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经进入最后一个月倒计时了,除了正在为明年1月份AMC8比赛全力备战的学生之外,也有不少先知先觉的家长已经在为孩子规划26年的数学学习节奏了。
数学怎么学、竞赛怎么打?
学霸如何施展才华、普娃如何弯道超车?
昨天,小林和翰林的一位金牌导师做了一场“聊天”,这场聊天源于这位导师闲聊时说的一句话:
“我带的高龄学生中,低龄学过竞赛的和没学过竞赛比,思维差距真的太大了。”
说这句话的就是翰林数学学科金牌导师——郭勉之老师!
● 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国际教育行业已有六年多工作经验,累计授课时长超过9000小时。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以及各类竞赛获奖证,AMC官方授予优秀教练证书,AP官方认证教师。
●美国AMC12/10/8竞赛学生进复赛以及获奖率平均超过65%。
2023年,郭老师有近30个学生晋级AIME,基本都是前5%或1%,获奖率超过70%,可以说真的是拿奖拿到手软。
然而有趣的是,郭老师说这些拿奖的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天赋异禀,甚至她曾经带过的众多获奖选手中,有些还曾经是班里的“倒数”。
拿奖的学生都有哪些特质?
她是如何让学生实现“逆袭”的?
为什么她如此看重低龄段的竞赛学习经验?
小林和郭老师谈了1个半小时,以下这些干货你千万不能错过。
北大才女到“教书匠”
她有什么数学学习秘诀
Q、您是北大毕业的,当时读的是什么专业?
为什么后来选择当老师呢?
当时读的是芯片和微电子专业,不过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对老师这行很向往。
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遇到了好的数学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因为我的数学成绩好,同学都愿意课间来问我题目,我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可能从那时就种下了当老师的种子了吧。
Q、您刚刚说到以前上学的时候数学就很好,那你当时有什么学习的“窍门”吗?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窍门,我觉得一是自己问自己“学的这个东西能怎么用”,自己想办法去找更多应用的场景;二是我总是喜欢琢磨有没有更简单更巧妙的办法,觉得不够简洁我会再找。其实在做这两件事儿的过程中数学会给我带来很大的乐趣。
Q、您是从体制内体系一路学上来的,现在教的都是国际学校的孩子,感觉体制外的孩子学数学有什么不同吗?
其实学习的方法倒没有很大区别,但是体制外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经常会问我类似“老师,学三角函数只能用来做题吗?”这样的问题。
双曲函数
所以我在课上一般会稍稍拓展一下,跟他们将一些补充知识,比如说双曲函数看上去很抽象,我会向他们介绍说“达芬奇创作《抱银鼠的女子》这幅画的时候,为了能让人物脖子上的项链曲线更真实,请教了当时的数学家,后来雅各布等数学家最终研究出了双曲函数的
coshx,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达芬奇名作《抱银鼠的女子》
故事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知道所学的内容原来是跟实际生活有关联的,自然也会更主动去学。
“逆袭拿奖如喝水”
金牌教练说天赋没那么重要
Q、我们经常说数学是很看天赋的学科,甚至很多家长觉得打竞赛就是拼天赋,你带过这么多学生,同意这个观点吗?
其实我觉得,大部分我们熟悉的竞赛都还没到谈论天赋的地步,尤其是低龄阶段的竞赛。比如AMC8这样的比赛,普通天赋拿1%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难,靠努力完全可以达成。
而且我觉得,竞赛的作用不仅仅是拿个奖,它是很好的促进数学学习的手段。
我自己带的第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这个孩子来的时候数学成绩在班级靠后,但其实孩子学习的意愿还是很强的。我就带着他一点一点地补漏洞,慢慢地他逐渐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了,说要参加澳洲AMC的竞赛 ,而且通过短期学习就拿下了3等奖。并且他发现同班那些成绩平时比他好很多的同学甚至都拿不到奖,信心马上就上来了,接下去的课内学习也比以前更顺了。
Q、这样的案例是个案还是普适情况?
像这样的例子,我觉得我手头至少有近40%是这样的,真的不是什么个案。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只要他们意识到“其实我还不错”,主动性一上来,成绩上得就非常快,打竞赛出成绩也不是什么奢望了。
Q、那我挺好奇,你是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普通学生拿到想要的竞赛结果呢?
