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江苏省2025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选拔工作已正式启动。该计划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旨在选拔并培养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基础。
“中学生英才计划”全称为“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自2013年实施以来,已累计培养1.1万余名优秀中学生。2025年江苏省计划选拔约150名高一学生参与培养,采用“名师带高徒”的培养模式,在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与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活动。
入选学生将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五个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接受培养,通过体验科研过程、感受名师魅力,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该计划不仅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也探索了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2025年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选拔工作已制定详细时间表和流程,确保选拔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培养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负责推荐高水平科技工作者担任英才导师。导师需在“中学生英才计划”网络工作平台提交个人简介、培养要求等相关信息,经高校审核后确定最终名单。全省共确定约30位导师,每位导师培养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
全省30所参与中学可推荐符合条件的高一学生报名。学生需满足品学兼优、学有余力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等基本条件,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网络工作平台注册申报并选择意向导师。中学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申报学生资格。
特别政策:在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全国联赛(江苏赛区)中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学生,可不占用学校推荐名额,免于学科潜质测试,直接入围面试。相关证明材料由中学汇总后统一发送至指定邮箱。
通过初审的学生需参加学科潜质测试,采用全国统一试题,以网络在线答题形式进行。测试由各参与中学集中组织,全程录像监控,确保考试公平性。测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创新潜质。
通过学科潜质测试的学生将进入面试环节,由培养高校组织导师进行分组面试。面试将综合考察学生的使命意识、科学兴趣、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素质。面试学生与最终入选学生比例不低于3:1,确保选拔的竞争性和公平性。
最终入选学生将参加拜师仪式,与导师、中学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明确培养目标和参与要求。仪式上将建立导师、学生和中学指导教师的联系对接机制,为后续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2025年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共确定30所参与中学,推荐名额总计570人。各市参与中学及推荐名额如下:
南京市7所中学共获得175个推荐名额,包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金陵中学等知名中学。其他城市如无锡市有3所中学共50个名额,徐州市1所中学25个名额,常州市2所中学25个名额,苏州市4所中学85个名额,南通市2所中学40个名额,连云港市1所中学20个名额,淮安市2所中学25个名额,盐城市2所中学25个名额,扬州市1所中学20个名额,镇江市1所中学25个名额,泰州市2所中学25个名额,宿迁市2所中学30个名额。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高含金量的科研赛事】
想基于孩子的兴趣定制学术规划方案
那就快来扫码私信小师姐了解吧!
“中学生英才计划”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色:
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际情况制定专属培养计划,师生共同实施。
科研实践导向: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体验真实的科研过程,培养科研能力。
综合评价体系: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初期评价、中期评价和年终评价,全面考察学生成长。
交流拓展平台:组织冬令营、夏令营、野外科学考察等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实施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该计划为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提供了早期发现和培养的渠道,避免了“埋没天才”的现象。其次,通过高校与中学的紧密合作,促进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再次,该计划营造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具有示范作用。最后,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该计划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人才支撑。
2025年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选拔工作已全面展开,欢迎符合条件的优秀高一学生积极申报,抓住与科学家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开启科学探索之旅。
以上就是关于【通知!2025年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选拔工作全面启动!】的解答,如需了解学校/赛事/课程动态,可至翰林教育官网获取更多信息。
往期文章阅读推荐:
2025年HiMCM竞赛关键日期公布!附参赛指南与备赛建议!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