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位前留美本科学生
转专业的经历
步入大学前
我在国内就读的是国际学校,高中阶段学校提供的是剑桥高中课程A-Level,那会儿并没有专业选择的概念,只是觉得哪个有趣、特别感兴趣就选哪个。申请是通过留学中介的,当时自诩理科成绩还过得去,加上丰富的社团活动,各类学生会项目,在申请上了加州的一所大学 后,凭借兴趣选择了当时就比较时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Computer Science)。但即使定了这个方向,没想到还是会有很多不知道的未来等着我,更没有想到过自己在大学四年会转两次专业。
现在回想起来,不管是留学中介老师还是我本人,对于所选的专业的认知都非常浅薄,在去美国前,并没有认真的了解所选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所针对的未来就业方向。其次,高中那会儿学校提供的A-Level课程以理科为主,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几乎没有A-level的文科课程提供。虽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理科课程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容易得到高分,但却缺失了对国外课程体系中文史类课程的了解过程,也就少了对自我兴趣全面发掘的机会。于是本科期间,转专业成为自我反思的一个经历,过程,和契机。
在大学期间
当我抵达美国,步入大学,走进课堂,从第一节编程课开始,突然蒙圈了!
CS的专业课从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 (高中读书的大学预科课程学分因为可以直接置换大学学分,所以我当时是属于直录情况) ,课程计划基本每学期三门专业课,到upper阶段过后就是每学期平均四门专业课。学习的密度较为紧张。
记得第一节课就是python语言,令我陷入了迷茫。编程?代码?这是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在课堂上和作业时,明显的感到吃力和跟不上,几乎对自己的智商和能力都开始怀疑。课后问同班同学才发现,虽然高中都没有开过类似课程,但很多同学因为了解专业方向,都提前买书自学编程做了准备。
这个期间我不停的看书,问同学,问助教,问教授。然而这样的帮助总是短暂的。在升到大二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不拼尽全力的话成绩和分数太容易落下,于是为了不妨碍毕业,我直接去找了专业部门的adviser,沟通了我的情况,并寻求建议。当时adviser了解我的情况后,跟我一起过了遍我现在的专业和选修课的完成度,以及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些理科科目的完成度较多,再结合一些选修课的完成度,发现能匹配数学系的要求。在对还需要完成的专业的计算,和“学分利用率最大化”两种选择对比下,adviser表示,如果选择放弃CS专业的话,可以选择数学系的专业。这样子就能保证多数课程不浪费,时间不会拖长并且能顺利毕业。
于是我从现有的理科成绩出发,去找了数学系寻求转专业的咨询。在了解数学专业的课程要求,并且和自己所学科目的课程比对后,我决定保守一点完成可以完成的理论数学专业(Theoretical Mathematics),保证毕业。
这个过程大概如下:首先是学生和各部门交流情况,表达自己对于转专业原因和状况。每个专业不一样,于是每个专业能否成功毕业的要求也不一样,往往在专业课之外,还有各种选修课和通识课程General Education(GE)。 一般adviser会认真负责的把现在学生已经所学的专业分数和要求、未来可能更换的新专业分数和要求,做一个比对。然后让学生理解到,除了专业课外,如果确定转专业,哪些GE是不用上的、哪些专业课是必须上的、哪些其他的GE或者选修课是还要再额外上的。如此下来做完比对,学生对于每个学期能上多少门课,接下来会上哪方面的课,还有多少课时能完成结业,都会有一个很明朗的概念。
我的大学是三个学期一学年(不包含summer的情况下),在这个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接下来要选什么课和学什么课。在这个阶段,我在选修课的范围内体验了各色各样的人文和艺术课程,比如戏剧课、语言课、哲学课、宗教课等。这些课程对我的影响颇深,像是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在这之前,学习更像是完成任务,转完一次专业后再加上接触到这些课程,从而促使我开始对身处的世界、环境、包括自我的各方面反思。
也同样是在这个时期吧,当转到数学专业并从大二升到大三后,因为学分和各个专业课程量的原因,已经有经济等其它专业的同学基本快完成学分,有的开始找实习,有的开始准备申请研究生,留学生中则有的开始收拾回国。透过他们,我意识到自己也已经站在了毕业、择业、未来展望的路口上。于是开始愈加频繁的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1 | 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是为了准时毕业拿个文凭,还是学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有意向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2 | 我想从大学获得什么?自己是不是在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
3 | 能否顺利毕业、毕业后又要前往什么样的地方? |
回想自己之前的学习生活,编程并不完全适合我的性格,它对我来说更像一个需要学习的技能而不是自己想投入一辈子的方向,客观上来说学到后面对我不仅很累而且担忧能否毕业。数学专业,算是作为中国学生的优势,然而无论是数学研究和统计学都令我提不起兴趣,对未来的就业更是一片迷茫。回过头来,我好像对戏剧、人文文化等,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不仅想知道更多,想了解更多,更似乎能从对认知世界里感到自我满足。斟酌再三,并在和家里讨论后,我决定再一次申请转换专业,并找到一个比较符合自己想法,也满足学科要求的专业:国际关系。大三后期进入新的专业后,因为定位准确又完全符合自己兴趣,课程数量进度和GPA都直接提升了上去,不仅在四年内准时毕业,也为后面的硕士阶段申请打下了基础。
个人总结
从理科到文科,这样的转变没法想象,但过程和选择确实极为重要。在进入文科专业后,通过各类的课程,我寻找到自己所期望学习的东西。在学习中,满足自己,改进自己,对自己和社会,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反思。当回过头来看的时候,虽然当中绕了些路,但觉得这样的过程很值得,最后的选择也是对的。美国大学的灵活性,从转专业的尊重上就能体现。周围的很多同学不管是留学生还是本地学生都在大二大三期间转了专业,从编程到数学,从经济到统计,从物理到商科等等。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就似处在一个小型社会里,历经一个自我反思,自我认知到认可,再到自我成长的探索过程。对专业的选择,往往也涉及到对未来的展望。转专业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学读完,仍不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
从技术方面讲,每次转完专业,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的合理安排。首先算好还剩下多少门课需要完成,之后再看还有多少GE的课需要满足。排好自己接下来一系列课程的安排,最后看是否最终四年加起来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
每次转换专业,都是在自我认知后的一种重新选择。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