我觉得大家可以把打竞赛理解为爬山,你想一想,如果你面前的山连路都没有,可能很多人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去爬,这就是很多我看到的“后进生”的困境,目标就像高山一样,可又看不到路径,自然觉得没希望了。
另一种情况,就算你有一条路,但是台阶很高,你每爬一步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那爬几级台阶就会很累爬不动了,这种就是台阶设置得不合理。
所以我们翰林的老师上课一般都不会只找本宣科,比如我上课的时候会关注课上学生的反馈。如果我发现学生跟的很累,那我就会“降低台阶高度”,最佳状态就是“小步长期”,孩子可能都感觉不到累,但其实一直在往上爬,最终登上山顶就不那么难了
了解低龄数学竞赛/课程等内容
可扫码咨询顾问老师哦~
我要报名/咨询!
更多信息可咨询顾问
一年带出30个AIME晋级
她说数学好的学生有这些特质
Q、2023年,你有30多个学生晋级了AIME,你觉得这些晋级AIME的学生都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我觉得数学竞赛想要获得好成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知识学到位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聪明再有天赋,基本概念都没学好,就不用想竞赛得奖这事儿了,老老实实补知识最重要。
第二:课后勤练习
我们知道越高水平得竞赛题越少套路,因此触类旁通的能力就很重要了。这种能力怎么来,其实天赋不是最重要的,练习才是。
因为练习的过程中你才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才能丰富你自己的解题“武器库”就越来越多了,什么情况用哪个武器就很清楚了。遇到新问题才能更快找到切入口。
第三:会时间管理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点,就拿AMC系列来说,AMC8是40分钟、AMC10是75分钟,其实时间都是非常紧张的。
很多孩子来的时候说自己AMC8套卷能做到23、24分,但其实要花2、3个小时,真压缩在40分钟发现只有15、16分了,这种情况实在太多。
除了这三个条件外,我发现这些能拿奖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从小学就开始打竞赛了。
Q、这其实就回到我们经常说的“竞赛规划”这个话题上了,你觉得低龄阶段有必要打竞赛吗?
有人说低龄竞赛如果不是小升初,其实也没什么用?
我还是非常推荐低龄孩子多去参加一下竞赛的,尤其是好好学一学竞赛。
从我带的这些出成绩的学生来看,他们拿奖,天赋其实更多是起到辅助作用,主要靠得是积累。尤其是一些思维能力,都是需要长期养成的。
具体来说我觉得是这些能力:
1.抽象能力
2.逻辑推理能力
3.归纳总结能力
4.联想迁移能力
5.发散和想象力
6.目标导向推理能力
比如说你要测一座山的高度,你要先把它抽象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应用三角形相关的特性去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得出你的结论,这就是基本的数学思维过程。
如果是打竞赛,后面三种能力的要求就会很高,尤其是最后一个能力,我的很多学生遇到新题和难题会懵,这时候我就会问:
“这个题目问什么?”
“我现在需要什么?哪些是已经有的条件、哪些需要去找?”
“需要找的东西怎么得到?有哪些条件还能用?”
... ...
有了这样的思维习惯,遇到难题至少就知道怎么下手了!这也是我带学生时,学过竞赛和没学过竞赛之间最大的差别。
Q、那这些思维能力里,你觉得哪些是天赋决定的,哪些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这些能力中,其实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只不过就像刚才说的,要靠长期持续的练习去落实。
而且竞赛对于后面三项能力的训练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联想迁移能力,我们会觉得这个能力和天赋关系比较大,确实天赋很重要,但这个能力后天也是可以提升的,只是花的时间更多一些。
我们知道竞赛的题不像国际课程校内的题,往往非常灵活多变,可以说打竞赛就是不断地和新题型在接触,这个过程中其实会“逼”着孩子不断思考、对比、总结,久而久之联想和迁移能力也就提高了。
而且这些能力不只是学数学、打竞赛有用,对于未来的工作、尤其是做管理做决策的时候会非常有用,很多厉害的企业家小时候打竞赛也都非常牛!
整个采访中,“积累”两个字也许是郭老师提及最多的。在跟她的沟通过程中,小林发现其实我们对于孩子数学学习规划的焦虑,其实是源于逻辑反了!
我们往往会想当然觉得天赋决定结果,于是总是纠结于孩子到底有没有天赋、值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然而,从郭老师的描述和她的“战绩”中我们会发现,其实竞赛的结果其实是靠逐渐积累出来的,而不是天赋事先决定的。
想了解这次采访更多的朋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翰林少培视频号,每天都有新鲜内容带给您。
更多信息可咨询顾问
如果您也支持长期主义,认同我们的理念,那么明年的AMC8直通车课程非常值得你了解一下:
全程100小时!从零基础到AMC8拿奖
也许远比你想的简单!
了解2026 AMC8直通车课程等内容
可扫码咨询顾问老师哦~
我要报名/咨询!
更多信息可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