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
赵宾是香港UWC(93-95)的毕业生,现任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董事,同时也是公益组织支教中国2.0的创始团队成员和理事。之前还担任过国际性企业全球法务总监。目前他正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预计今后将全职投入教育事业。今期转载复旦大学“社会创新与设计思维”课程的同学对赵宾的采访,赵宾在总结自己投入公益教育的经历时,特别欣慰地感到,教育在赋能孩子的同时,也赋能了当地的老师、校长们。并在当地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支教中国2.0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远程支教公益组织。以互联网+教育为基础,运用远程视频授课的方式,跨越了距离上的障碍,旨在给予农村小学生更有质量的陪伴教育,为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均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支教中国2.0的创始团队成员和理事赵宾
一. 弥补20年前的遗憾
说起为什么会做“支教中国2.0”,赵宾说起了自己大学时代的一次支教经历。
在结束一周的支教之后,当地小朋友总会满怀期待地问他:“哥哥你什么时候再回来?”每当这个时候,赵宾总会语塞,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支教模式。尽管他本人学的是IT和法律,但他始终心系农村的孩子们,从未忘记20多年前孩子们问他的那个问题。
因此当支教中国2.0的创始人顾思毅在四年前找到他并告知了自己打算做远程支教的想法时,一拍即合,随即就开始了“战斗”。在初期团队中,赵宾发挥自己的强项,主要负责募款和外联的工作。
二. 做可持续的公益
正如赵宾始终强调的那样,社会创新最难的部分就在于如何实现“从0到1”,远程支教就是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是因为认同同一种想法和理念走到了一起,但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长什么样,也没有人知道它会对中国的农村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因此,团队在项目初期遇到了不少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于资金的匮乏,另一方面来自他人的不信任。赵宾说人们倾向于“为眼泪买单”,也就是说,人们如果看到的是农村破旧的桌椅和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就会更有恻隐之心进行捐款。
但事实上,随着希望工程的推进和政府自2010年起推行的“校校通”政策——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大幅度改善,落后的反而是易被人忽视的“软件设施”,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在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和课程设置的单一,比如绝大多数孩子们从未上过美术、音乐等素质类课程。为了募款,赵宾问遍了身边的朋友,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这样一个具有前瞻性,能看到未来教育长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曾经一同支教过的大学同学,并获得了能够搭建第一个远程教室的款项,解决了资金问题。
在实际的落地过程中,赵宾讲到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片段。
在最开始来到甘肃平凉的时候,当地政府的态度十分顾虑,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们会给当地的学校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当他们通过网络联通了一名远在菲律宾的外教,并亲眼见证了这名外教和15名从未接触过英语的三年级孩子全程无障碍互动时,当地的校长和政府官员们都“傻眼”了。在实地看到了支教2.0的项目运作模式之后,平凉政府、团委等开始大力支持他们工作。
所以,赵宾在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时,始终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先把东西做出来”,当人们看到了你的想法怎样付诸实践,这件事自然就会变得更有说服力。
其实支教中国2.0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改变了当地校长的心态。因为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关注,校长变得更加有自信了,他不仅在自己的学校搭建了远程教室,也在周边学校有需要时,帮助他们解决搭建网络等技术问题。如此一来,也省去了支教2.0的工作人员来回奔波。教育在赋能孩子的同时,也赋能了当地的老师、校长们,在当地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比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陪伴与成长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实时支教这一模式时,赵宾说他相信教育不只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在于人与人的互动,相互激发潜能。
因此,他们放弃了更轻松的“录屏”模式,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招募、培训能够实时给孩子上课的老师。在他看来教育也不只是个体的事情,更需要营造一种“社群环境”——就支教中国2.0而言,这种社群环境就是由线上的志愿者老师、线下的当地学校老师和上课的学生所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学习氛围。
相比于知识的灌输,如何激发孩子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世界的好奇才是支教中国2.0更在乎的事。因此对于志愿者的考核,他们也不是一味地强调教授知识的数量,而是更注重志愿者是否能够激励孩子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一些留守儿童而言,如何培养他们的自信和阳光也是支教2.0努力的方向。
当然,赵宾也大方地承认了远程支教的不足,这一模式最明显的劣势莫过于师生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但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任何模式都有利有弊,尽管牺牲了当面的互动机会,但也正是因为有了相对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普及的宽带网络,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小儿童接触到音乐、美术等素质类课程,开拓眼界,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得以跨越时空的障碍成为一名志愿者,关注并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志愿者们的这种由内而外的、自发的教育热诚也是支教2.0最宝贵的财富。正如赵宾身上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公益的人都有一种“情怀”,都希望这个社会能变得更美好。
公益精神的代代相传
作为UWC的校友及校董,赵宾(Wesley)的公益行动感染并影响了常熟UWC的学生,他们积极投身远程支教的工作,或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参与公益。比如,一位在常熟做支教2.0的志愿者的同学,去了加拿大UWC后, 又带动在北美的一些中国学生继续进行网上支教。(天涯共此时;跨越两所UWC的线上支教经历|我在UWC的故事)
加拿大UWC学生在上网上英语课程
一位学生志愿者说:“在加入支教2.0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在高中时期以老师的身份陪伴一群学生成长。在这三年的远程教育旅程中,我逐渐发现这块屏幕之间所承载的力量之大——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跨越千里的交流,更是一周一会的约定与责任、课程体系设计的统筹与规划、循序渐进的总结与反思……我十分幸运能加入远程教育这个大家庭,见证腼腆的学生们变得积极而热情,自己也愈发自信地分享经历传授知识。感谢Wesley和团队老师们建造起这座屏幕间的桥梁,让这一切都成为可能。”(小小屏幕承载的责任)
——余泳乐
常熟UWC学生担任支教2.0的网课老师
一位帮助支教中国做翻译工作的同学说“在帮Wesley进行翻译之前,对支教2.0只有模糊的概念。帮助Wesley翻译着乌拉圭志愿者的体验经历,我如同亲历者般一下子加深了对远程教育的理解,也感受到了Wesley投入其中的热情与精力。这份体验报告也许会为一些已投身于远程教育事业的志愿者解惑,也许会引领更多的人理解这个正在逐渐壮大和发展的公益事业。想到这些便为自己能做出的这一小部分努力而心怀感激。”
——秦星语
此文关于赵宾的文案、采访:沈蓓雯,复旦大学
编辑:袁源,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