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上民办教育圈,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帖子,“在协和先锋班读书是怎样的体验?”“协和先锋课程好在哪里?“
说起“协和系“,大家都不陌生,协和教育集团堪称国内最老牌的民办教育集团,已有25年办学历史,覆盖小学至高中,包括9所校区和众多幼儿园;同时,协和双语学校,也是国内最早探索融合教育的民办学校之一。
协和双语浦东校区
而在分享帖和家长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先锋班、先锋课程“,几乎是协和系最耀眼的名片。
它由原英国皇家督学、协和教育集团总督学顾问Trevor Higgin bottom老先生担任总设计,从诞生之初,就在家长眼中充满吸引力:学生可以拥有两条升学路径,既能进入本土高中参加高考,也能无缝衔接国际高中课程。
那么,协和先锋课程,究竟有哪些优势?外滩君采访两位具体负责课程设计老师秦秋和Jane Alston,请她们聊一聊先锋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融合之道”。
没有哪一种教育体系是完美的,每一种体系都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及对应的课程体系。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教育更关注细节,强调学术的严谨性;西方更注重课堂学习的真实性、灵活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教育的发展,我们已逐渐达成共识:国际教育并不等同于西方教育。唯有“两条腿走路”,融合两种教育体系的精髓,才是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
因此,先锋融合课程,兼顾国家教学大纲和西方灵活的教学策略,从过去简单的“物理性叠加”,到如今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让走出校门的孩子,不仅有传统文化认同、双语交流能力,还具备创新能力、审辩性思维、协同合作、领导沟通等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
先锋课程的“融合门道”
两种语言授课已经是所有双语学校的“标配”,但是每个学校又有着不同的“双语融合门道”。可能是“中外教育融合最佳典范”的先锋课程,究竟有哪些特色?
1、“一中一外”深度合作
总体来说,协和融合课程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人文、艺术、体育、社会科学等素养课程,以及丰富的个性化课程。
其中,中文学习,完全由中文老师单独授课,为了进一步加强母语学习,还会设计很多中国文化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增添更多“母语元素”,促进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
数学,则每周设计一节课,由中外方老师共同授课。虽然数学是我们的强势科目,但是为学生扫清数学术语的英文表达,熟悉国外数学学习和考查方式,对未来的国际课程学习很有必要;
此外,音乐、美术、体育、人文等所有素养类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就是“一中一外”两位老师共同授课,提供浸润式的双语环境,以及国际化视野。
2、小学阶段引入“人文社会科学”
在中国传统小学阶段,缺失的地理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却是西方国家的必修课。而融合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将这一人文社会学科,引入小学教育阶段。
“西方小朋友可能很小就有地理、历史相关知识的储备,比如,他们会画各种各样的地图,小到学校、社区地图,大到国家、世界地图,而同龄的中国孩子可能还不会看地图。”秦秋相信,中国学生所欠缺的社会科学知识与技能,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协和的人文社会课堂上,会由中方老师基于所在社区、城市、国家的地理情况,设计课程内容;而西方老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串联成几大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
3、三种英语课堂形式
在协和的融合课程体系中,有三种形式的英语课堂: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英语课,由中方老师单独上课,侧重于语法、单词的学习;
第二类是沉浸式母语教学,由外方老师单独上课,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氛围,并着重对阅读、写作、口语进行提升。
第三类是中外方老师共同上课,不仅有基础语言的学习,也有基于阅读和写作的拓展学习,在提供一种接近母语学习方式的同时,又能提供中文辅助,加深印象。
4、特色阅读课程
在阅读方面,融合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热爱阅读的独立阅读者”。其中,无锡校区首创的中英文分级阅读课程,成为融合课程的又一亮点,在协和各校区推广。
关于阅读分级教学,协和的经验是,不仅将阅读作为一门体系课程,而且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给到不同的阅读材料和任务。(具体如何实施,以后我们会出一篇文章具体介绍)
“读写不分家”,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鉴别什么是好文章,并在模仿中学习写作。所以,协和的阅读课程,还会依据阅读文本类型,设置由低级到高级的写作训练。
比如,故事类文本阅读课上,从“用阅读材料中的形容词来造句”,到“仿写你喜欢的某个段落”,再到 “写一篇文章,描述你喜欢的故事人物,阐述他在故事中起到什么作用”,进行不断升级的写作训练。
学校的自由阅读区
“如果不能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阅读一定是盲目而低效的。”在亲子阅读方面,Jane对家长提出几点小建议:
首先,家校是一个学习社区,作为一个有心的家长,关注的不是学校有多少外教,而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以及不同阶段的学生,要达到怎样的阅读能力。
其次,家长可以跟学校保持一致,利用阅读导读任务手册,了解孩子最近读了什么,以及学校正在教的阅读策略。可以将阅读课上的提问方式,运用到亲子阅读提问中。
此外,还要会利用学校的阅读资源,请阅读老师根据孩子目前的阅读水平,推荐相关书目做补充。如果学校统一购买了在线阅读系统,父母不妨登陆孩子的账号,加入在线亲子阅读。比如,协和家长可以利用学校引入的蓝思测评,对孩子的英文、阅读兴趣进行一个初步的测试,然后获得一份适合的书单。
学生、家长、老师,需要面对的挑战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必须是一套打包好的,老师可以拿起就用的详细材料;但是先锋融合课程,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融合教材、教案。那么,它的融合性质,何处体现?
