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迫选择”到“数学博士”
是什么契机让TA彻底爱上这门学科?
从研究严谨的数理逻辑,到轻松hold住课堂,
TA又是如何成功切换角色的?
快来和我们一起探寻翰林数学庄老师的故事吧
☟☟☟
翰林数学庄老师
东南大学数学学士
丹佛大学数学硕士、博士
◾三年美国丹佛大学本科数学课程讲师与助教经验,教授课程涵盖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数学证明等。
◾曾发表两篇SCI-E论文,其中一篇已正式发表,另一篇在审稿中。
◾五次作为主讲人在学术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并四次作为与会者参与学术交流。
◾主导并参与多个重要项目,包括arXiv论文推荐系统和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的股票数据分析系统。
◾授课内容:AMC8/10,欧几里得,AP数学、A-level数学等。
01、数学并不是我的最初选择
调剂≠被迫,数学这条路走得不亏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我和数学的缘分并不是源于主动选择。
最初进入东南大学时,我更想主修计算机,但因为种种原因,我最终被调剂到了数学系。
尽管开始时感到有些无奈,但我还是决定给数学一个机会,没想到这一“被迫”的选择却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高中竞赛经历:
在高中时期,我积极参加数理化竞赛。
我记得有一年参加江苏省化学竞赛,前期我们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校区集训。当时的条件很艰苦,盛夏的炎热加上紧张的学习压力,几百个学生挤在阶梯教室里听课,大家都在拼命记笔记,晚上回到宿舍还要继续讨论问题,甚至还要一边拍蚊子一边学习。
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是面对压力时如何调整心态、坚持下去。我想这也是我后来面对调剂时坦然接受并且爱上数学的一个原因。
走进数理逻辑,发现“新大陆”
大学的前两年,我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探索,渐渐发现自己在数理逻辑方面的天赋。这种抽象的逻辑推理让我着迷,它让我看到数学不仅是公式和定理,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兴趣让我决心深耕数学,并在毕业后选择前往丹佛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继续探索数理逻辑的奥秘。
02、国外留学新副本
从“文化懵”到“我懂了”
选择到美国深造的原因主要是希望体验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系。我想看看国外的教育方式与国内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个人自主性和创新性方面。
初入美国:适应新文化的挑战
丹佛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私立高校,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学校非常看重多样性和包容性。
刚到美国时的挑战包括文化隔阂、表达能力的不足、情绪管理的混乱,但最大的,同时也是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对于自制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美国文化比较推崇个人主义,注重社交距离,强调人的自主性,但很容易让人陷入自我放纵当中。我在这样的状态中中浪费了很长时间,又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如何自制。
Q、如何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A、第一是确认适应的价值;
第二是承认适应和磨合都是痛苦的;
第三是不管有多狼狈都要坚持下去。
导师的指导:学术之路贵在严谨
学术上我很感激我的导师,正是在和他一次一次的对谈、讨论中,我才学会放下心中的傲慢,踏踏实实地做研究。
我记得刚开始做研究时,他和我的交流时总是带着困惑。当时我的表达能力还很不够,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而且常常会在谈论时参杂一些不严谨的猜想、玩笑甚至是夸口。后来我的导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时常在我说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时要我清晰地表述并给出例子来阐释。
也就是在这种一次又一次地敲打下我才能一步一步的做研究,包括自制力,我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锻炼的的。
03、课堂上不只是讲题,更是讲生活
从助教到讲师:讲好数学这门“艺术”
在丹佛大学的学习期间,我曾经担任助教和讲师,教授微积分、线性代数等课程。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最初学习这些课程时会感到很困难,因为这些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但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些基础,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数学的能力,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比如,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源于物理、工程或者经济学,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工具的力量,也会更有兴趣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学秘笈:将“抽象”秒变“通俗”
我始终认为,好的教学在于如何将抽象变为具体。我常常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数学概念。
例如很多学生对于抽象的符号语言会感到困惑,这种时候我会尝试提供一个生活中具体的语境或者事例。
如果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我会尝试将问题切分成更简单、直白的子问题。另外,我发现偶尔和学生互换身份,让学生来讲解某一问题往往会更有效地加深相关概念的理解。
我与学生:认真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很多学生会问我,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样子?
