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陈述我个人的看法,不属于《心理学一粟》系列小文。
- 袁雪峰
“是在体系中上公立,还是去上国际学校?” 闲聊之际,这个问题被讨论到。
我的拙见,有点长,让我从远一点开始说起。
一,未来属于谁?
据我所知,科技界对人工智能有两种看法:
1,悲观看法:人工智能将威胁大部分人类的存在价值,人类将更加两极分化。
S极是极少数人,他们占有重要资源,即数据;他们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去创造价值与财富。让“人工智能们”去工作,而不是让“人类”去工作和生产,例如:做饭、造房、送快递、维护电网,空下来写写歌、画画《清明上河图》。
这样的证据很多:让机器人写歌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F1方程式赛车表面上是赛车手的竞争,竞争的是背后赛车的技术;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血管,清扫管道……
N极是大部分人,他们的“存在价值”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N极的人,他们的生产力将无法与人工智能PK,在生产关系中,他们被边缘化。由于社会财富足够,他们不需要劳动,也可有不错的物质生活。如果来不及进化,这些人依然需要价值感的话,那么估计他们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自己有价值、被社会所需要……
不错的物质生活并不代表开心,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是“无用阶级”。
S极的极少数人,他们掌控世界的手段是: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
什么是算法?举个例子。当一辆车从柏油路开到水泥路上,我们感觉到的是“咯噔”几小下。智能汽车却不这么感受。轮胎把这些震动传递给汽车“大脑”,大脑可能是某个控制单元中的芯片。“大脑”感知到了。汽车此时此刻正在想的是:
就汽车工业目前的智能化水平,汽车过个坑,为了保持舒适感与驾驶感,大概车子内部的发生了上千个零部件的动作,我们作为司机事实上却感知不到。
以上,汽车的“大脑”的思考、计算,这样的过程就是“算法”。昨天晚上陪女儿去看新上映的迪斯尼电影《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其中一个新角色耶丝小姐,就掌握着视频分享网站的算法,权力核心人物。
S极的极少数人,他们是这些“大脑”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掌握资金、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科技知识。未来权杖不是那个金属棍子,而是拥有多少数据、拥有核心的算法。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民主会受到威胁,因为人类并不像机器那样了解自己。
神一样的存在钢铁侠Elon Musk,他最新创建的一家公司叫Neuralink:主要任务就是防止人工智能威胁人类。
2,乐观看法:人工智能仅仅为人类服务
人类依然是人工智能的主人,依然是“蓝色星球的主人”,大部分人依然有“存在的价值感”。
即使是在乐观看法下,很多人将失去工作的机会,除了像装配工人等体力劳动外,类似大部分银行职员、会计、翻译等很多岗位也可能受到威胁。
二,价值取向
曾经:勤劳,事关生存,于是成为了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据说,古代可以合情合理休媳妇的几大理由:懒惰,出轨,不生孩子,不孝顺长辈。古代娶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媳妇,竟然比出轨还不幸!
曾经:读书,事关个人发展,读书也成为了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读书,可以让男人们吃穿不愁、住高楼、骑骏马、跟随从、有女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人们凭什么选择价值观?换句话说:什么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依据是什么?
答案似乎也是明确的:一个事物,多大程度上对生存和发展有影响
那么,未来,事关生存与发展,重要的会是什么呢?
