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发布的U.S. News全美高中排行榜上,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comb(艾威达Macomb学校)力压著名的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获得全国重点高中“磁石学校”榜单的第一名。(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注:美国弗吉尼亚州公立高中,提供课程,素有“美国第一公立高中”之称。)
创立于1996年的艾威达学校,建校短短几年,便成为北美排名第一,全世界第二大的高中。也因其突出的学术成绩,艾威达常年被U.S.News评为全美排名前十的公立高中,是当之无愧的美国高中里的“常青藤”。
艾威达Macomb学校
艾威达的学术成绩究竟有多突出?根据学校官网首页公布的信息,艾威达毕业生文凭的获得率是96%,远高于世界78%的平均水平。每年艾威达都能输送百名以上学生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斯坦福、MIT等美国排名前30的名校。
然而,当我们试图去了解这所学校的成功经验时,却意外地发现,这居然是一次“鸡血教育”的胜利?
和其他美国公立高中不同,艾威达学生学习的高压强度完全不输国内,以申请美国名校为导向的教学也似乎有点“应试教育”的影子。而且,在美国这样盛行体育文化的国家,艾威达甚至不开设体育课,如果学生想坚持体育锻炼,他们只能回到自己学区的普通高中进行。这些,似乎都与我们理解的国际教育强调的“尊重个性、全面发展”大相径庭?
而作为公立高中的艾威达,一不挑生源,二不收学费。在办学条件诸多限制的情况下,艾威达是如何成为全美第一的呢?作为一所公立学校,又为何坚持全课程体系?
Lambert S. Okma
Lambert S. Okma,创建和管理5所学校,曾担任总部理事会(最高决策层)理事,北美执行董事和职业发展委员会委员。
艾威达是如何成为全美第一的?
1富有激情的教师
在马乐伯刚刚开始教书的那一年,他兴奋地去校长办公室报到。校长建议他,要融入这里,就必须跟其他老师一起去吃午饭,跟他们打成一片。然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就濒临崩溃了,因为整天听着老师们在午饭时间抱怨学校、吐槽学生。
“后来我理解了校长可能是希望我这个新来的老师去改善这种氛围,但当时的情况就是那样,所有的老师都把抱怨写在脸上。”
这样的经历让马乐伯校长对于校园文化的问题相当警惕,尤其是,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老师不会跟学生讲他们不满的事情,但学生会感受得到他们的状态。老师有热情,学生才有可能有热情。老师会协作,学生才有可能学会协作。”
因此,在学校运营仅靠政府人均学生8000美元拨款的艾威达,学校将拨款的80%用于教师工资,足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今年6月的一场活动上,艾威达三位校长就曾明确强调,“形成一种文化,辅以流程,让所有老师能自发组织起来,不断讨论和自我评价如何不断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艾威达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这种整体的氛围形成后,学校就会以老师为中心,构想怎么建立思考的氛围了。“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希望学生学会思考,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怎么衡量学生到底有没有学会思考?”
马乐伯校长用打高尔夫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我们要做的,是带着他的手一步步地去教会他怎么站立,怎么挥杆,怎么用力,最后把球击出去。也就是说,整个思考的流程是能够通过具体的方式体现的,我们要给学生示范这些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艾威达的教师培训均由学校内部进行。在学校与哈佛大学的合作项目 “零点计划” 中,研究员Ron Ritchhart的著作《如何使学生成为优秀的思考者和学习者》成为艾威达教师学习的重要来源。
2协作式的教学
当老师们的状态得到保证,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马乐伯认为比较关键的两点是教学语言的使用和探究式教学。
首先是教学语言的使用。
在工作坊中,马乐伯分享了自己幼时因为校长当众宣读成绩单而大受打击的堂兄的故事,想到当时堂兄大哭的场景,马乐伯就不得不反思这种公开分享学生成绩和直接批评的问题。然而,当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从批评走向了鼓励。又有越来越多的情况表明,这种单一的鼓励,同样让学生感到被标签化。
在马乐伯看来,这是评估的问题,也是教学语言的问题。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行为,专注于他们具体做了什么,比如,“我为你的研究报告感到骄傲,你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
同时,尽量避免“你很棒”或者“你很糟”这样评价学生本人的语言。“一旦老师们这样说话,学生们习惯了这样的对话,他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今天我很好,因为老师爱我。今天不好,因为老师什么都没说。’这种旧观念。”
再来是探究式教学。
过去的教育经历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每45分钟一门学科的知识灌输是否真的高效,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孩子们小时候总是对一切感到好奇,他们一直问你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问到你甚至不想理他们。到了十一、十二年级,你猜怎么着?他们不再问问题了。”马乐伯说,“是我们剥夺了学生对世界,对学习的自然好奇心。”
因此,马乐伯相信,教育者要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这种自然的好奇心。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给学生创造一种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发展能力。”但同时,马乐伯也提醒说,“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设计,项目式学习或探究性学习是有风险的。”
“你必须冷静思考,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希望学生掌握哪些技能?要确保这些内容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被涵盖到。如果只是从一个有趣的想法开始,不清楚这个探究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可以分解成哪些小问题,能够使用什么资源,那么可能就会遇到中国老师担心的问题——忽略知识。”
学生服务项目 来源:艾威达学校官网
