学毕业留在国内也很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利伯曼曾经表达过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动力在于“中产阶级的返贫”,笔者认为,这一点在现在中国正在发生。有一篇博文(https://www.moer.cn/articleDetails.htm?articleId=293796)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读,本人比较认同他的观点。那么是不是我们对于这股裹挟我们走向新时代的泡沫中去的洪流无能为力呢?个人认为对于群体而言如此,但是个体也不是毫无办法,但是这就需要你对你即将要踏入的领域做充足的前期调查,借助他人的经验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了。
对于子女教育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做决定之前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 我的孩子现在的学习情况大约出于什么水平?
这一点是衡量出国读本科性价比高不高的第一步。
对于常年处于学术活动班的孩子而言,随手在班级里搜罗一下,便会发现很多大学专业教材。我们那个年代是直接使用北大的高数,分析数学教材来学习微积分知识,基本在高一阶段就会读完高数,大学普通物理学或者费恩曼讲义,而现在国内参加奥林匹克学术活动的同学已经对高数不屑一顾了,直接上代数学引论,矩阵论之类的知识。这些孩子脑子灵活,有自己的态度观点,在高中的知识积累已经超过了很多大学生,遑论美国大部分大学了。
这一些优秀的同学个人是不建议本科留学的,因为国外大部分学校,包括top30或者排名更靠前的学校的进度都比他们吸收的慢,且能与之交流的同龄人大多是国人。加上他们大部分是没有光鲜亮丽的活动科研背景,除了学术成绩(国内学术活动九死一生,比刷一个国外的奖项难多了,国外同等级别的学术活动难度大约跟国内的初赛难度相当,而在这场学术活动中拿到奖牌的容易度如同国内初赛进省赛,总之,按难度划分,刷国外学术活动奖项的难度比国内学术活动奖项的难度低一级,一般国内的学术活动学生是不愿意参加的),花样背景写不出来很多,那这样在申请材料上就逊色一筹,申请不上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学校(能匹配他们的也没几所,全球招生人数还不如北大一个学院)。那我认为这些学生最合适的出路是在国内读本科,刷一些学术背景,鞭策自己,提升自己,最好发表一些SCI论文或者专利,方便研究生申请一个好的学校,跟一个业内大牛做导师,开启开挂的人生旅途。
然而优秀者毕竟是极少数,那么普通孩子怎么办呢?本科留学可以一试。特别是那些中不溜秋,搁普通班能上前十,或者普通高中能上前十,但是跟省级重点班没法比的(也就是能上个不出名的一本,或者二本学校一本专业)的孩子,可能可以通过后期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升背景,申请到一个世界排名还不错的学校。通过学校的国际声誉来变相提升自己的本科背景。
不过现在做企业的人都不是傻子,具体留学是什么情况那些归国员工什么表现他们心里是有一把尺的,你说自己是全美top30毕业的优秀本科生,有时候不见得有清华北大的毕业证好使(可能MIT,斯坦福也好使,然而今年这两间学校都没有ED任何大陆在读学生,就算有,往年也是个位数,奉劝大部分同学不要抱有幻想了)。然而不管怎么说,都比不出名一本,或者二本学校强不是?这就是田忌赛马的运用。我们留学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并不是为了追逐国外的生活,否则身为00后的孩子,他们会后悔的。
第二, 去国外读书,我需要哪些背景算是好的背景,能帮助我的孩子录取呢?
这个问题可就是一个大问题了。首先需要硬成绩的英国学校先不说,英联邦国家留学相对容易,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英国美国低(别看世界排名,这是白人社会的排名,就像国内新疆大学也是985/211一样,您认为它能同同样身为985/211的清北复旦交大中科大比吗?显然不能,有时候排名还是要考虑到地缘因素,给与一定的人情分),这个也不在讨论范围内。
我们看看山姆大叔们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强调最多的就是“special”。当然这个special不是盲目的标新立异,它是建立在孩子对自己的了解之上的,需要拥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他们所谓的“critical thinking”。通俗一点来说,在我的理解力,这属于我们中国人所谓的“见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都能增长见识,提升我们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感知能力。所谓“天分不够,见识来凑”是也。
天分是先天带来的,在欧美的教育体系下,有天分的孩子很容易有见识,但是对于踏实干活的中国人而言,特别是通过读书来实现阶级跨越的贫困生而言,天分并不那么容易跟见识凑在一起,更多的时候这群人的见识增长主要实现在大学本科期间。但是白人们可不理解这些,他们躺在工业革命的积累上安稳过了一两百年,已经很难想象吃苦耐劳是什么东西了。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展示的是我们孩子的“见识”。那这个东西可比天分来得要轻松: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培养。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向committee们展示“我是一个有想法并且愿意为之,也曾经为之实践努力的人”即可。这就是所有申请材料的中心,紧扣这个中心来准备,相信在收获一枚名校offer的同时,孩子也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见识”的孩子。
第三, 我的家庭经济状况允许我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孩子出国呢?