我自己没有刻意想维持的风格,所以总体来说比较随意,但对于每个具体问题我都很认真,也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个我和学生的故事。
学生A:从缺乏信心到从容应对
我记得在某一学期的微积分课上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她的作业和随堂测验的成绩都很好,本应该对这门课很自信,但每次答疑时间她都出现,只是为了将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习题让我帮忙确认一遍。
后来我让她和我互换角色,让她给我讲那些她不自信的题,很多时候她讲完自己就能确信是对的。一段时间后她便不常来对答案,而是带着真的问题前来。
学生B:打破侥幸心理的蜕变
还有一个在我的Pre-Calculus课程上的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和测验都是平均水平,快到期末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成绩不会太好,过来问能不能提高一下所有学生的成绩。
curve:
美国校园里有这样的传统,老师会根据课程的难度、学生的表现以及成绩的预期来决定是否给所有学生提高最后的成绩,俗称curve。是否curve、curve多少完全由老师自己决定,但一般不会超过10%。
我当时就拒绝了他,给他出了一招,让他先练习对这书本的目录回忆每一个章节的重点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说给其他人听,再配合刷题。
在我很严肃地拒绝他并提出这一建议后,他也只能放弃对我的劝说,回去好好准备考试。最终他的成绩还不错,达到了自己的预期。
这两个学生的故事都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更加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只是需要有人去发掘和激励。
04、科研与教学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谈起我的科研之路,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些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也为教学提供了更深厚的理论支持。
科研这条路,没有“轻松模式”
一个完整的数学科研项目周期通常包含课题选取、论文书写与发表、课题报告。
写论文的过程通常需要7分才气、3分运气,以及90份咖啡。而投稿的过程则是考验与编辑、审稿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而报告,则是将论文内容和研究心得综合之后的二次创作过程,对于不同的场合、听众,报告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趣味。
学术报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学术会议是一个很严肃的场合,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将复杂的研究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站上学术会议的讲台的时自己颤抖的声音和粘满汗水的手掌。我的前几次报告的效果都欠佳,报告结束后只有很少人提问,这意味着内容没有引起观众的兴趣或者呈现的方式欠佳。但我必须继续报告,展现研究和论文的价值。
在又一次糟糕的报告后,我得到了一位年长学者的安慰。他告诉我,刚踏入学术圈的学者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所有的好报告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磨出来的。
这让我意识到,学术能力的增长有其客观规律,因此努力是必需的,但不必因短期结果不理想而失落,时候到了自然会开花结果,我只需要用心地锤炼然后耐心等待就好。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
我的科研经历无形中也影响着我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授微积分时,我会结合论文中的数据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
我深信,数学不仅是黑板上的演算,还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在课堂上,我会分享科研中的一些“失败案例”,鼓励学生不要害怕错误,因为每一次试错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
同时,科研对逻辑性的严格要求也渗透进了我的教学之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关注解题过程中的逻辑推演,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方式让学生不仅在成绩上有所提升,也逐渐掌握了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解决路径。
05、数学以外的事,原来才是主线剧情
放下数学,跑步与音乐帮我回血
我的主要爱好是跑步和听音乐。
跑步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减压方式,尤其是在面对繁重的工作和研究压力时,跑步能够让我放松下来,重新整理思路。有时候,我在跑步的过程中会突然想到一些解决研究问题的办法。
音乐也是我平时放松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工作了一整天之后,听听音乐能够让我平复情绪,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
帮我打开思维的“宝藏书籍”
书名:《How to Solve It》
作者:乔治·波利亚
推荐理由:
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巧,非常适合想要培养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学生。
这本书不仅适用于数学领域的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生来说,也有很大的启发,因为它讲述的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庄老师给同学们的建议:
1. 充足的练习:数学学习的基石
对于每一个学习数学的学生,我的建议很简单——练习,练习,再练习。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真正理解数学中的深层次概念。
2. 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清晰地讲解思路
除了练习,我还强调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清晰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不仅能帮助自己理解问题,还能提升与他人交流的效率。
3. 享受数学,找到乐趣
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数学的美不仅在于它的严谨和逻辑,更在于它对世界的解释力。
在了解了庄老师的学习与教学经历后,
你是否对数学的世界有了新的理解和兴趣?
快来报名庄老师的课堂,体验数学的独特与乐趣吧!
扫码了解更多资讯!
更多信息可咨询顾问
AMC10/12考试刚刚落下帷幕,对于未来想要参加AMC系列赛事的同学,翰林相关课程已经上线,快来抢占热门班课席位吧~
我要咨询/报名!
本期福利
2024AMC10/12 A/B卷 真题+答案+视频解析
扫码领取!
* 以上赛事主办方为海外机构,不与任何中国的大学、中学或小学升学加分活动挂钩,其成绩不会作为任何中国中小学升学或评优的依据,仅定位为针对中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和国际教学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