那么,如何设计一次好的探究性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4步来看:
提出一个核心问题(通常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检索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并进行辨证;
学生有效地与不同的听众交流他们的想法;
学生将想法转化为现实世界中适当的行动,做出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核心问题的设计。由于马乐伯希望做真正的国际教育,这个核心问题通常会涉及到一些全球性问题,比如全球水环境分析、国际形势等。而这个看上去很宏大的问题,通常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最后再回答这个核心问题。
马乐伯介绍说,在艾威达,有一个很大的话题叫做冷战的起源。学校会把这个大话题分成几个部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给他们一些文章,让他们读一些著名历史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让他们看看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新组织,比如国际联盟、联合国等等。“他们甚至可以思考,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如此害怕共产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并根据他们进行的步骤给出一些作业,协助他们进行下去。“但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引导者、教练,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
最后的评估可以有很多形式,有传统的笔试去考核关于内容的具体问题,比如,“苏联革命发生了什么?在美国,冷战的根源是什么?”还会有一篇论文,可以写“联合国为了避免冷战可以采取哪些相互作用的政策?”而对于这篇论文的要求是“必须有五个以上的参考文献,必须有不同的论点”。
3学生的高强度学习
正如马乐伯本人所说,学校的一切都要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在艾威达,几乎每个学生都忙得像个陀螺,他们虽然每天上午8点上课,下午2点半放学,但通常都要忙活到凌晨1、2点才能睡觉。”
和国内对于优等生的肯定态度不同,在美国,一个对学习表现出兴趣或擅长的孩子通常是不受欢迎的,他们往往被贴上Nerd或Geek(书呆子)之类多少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而马乐伯对于这种“反智”的倾向相当反感,正因此,课程体系高度国际化,注重学术能力培养的特性吸引到了马乐伯校长。
在为期2年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完成高水平地完成EE、TOK、CAS三门耗时不少的核心课程,同时还要使自己在6大体系8个不同科目中保持足够高的分数。
除此之外,由于美国名校录取的指向性,学生不仅要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还要在这个亮点中具有一定的成绩。为此,艾威达开设了包括舞蹈、运动、表演在内的6大门类的学生活动。
为什么坚持全课程体系?
马乐伯一共创立和管理5所学校,如今,尽管他已不供职于组织,但他仍然积极推广着这一课程体系的理念,并尝试将艾威达的成功经验与课程体系的精妙之处结合,在中国进行实践。人们叫他“先生”。
那么,马乐伯为何在艾威达坚持全课程体系?他又如何成为了这一国际课程体系的坚定追随者呢?
首先是课程的十大培养目标,在马乐伯看来,这十项能力与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需求是高度匹配的。
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8年就业前景报告》,报告指出,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与其他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相互作用,将出现新的工作类别,部分或全部取代其他工作。也因此,对人类技能的要求,也正发生巨大的变化。
报告中用表格对比了2018年与2022年十大关键技能的不同。从趋势上看,分析思维与创新能力、主动学习和学习策略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提升,而包括动手能力、耐力和精确度等在内的能力的重要性则趋于下降。
点击查看大图 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再者,相比于对于课程选择给予相当大的自由度,课程则几乎需要学生面面俱到。
“大部分美国高中要求学生在10年级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文理方向,但我认为这很不科学。先不说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是否成熟到足以选择未来人生,学生最终会成长成社会人,他将会拥有多元的社会身份,担任多种角色,过早地决定选择这个不选择那个,不利于学生多元社会身份的形成。”
最后,课程的“Washback Effect”(反拨效应)让马乐伯相信,这种评估方式才能让学生和教育者都能真正关注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
“比如,是没有选择题的,问题几乎都需要以论文的形式回答,并且大部分都是开放式问题。这就在无形中告诉学生,标准答案不重要。还有,我们都知道,其实学生的成绩评估有40%-60%的部分在大考前就完成了。这种过程性评估会直接反映到日常的教学中。”
Lambert S. Okma
最后,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是一次“鸡血教育”的胜利吗?某种程度上说,是的。艾威达高强度的学习生活让许多学生倍感压力。但当我们了解艾威达在“鸡血”地教学生什么之后,答案也许会走向另一面。
一位学生家长在回忆起她女儿在艾威达的艰苦学习经历时表示,如果再来一次她不一定会愿意把孩子送去艾威达,但同时,她也相信,孩子还是会再次选择艾威达,“她认为她的整体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学术氛围、高强度学习对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为了上大学,对自己整体的提升都非常有价值。”
这让外滩君想到采访中马乐伯曾讲到的那句英文谚语,“You can bring the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force the horse to drink.(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他们喝水。)”而马乐伯相信,艾威达正是在做这样的事,“我们努力创造满足他们学习需求的一切条件,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要他们自己来决定。”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