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才决定转轨?!
没有过任何国际教育的经历
TA 却将伦敦城市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收入囊中!
留学时的诸多不适应怎么缓解?
如何让自己的学习效率更有效?
看翰林数学赵老师如何向数学进发,让人生开花~
翰林数学赵老师
伦敦城市大学精算系学士
爱丁堡大学计算与应用数学系硕士
◾美国大学理事会AP官方认证教师
◾丰富的一线教学经历,授课时长超过三千小时,国外数学均有涉猎,数学统计学功底扎实,提倡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
◾拥有互联网大厂的教育产品教研经历,提倡学生数字化产品的使用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教学成绩突出,AL数学90%学生为A以上,许多教授过的学生入读美国前三十,英国G5等世界名校
01 数学的萌芽 不断成长
数学:我童年的玩伴
从小我就觉得数学很好玩。小时候老师让我们买口算题写,写着写着就发现有些题目可以用巧妙的方法快速解答,这让我很兴奋。后面开始尝试各种方法,看哪种可以算的更快,包括课间时间我也在做口算题,一个是这个过程很有趣,另一个是回家就可以不用写这项作业了。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天赋,越做越上瘾,后面还成为了我们年级的口算冠军,很有成就感。也因为数学成绩比较好,一直也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
寓教于乐的亲子时光
和家庭也有一定的关系。爸妈都是学理工科的,是工程师,所以从小会给我做一些思维训练,不过和做口算题不一样,他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做一些小的教具,来让我更有代入感,小孩子都非常喜欢。
就像为了训练我的空间思维,我妈在厨房切菜的时候,会把菜切成小丁,这就是一个正方体了,她会比给我看说这个面积是怎么叠加的,要怎么算,我们有时候也会一起讨论。这些对我来说不光是好玩有趣,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一段非常温馨的时光。
数学的思维就这样慢慢地融入到我的骨血,包括我现在我思考事情和说话的时候经常会用数学思维来表达。
02数学的进击 留学之旅
没有任何准备,我去了英国
我的留学之旅开始的比较仓促,像很多人是初高中就开始规划,学习国际课程之类的,我都没有。原本我爸妈也是希望我在国内读完本科,没有太特别的规划。
契机是在高三的时候,我爸一位在英国大学里面任教的高中同学刚好回国,然后他们刚好讨论起这个升学的事情,我就了解了很多关于英国学校的事情,正好我爸这位同学的老公也做一些留学服务,我才有了这方面的意识。
还有一个就是高三时我的成绩从年级前几名往下降了一些,可能没办法冲击到顶尖的学校。但是选择留学可能会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就去了英国。
选择精算,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我爸妈是希望我去学习工科,走他们的那条路,就以后得话可能会比较顺利一点,但我本身对化学这些不太感兴趣,也可能有点叛逆,不想走这条路。
我更喜欢的还是数学和地理,但是我当时是理科生,地理分科是在文科,可选择的不多,所以当时主要还是看了理科的数学统计等这一类的专业方向,比如应用数学,精算等等。
确定学习精算,一是结合了自己的特长,二就是实操就业的因素。特长就是之前说的我对数学更感兴趣,就业方面就是因为精算学出来基本是走金融领域,保险业这一块儿比较多。像国家政府部门,比如国际统计局这些都是有养老精算之类的产品的,就业前景会比较好。
要读就读精算NO.1
本科就读的是伦敦城市大学的卡斯商学院,现在是叫贝叶斯商学院。它的精算是全英第一的。
如果是想要往金融方向去走的话,选择伦敦商学院或者贝叶斯商学院都是很不错的,他们离金融城很近,资源会比较好,比如会有很多的招聘会,鼓励学生去实习;也会有很多学长学姐来分享经验;实操氛围很不错。
硕士转向应用数学
硕士进入的是爱丁堡大学计算与应用数学系,选择了更偏向于社会现象相关的社科类的应用数学。
本科学习的是精算,后来通过课程学习和相关的实践实习之后,发现对于实操和学术而言,我个人更偏向于学术,也就是对理论层面的内容更感兴趣一些。相较于精算而言,应用数学更广泛一些,很多学科里面都会涉及到。像我在硕士期间研究的就是微分方程,会涉及到一些社科的领域,可以用来模拟选举投票时大家的观点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之类的,就很有意思。
03数学的追寻 要好好生活
所有的不舒服代表你在进步
好的心态很重要。比如去到留学国家的时候,不要拿自己的口语总和别人的母语口语去比较,要知道语言不通是很正常的,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用太去在意口语表达,肢体语言和图像都是可以帮助交流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受,这个是必然的,但这些感受其实反而在提醒你,这是在进步。
冬天寒冷的风,超市算不清的钱,都是人生经历
我是压力越大,越要往前进的这种性格,也可以说是很独立很要强。既然自己选了这条路,那就一直向前走,一定要走好。我很想要考的精算系,除了预科基本的考试成绩外,还需要A-level的成绩。