家里有矿的就随意了,毕竟有重来的机会,但是对于众多中产阶级而言,钱在某种意义上是个大问题。怎么让钱花在刀刃上,在我经济允许以及孩子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内让他得到我想让他得到的呢?那这个也不是我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但是希望我下面说的内容能给大家一些寻求最优解的方案。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整个世界必然是以“二八定律”或者更极端的比例存在的。
那么真正留过学,也知道其中精髓的人不多,而这些人不可能都在国际教育行业。那么,言外之意就是,如同各行各业一样,不管是学校还是机构或者是老师,都是良少莠多的。而且,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那些好的资源不缺人追捧(除了年轻的start-ups,但是这就跟投资一样,不知道结果),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会忧愁如何做销售的问题,基本能保证产品质量(教学质量)即可。
而且现在大家都知道做在线营销有很多途径去提升SEO排名(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网站排名),所以你很有可能在论坛里看到的帖子都是水军,这就跟淘宝刷好评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全国有名的那几所学校,绝大部分学校的孩子是需要补习的。甚至有一些打着XX创院院长,XX著名大学少年班的名头做宣传收取巨额学费的学校详细八一八的话都能看到一些猫腻(附2015年深圳国际学校风波新闻类博文一篇,详情可自行阅读 http://bbs.szhome.com/580-580050-detail-172777048.html)。可以提醒一下相关同学查一下自己的学籍是否真的注册了,貌似又要收注册费了,然而AP school的牌没申请下来,MYP的牌也没有(看看校园环境和设施,IB的牌估计申不下来了),却整天打着AP school和MYP候选学校的名义招生,挂羊头卖狗肉。当然好学校竞争压力大,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那么除了念一个中不溜秋的国际学校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笔者认为比较省钱也比较扎实的做法是在普高先读一年,好好学习基本知识,因为AP考试或者A-level考试(当然,因为A-level school会稍微正规一点,所以去英国的话直接去A-level school会更大众化一点)里面的考点很多与国内考试重叠,而国际学校竞争压力小,学习扎实程度不如在普高的学生。在这期间可以准备托福考试。
接着在高二的时候申请脱产,去找熟悉的老师,或者机构,或者家长自己有能力的可以辅导孩子学习相关考试的备考知识,在高二刷标准化考试,准备背景材料一直到高三上学期申请。这样,对于大部分留美本科生而言省下了大笔国际学校学费,也多了充足的时间备考(如果学校太差,很多孩子周一到周五在学校无所事事,光指望周末学习,是没有效果的,恕我直言,高一开始准备留学,时间是很紧迫的)。
第四, 那么如何准备我孩子的背景呢?
背景的准备是要根据将来大致上要申请的专业来制定的,比如参加学术活动的科目,AP考试,SAT2考试的科目,小发明小科研是否要做,做什么活动等。那这些可以提前开始筹划。很多机构做留学规划都是有一张大同小异的表,问一些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问题,然后根据孩子的回答匹配专业。可是,这有一个问题:很多时候由于国内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脱节(相信我,很多高中老师都不知道某些专业是干嘛的),使得很多孩子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懵懵懂懂,模棱两可,大部分状况是“A跟B都可以吧”。
从这个角度来启发孩子选专业,在我看来太仓促。孩子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爱好可以发展成什么专业或者职业,也由于世界变化太快,占世界主导地位的人群并不十分了解专业行情。其实有些爱好在家长看来是浪费时间,然而却是可以发展成为专业的,还是一句话,时代变化太快,我们很多时候赶不上,但是不能因为自己赶不上就否定孩子,最典型的事业就是“电竞”。在古代,科学也被视为不务正业,但是发展到今天却成了中坚力量。
专业背景开发的过程,我认为一个了解孩子的好老师是必不可少的。他在与孩子朝夕相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不容易看到的优点以及启发式发展兴趣点。一个好的老师,必定要有循循善诱的能力帮助孩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共同进步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不是问一答的量产表格能完成的。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