据了解,在协和双语,核心学科需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而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社会科学等学科则有一套课程标准,阐述不同年级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遵守这两套课程标准的同时,各个校区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样一来,那些有经验和想法的老师,将有更大的教学灵活度。同时,它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学生在做生物探究活动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中,已经不再是跟着教科书走、填鸭式听课,也不是“一刀切”的教学评价;
而是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鼓励每个孩子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业表现和发展。对学生来说,他们必须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知道为自己负责,为未来负责。
2、家长需要参与其中
深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家长,对新的教育模式还不太适应,“没有教科书提供,我怎么辅导孩子,怎么预习和复习?”
如今,家长需要适应这样一种“新常态”:你的孩子,可能课堂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项目,有些学科甚至没有书本;为了融入孩子的学习,你可能需要了解学校给到的项目方案;你为孩子提供辅导的方式,可能是参与孩子的项目学习,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流程… …
3、老师成为引领者和支持者
毋庸置疑,融合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最大的挑战。在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大方向的引领者和支持者。他们不仅需要参与跨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还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既然融合课程,有先进的教学方式,为什么它没有像很多国际课程那样,由班主任老师承担低年级段的全科教学,而是依然采用传统的分科教学?
做过10年全科老师的秦秋认为,“全科教学的好处是,班主任能跟学生亲密接触,充分了解学生;但是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科教学更能让每位老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深耕。若中外方教师合作教学,还能互相观摩,取长补短。”
超前学习,并不能给面试加分
先锋融合课程在具体落地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外滩君采访了浦东校区的国内融合小学部主任邱晨。
在校区层面,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中外方老师的磨合与协作问题。
在磨合之初,首先要保证老师对中国教学大纲的认同。他认为,对于中方老师来说,这个问题不大。而对于西方老师来说,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并没有什么标准大纲。因此,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变成他们能理解的内容,求同存异,寻找共通的目标和方向。
此外,合作教学过程中,还有多细节需要摸索,比如“具体怎么分配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一方在讲课时,另一方要提供怎样的帮助?要做哪些课前准备?”
针对这些方面,校区不会规定具体的合作模式和标准,而是由每位老师根据擅长的方向,合理安排教学。比如,在教立体图形的课堂上,如果西方老师有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则由西方老师主讲,中方老师做课堂辅助,并负责计算部分。
融合课程在实现“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外界也会有这样的疑问:“既能适应国内高中课程,也能衔接国际课程,这是否意味着,学生需要承担双倍的学习强度和压力?”
“实践下来,学生并没有这样的压力。”邱老师表示,融合课程,并非东西方两种课程的叠加,而是借助更多样化的国际教学方式,在遵循中国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实现更愉快自主地学习。
比如,学校借鉴美国很流行的STEM课程,打造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实践性。中外学生组团,设计为期一个月的“制作3D打印环保小车”的活动,比赛谁的小车跑得更快更远。通过这个项目,了解电池成分、测量角度,学习理化知识;培养动手技能,将知识灵活运用;中外团队配合,提升语言表达、合作沟通能力。
而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同样如此。这门学科包含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知识,看似要学的内容很多,但是学校会设计一个家庭人口迁移的调查项目,让学生了解所在家庭几代人的迁移情况,在一场有趣的家庭历史回溯中,兴趣盎然地了解各方面知识。
学生在做实验探究
作为校区小学部主任,邱晨经历了很多场招生面试,也见到过太多怕孩子输在幼升小起跑线的家长。
他提醒家长:“民办学校招生,不止看学生,还看家长;但是并非挑地位高、学历高的家长,而是看家长是否和学校拥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在孩子成长中形成家校间的合力。”而学校所青睐的家长,应该是这样的:
1、培养学习能力,而非提前学习
经常有孩子面试时表现很突出,入学后却表现平平,后劲不足,因为他们出色的面试表现,来自于“超前学习”。
这样的“超前学习”并不能给面试加分。相比较孩子看似拔尖的英语水平和知识储备,学校更看重的是学习能力。毕竟,知识内容在入学后很快就可以赶上;而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却是未来能否适应在校学习,迎来突飞猛进的关键。
况且,孩子有没有提前补习,招生老师几乎能一眼分辨。“当你问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像机器人一样,模式化呆板地回答,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思考,很可能是灌输训练的结果。”
2、认同学校的培养理念
在与家长面谈时,学校会了解家庭对教育的期待,对学校培养理念的认同程度。希望家长不要盲目地追逐热门学校,而是先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斟酌自己对孩子的培养需求。
其实,无论东西方教育,都有着相似的核心培养目标,比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作为家长,更要认同“追求国际视野、有全球素养的世界公民,而非片面追求成绩和评价”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培养出懂得互相尊重,能在不同的文化里合作,成为具备探究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