我当时评估了一下A-level的内容,对我来说不难,但是需要一个老师带我入门,需要一个报考渠道。所以我先去剑桥的一个college读预科,然后自己又在网上找到了一位来自斯里兰卡的tutor。我就骑着单车去找他学习,一开始是一周去两次,后面基本是天天去。
骑单车去上课的时候,对路线不熟悉,小区里很多路其实是封闭的,就得回头重新再走,30分钟的路我一开始要一个多小时才能真正到达。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冷风往身体里钻,那种滋味还是有点辛苦。
刚刚到英国的时候,语言上饮食上都不太适应,尤其是在外面花钱的时候,一开始是没有概念的。因为每个环境的单位体系不同,我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都要换算很久才知道价格。后来我融入这个城市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我去买东西的时候不用再换算了。
这些经历都让我感受到,以后不管是面对什么环境,我都可以好好生活。后来我的一个假期,我还应了那位老师的邀请,到斯里兰卡的一个小小的海边村落做了两个月的志愿者。包括毕业后到北京工作,现在在上海这边工作,我都生活得很好。
实践 互联网大厂的经历,受益匪浅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进入了大厂,当时是给到了我们一个初创项目,我参与了从0到1的整个过程,这个APP目前使用人数还是很多的,一开始主要是面向美国市场,后面也在很多其他国家上线了,名字叫Gauthmath,就类似于国内的小猿搜题。
在这段经历中,让我在两个方面受益很多
工作方面,让我培养出了一套很高效的工作方式。比如任何事情我都先会把目标确立下来,之后把它拆解成很多关键任务,标注出每个任务需要的时间节点,这也是常说的OKR系统(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数学方面,我一开始主要负责建立题库,这就使得我更广泛的了解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数学体系,了解他们各式各样的数学教材,这些内容都帮助我在数学的宽度上拓展了很大的视野。
04数学的教学 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
成为老师,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一开始的契机其实很简单,是有一位我爸妈朋友的孩子到了英国去读书,和我差不多大,他要学A level课程,学的不太熟练想请教我一下。我一方面因为人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身我从小就是数学课代表,平时很多同学会来找我问问题,教懂了还蛮有成就感的。所以后来我教了他好几个月,帮助他提高了A level的成绩,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还比较适合做老师。
在大厂工作中研发的也是做教育相关的内容。让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各个国家不同背景的学生诉求,帮助我更好地补充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些宽度上的内容再融合到我本身学习的纵向上,让我对于教育这件事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也因此,我选择成为了一名老师。
教学中的关注点
赵老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原理的理解。原理是很重要的,对于数学的底层逻辑是一定要关注的。
第二,学会经常使用工具,也就是一些现代化数学产品。很多免费的网站和APP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学到的知识和调研相关内容,可以更高效的学习。
亦师亦友,是我的风格
在教学中,我希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我会和学生分享,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挖掘让自己感到有趣,会让自己兴奋的点,这样会产生很多的思考。我可以和他分享我的看法,这样交换观点和思维的交流,会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点,也可以帮助更好地认识自己。
说到这,赵老师也和小林分享了一位同学的故事:
他是我以前教过的一位同学,我现在也和这位同学经常联系,他目前是准备继续深造读哲学博士。我当时是教他AP微积分,他的学习能力很不错,这门课也是拿到了5分。
虽然一开始是我教他,但后面他学习了解了很多应用方面的内容,在和我交流的时候会给我带来很多新的拓展。比如通过三角函数的变换和累积,堆叠出的内容可以为现代先进的一些技术提效,但这些应用是我之前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
这样的交互过程让我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我很喜欢这样的教学状态。