个人看来,除了有特殊技能的个人外,最重要可能是:跨学科的、改善人类生老病死的、改善人类痛苦的、解放人类束缚的、突破性的知识应用。
虽然,历史上曾经做导弹不如茶叶蛋。但,知识的应用、学习能力,在未来也许是成为真正的“富翁”、“资源拥有者”的最有效的护身符。去中心化的社会结构,拼爹的策略,终会逐渐衰落。
人类面临的挑战包括:减少误解促进善良、环境资源恶化、诸多难解疾病、衰老延迟、寿命延长。知识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整合,重要性可能高于历史上任何时间。
书读得好,不一定厉害,因为要看用在哪里、会不会用。但书读不好,知识贫瘠,变成“无用阶级”的可能性也超过历史上任何时间。
未来属于谁?用知识去探索和解决挑战的人,用知识去创造未来价值取向的人。
三,学习的在生命中的功能
“吃东西”有不同功能
吃东西,由我们的“进食子系统”负责,也会发生问题。例如进食障碍、贪食症,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学习”也一样,在我们的生命中也有功能
学习这件事情,A例子中的主人公和BC例子主人公有非常大的区别。
1,持续学习的动力不同
A的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不是走过场,不是为了拿毕业证学位证,那时候已经在讨论实际的临床问题。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引起了专家的注意,也为他后面博士、博后的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机会。他一路学习,进修、研讨会、交换学者……
B/C,虽然也是学霸,据我所知,大学毕业,工作后持续再学习的动力较小,阅读量也非常少。
2,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
A的学习是为了“用”,用在解决病痛的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知识是武器,目的是为了应用,并打败敌人 - 人们的疾痛。
B、C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眼下利益,为了自己的感受与精神生存,至于知识的应用,并不主导学习的内容。
3,学习内容范围不一样
A所有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都是有意去了解的,不限于学校教了什么,不限于考试考什么。在做实验的时候,小白鼠的质量对实验误差影响很大,但老师并未教如何养出优质的实验小白鼠,A就自己去学习,如何才能培养出优质的小白鼠,并制定了删选实验小白鼠的标准。
对于B/C来说,可能只要学习考试考得内容即可,获得好的分数就可以得到“爸爸的爱”、“自卑感减少”。
4,来源不一样
A,教科书、图书馆、Wiki、同事、国外同行……他对信息很敏感,所有有价值的人、渠道,都是他学习的来源
B/C,可能会比较局限,主要来自老师的要求和书本的知识;
5,创造性不一样
创新的原点是解决问题,灵感来自实践细节。A有多篇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实验中发明的工具有两项专利。
B/C,考试成绩中规中矩得好,并无创造性的发现。
6,为生存还是发展?
A的学习是为了发展:悲天悯人的情怀,发现理论、改善工具、解决问题;
B/C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精神生存。
鸿鹄说,我不为学习而学习,为探索、解决问题而学习。燕雀安知?
我的脑海中,未来的高价值人可能有几个标签:鸿鹄之志、持续学习、跨学科学习、学得好。
四,国外的公立和私立
我知道,在美国,注重孩子教育的孩子会去几类学校,包括:费用较高的私立学校(约10%),去优质的公立学校,去磁校(可以理解为有吸引力的学习),特许学校。父母们同样也花较多时间、金钱在兴趣班等。
大部分上中产阶级把孩子送去公立学校,前提是优秀公立学校的资源。学区房这样的奇观,不仅仅在我国,美国一样也存在。除了性价比外,这些学校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伊利诺大学研究报告:将相同名族和经济背景的学生放在一起比较,公立学生数学成绩和私立学生一样好。
我们要不要买学区房?要不要去上国际学校?除了经济因素外,还要考虑哪些?
五,体系内Vs体系外
我们身边也一样,公立学校有好学校、有好老师,也有差学校、差老师。爱因斯坦是博士,同样是博士,差别巨大。
公立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多争议,一票否决的话貌似不合适。我们可以举出太多反例:比如张小龙、任正非都是在体系内成长、成才的。
国内私立学校也有多种类型,有的抓得比公立还紧,有的比较松,宣称其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问题是:只有在私立才能全面发展吗?
当我们在择校的时候,考察学校、关注老师是考虑的“一端”而已。还有另外一端往往被忽视,即孩子的天资、个性。
孩子与学校之间的匹配性,才是我们最需要考量的。
我个人看“匹配性”主要看三个方面:
六,个人的选择
我们家的策略是:先上公立学校,如果发现不适应,或者影响了孩子在学习之外其它方面的发展,我们再考虑私立。
理由有:
1,培养鸿鹄之志是第一位的、压倒一切的。志向确立更主要和家庭、情感、观察社会疾痛有关。通常在青春期孩子就会初步的确立志向。
2,好的公立学校在教授知识基础方面优势明显。
3,在学校有再大的压力,孩子能不能适应的主战场在家庭。家庭如母港般稳定、温暖、共情、支持,外出的军舰不会担心,他们知道,在外面可以放手一博,只要留够油,能回家即可。如果母港没有滋养、不稳定,即使有再多的子弹,也战战兢兢、畏手畏脚。
4,好的公立学校通常师资也不错。从文化知识的角度,公立学校可以作为主要渠道。而综合发展的期待留给家庭,而不是交给学校的话,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5,国际学校在无法参加高考,如果在高中毕业以后就要独立出国,我认为稍稍偏早,社会化程度不够。本科读完再独立出国,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成熟度。如果家庭能够支持,比如陪读之类,当然早晚就另当别论。
以上拙见,敬请批评指正。
来自袁雪峰
心理咨询
科学育儿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