我觉得我和学生之间,在课程知识方面我比他们多一些,但是在其他方面我也有需要学习学生的地方。所以平时不是很严厉,和学生相处就和朋友相处一样,希望可以和同学们达成亦师亦友的关系。
05数学的方法 学习锦囊请查收~
自学——读书从薄读厚再读薄
大学以前是老师带着学习,但是到了大学之后,自学场景会更多。所以在自己自学的时候,可以按照从薄读厚再读薄的顺序去深入学习,这样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度。
下面是具体的过程
▷ 1. 把书读薄。
在自己学习某一个课程的时候,首先是依照自己的笔记,把每一个章节的核心挖掘出来,按照前后关联性汇总成为一个框架体系,如果有断掉的地方,那就证明是要攻克的重点。
▷ 2. 把书读厚。
对于问题比较大的地方,需要自己补充进去相关的知识,补充之后再把这些分区回归到一开始的框架里面,这样就对这门课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再继续填充细节,比如题目的解题方法、方程的具体内容等,把这个框架逐渐加厚。
▷ 3. 最后再把这本书读薄。
这里有两种过程:
第一种是考试的目的,把历年真题按照一开始的框架类别去整理知识点,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分类,最后找出这类题目背后存在的方法和逻辑。
第二种是把所有学习到的内容提炼出一个最核心的内容,这是比较深层次的,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过程。可以运用到很多场景的底层逻辑,最后完成知识的沉淀。
辩论,可以更好的看世界
我很推荐大家参加辩论赛。我从高中时期就很喜欢辩论,后面留学时加入华语辩论队,得过最佳辩手,到最后一年成为了辩论队的兼职教练。
辩论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是最珍贵的
一个是大家一起的团队合作,一起吃住,一起到很多城市打比赛,一起交流的团体氛围感很珍贵
另一个是通过辩论,可以更辩证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因为辩论没有对错,有的只是看待事物的不同视角。在辩论的过程中也会培养资料搜集能力、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等,很能锻炼人。
AMC数学竞赛的学习方法
AMC作为一项数学竞赛,它会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去考验你,对于数学思维方面的要求会更高。
在学习中大家一定要明白两个方面:
第一个,数学学习以及培养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它当做一个长期的事情来做,不仅仅是AMC,其他的竞赛都差不多。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给到自己一个反馈,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底层能力,这是不能投机的。
第二个,对于AMC来说,它一方面可以反哺一些课程上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竞赛的思维可以去拓展课内的知识,去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融会贯通,让知识更加的系统化,这样会获得比较明显的提升。
AMC新赛季已开启!
官方也发布了AMC的考试时间
有参赛想法的同学们注意咯
现在就是备考的最好时机!
☛ 点击查看具体时间安排:重磅!2024-25年AMC【中国区】考试时间公布!备战正当时!
06 给同学们的寄语和书籍
给同学们的寄语
我想用我很喜欢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希望用此与你我共勉——美国数学家莫里斯·克莱因在其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写道: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推荐阅读书籍
我特别推荐大家多去阅读,书籍里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视角,更有助于同学们的学习。这两本书是我一直推荐学生去阅读的:
1、《改变世界的17个方程》
前面的一些章节很适合初高中学生阅读,部分家长也可以看。是英国一位很出名的科普作家写的,体现了数学的发展,列举方程的应用涵盖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很有意思。
2、一个数学家的叹息
更适合家长阅读的一本书。是一位数学家写的,书里反思了各种数学教育上体现出来的问题,为教育带来很多思考的视角。按照他提出的问题去思考教育方法并作出改变,我觉得会很有益处。
了解了赵老师的学习工作经历
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数学新的魅力?
快加入赵老师的课堂学习更多干货吧!
扫描了解更多资讯
更多信息可咨询顾问
我们还给大家准备了福利!
赵老师推荐书籍!
扫码即可免费领取~
本期福利
赵老师推荐书籍
扫描上方二维码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